摘 要:本文從育苗地選擇、合理挑選苗種、科學播種、苗木培育管理、苗木生長養護五個方面詳細介紹了新時代背景下林業育苗培育的相關技術,具體包括選擇移植造林苗圃,根據當地氣候以及地質情況確定移栽時期,合理確定苗木規格和造林規格,認真挑選肥料并加強控制,強化監督管理力度,對移植造林技術做出相應的分析。提高林業工程苗木培育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時代背景下,將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技術不斷提高,保證林業工程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新時代;林業育苗培育;移植造林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對于林業領域的發展愈發重視,在進行林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苗木的培育和移植造林兩個方面,相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在育苗、造林、林業運營的流程中應用新技術,保證三者緊密有效地聯合,不斷提高林業工程質量,保障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1林業育苗培育技術
1.1育苗地的選擇
迄今為止,國內很多林業工程在進行育苗栽培管理時,苗木生長效果無法達到預期要求,一方面是因為對林業育苗栽培管理方面的重視度無法滿足實際需求,苗木培育技術也不夠完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部分地區在進行林業育苗栽培時,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有待提高,無法根據實際情況對育苗工作靈活調整。在進行育苗地的選擇時,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地質以及苗木種類進行[1]。
比如,山西薛公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進行林業育苗地的選擇時,因為薛公嶺地處呂梁山脈中段,屬于溫暖帶半干旱季風大陸性氣候,當地共有種子植物74科352屬769種。工作人員需要結合當地的地質、氣候、水質等方面的情況,根據種植幼苗的生長習性、特征進行合理的分析,并制定選取育苗地的計劃。計劃制定后,還需要利用專業的儀器對規定好的育苗地區地下水位高低、排水系統是否可以正常運行、土壤干濕程度以及養分等方面進行調查。為了確保苗木可以在土壤中正常生長,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可以利用科學技術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對應的改造,確保育苗地可以為林業工程后續發展打好基礎。
1.2土壤處理和苗種處理
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土壤環境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不同種類的苗木在生長過程中對于外界環境也有著不同的要求。比如,山西薛公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區在進行種植區的地質管理時,可以從土壤中和和土壤消毒兩方面進行。第一個方面是對土壤的酸堿程度進行平衡性調和,若當地土壤酸性過高,可以選擇添加草木灰來完成酸堿中和,若土壤堿性過高,就應該施加腐爛熟透的松林木。第二個方面是對土壤消毒,保證土壤中蘊含的養分可以給苗木生長提供保護,林業人員需要采用硫酸亞鐵或其他的化學物質定時定期對育苗地完成消毒工作[2]。
做好土壤中和方面的工作后,為了保證苗木后續生長的整體質量,工作人員還需要在選種的問題上下功夫。工作人員需要保證植株母體的健康,只有母體健康,苗種才能較好地完成后續生長發育。對種子進行處理時,工作人員應該仔細檢查,確保種子表面沒有吸附任何雜質,還應該對種子上附著的蟲卵和病害進行處理,保證種子可以正常進行種植。還需要對發芽的種子完成二次篩選,篩除質量不合格的種子,不斷優化苗木種子質量。在整個選種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對每一個細節進行嚴格把控,因為選種和種子處理關系到后續育苗工作。
1.3科學播種
林業育苗栽培管理過程中,在保證種子的整體質量以后,需要進行播種工作。工作人員需要考慮不同種子的特征和當地的環境,結合新興技術來完成播種。首先,工作人員需要根據種子的種類進行播種時期的選擇。種植過程中,種子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顆粒較大、外皮厚實堅硬的種子,這種種子的耕種時間主要以冬季為主。受種子外在條件的影響,冬季進行播種能夠保證種子擁有更長的生長期。另一種是種子的顆粒較小,種子表皮極薄,為了保證種子的質量,這種種子通常會安排在春季進行播種,因為春季土壤松軟,更加適合完成種植工作,也能保證苗種在生長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少受阻礙[3]。
以山西薛公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例,自然保護區管理區的工作人員在進行播種操作時,需要根據春季和冬季進行相應的準備。春季播種時,工作人員需要在育苗盆中完成播種,既要保證種子可以吸收到足夠的水分,又要保證合適的光照強度,以便為種子生長提供保障。春天播種時,種植地區的氣候會影響土壤情況,外皮較薄的種子怕凍,育苗盆能夠有效保溫。在冬季進行播種時,需要安排工作人員對種子的生長情況實時關注,種子一旦發芽,在篩選之前就要做好保溫防凍工作,確保種子可以正常生長。
1.4苗木培育期管理
在進行苗木培育期的管理工作時,工作人員需要在苗木發芽以后進行詳細的關注,剛發芽的苗木抵抗力非常弱,因為溫度、氣候、土壤養分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苗木在生長過程中出現缺少養分、枝干瘦弱等情況。同時,發芽期的苗木抵抗力差還會導致苗木在成年期經常發生病蟲害問題,不僅在后續治療方面要付出極大的資金成本,浪費人力、物力,還會導致苗木的生長情況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以山西薛公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苗木培育期進行的管理和控制為例。首先,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可以安排對應部門的工作人員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苗木發芽后的生長情況進行分析。然后,工作人員對當地的地質進行檢查,科學合理地安排育苗地的除草工作,避免雜草在苗木周邊扎根,和苗木根系爭搶土壤養分的情況出現。最后,工作人員應該根據薛公嶺當地的氣溫變化做好苗木的防護措施。對不同階段的氣溫變化進行詳細的記錄,積極安排好苗木種植區域的覆蓋、埋土等方面的工作,并做好二次檢查,保證苗木的防寒、防凍工作圓滿完成,為苗木后續的正常生長夯實基礎。
1.5病蟲害防治技術
育苗技術中還包括苗木病蟲害防治技術,苗木病蟲害是苗木生長過程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通常在苗木生長期發生。想要順利完成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應該將當地苗木生長按照階段進行劃分,定時定期地對苗木健康情況做出統計,根據實際數據來完成后續分析。將苗木容易出現的各類病蟲害以及病蟲害的誘因進行記錄,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科技手段來制定解決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苗木出現病蟲害的概率,通過有效的手段來阻止苗木病蟲害不斷擴散。比如,山西薛公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對苗木病蟲害進行有效處理時,首先,需要對當地苗木的病蟲害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對于苗木白粉病,可以采用50%膠體硫50~100倍液進行噴灑,每間隔7d噴灑1次。然后,對苗木病蟲害進行季節性防治。春季是蟲害的主要發生季,工作人員可以對幼蟲的外部生長環境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控,降低后續蟲害的影響程度。冬季時,工作人員需要對苗木的枝杈進行科學清理,為春季苗木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最后,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需要對當地的苗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同階段的進展程度進行記錄和分析,根據數據來對整片區域的病蟲害高發種類、時間、防治方法做出全面了解。通過現有的經驗和數據來結合新時代的科學防治技術,不斷強化病蟲害防治技術,保證苗木的質量。
2移植造林技術
2.1選擇苗圃
移植造林的育苗地選擇主要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地理位置選取。考慮到移植造林過程中運輸路途會對苗木產生的影響,避免苗木水分流失過多,需要挑選交通方便、有水源的地方。
地形。苗木的最佳種植環境是在地勢平坦、排水灌溉方便的地方,若當地坡度過高,就會非常容易出現地表水土流失的情況,土壤中的養分含量大幅下降,同時也增加了后續追肥、灌溉工作的難度。
對土壤條件進行分析。土壤是能夠保證苗木正常生長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進行土壤調查時,需要挑選土壤肥沃、結構疏松、具備良好的透風透水性的土壤,可以保證苗木在移植后能盡快扎根,適應當地的土質情況。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根據苗木的種類來對土壤的酸堿度進行調整,避免出現移植后苗木枯黃、死亡的情況。
水源。苗木在生長的過程中離不開水,所以在選擇移植地時,需要首選水源充足、灌溉方便、排水強的地方。
2.2確定移栽時期
為了保證林業工程中苗木移植造林技術的科學合理應用,必須要確定好移植造林的具體時間,不同地區有最適合的移植時間,這關系到苗木移植后的存活率和整體質量。我國國土遼闊,南北方地區的氣候差異明顯,不同地區開展林業工程時,對氣候因素方面的考慮要更加慎重。根據現有數據來進行分析,南方地區的林業工作需要考慮到各個地區氣溫較為均衡,空氣中的水分較多,濕度大等特點來進行。當地的苗木移植工作通常在每天的早晨和晚上進行,因為早晚的空氣濕度大,能夠避免苗木所附著土壤中的水分大幅度流失和蒸發,保證苗木移植工作順利完成。
在北方地區進行林業工程建設時,當地的工作人員通常會將苗木的移植時間定在每年的3~5月份。北方地區氣溫常年偏低,苗木在移植過程中對于溫度和濕度的要求極高。若無法合理地控制溫度,苗木在移植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凍傷或者凍死的情況,不僅會影響苗木移植后的整體質量,還會增加后續苗木維護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北方地區每年3~5月份的氣溫緩慢回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苗木的存活率和移植造林工作保質保量完成[4]。
2.3造林規格
移植造林技術還包括對造林規格方面的控制。造林規格的管控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第一個方面是需要確定造林范圍。移植造林的過程中,需要對苗木的存活率進行合理的把控,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結合當地對移植造林的需求和實際情況來進行有效的分析,確定好造林的范圍。并在確定好范圍后,對特定區域的造林范圍和綠地規劃界限是否符合進行比對,根據數據做出實際調整,也能夠保證森林綠地保護工作可以在最大范圍內發揮能動性。第二個方面是需要對移植密度進行合理的控制。造林范圍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以后,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還需要科學把控苗木的移植密度。第三個方面是確定造林規格。比如,山西薛公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進行造林規格確定工作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苗木類型,明確不同種類苗木的移植技術,保證移植過程中苗木的完整程度。然后,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可以安排工作人員確定移植規格,為移植工作做好準備。最后,工作人員在進行移植的過程中,需要對整體流程進行實時監控,一方面保證苗木的成活率處于可控范圍內,另一方面也保證了苗木的整體移植工作符合設計師的要求[5]。
2.4加強對于肥料的控制
移植造林是讓種植在一個地區的苗木在另一個地區扎根生長,但是在移植的過程中,苗木的完整性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苗木在移植后生活在全新地區的土壤中還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所以在完成移植栽種之后,需要對當地的土壤進行分析并安排追肥。
以山西薛公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例,在加強肥料控制工作時,首先,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對薛公嶺地區的苗木種類、土壤質量進行測量,了解苗木種類的養分需求,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施肥工作。然后,在施肥的過程中,需要精準控制化肥的種類和用量,保證苗木的養分可以得到有效的補充和正常生長。在肥料選擇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根據當地土壤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肥料的更換和調整,在保證節約肥料的情況下,盡可能利用天然肥料來代替化學肥料。天然肥料的養分充足一方面保證了土壤的養分平衡,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保護苗木的根系不會被化學肥料過度灼燒。最后,工作人員還需要定時對苗木進行有效觀測,保證可以及時根據苗木的生長情況來分階段完成追肥工作。
2.5加強監管力度
在移植造林的過程中,還需要對現有的監管力度進行強化。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科學技術也在逐漸完善,在建設林業工程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保證林業工程的整體質量,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可以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完成對林業工程的管理和監控,能夠更好地對苗木生長過程進行監控,幫助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發現苗木在生長期間遇到的問題,并將病蟲害的影響降到最低。
因為不同地區的氣候不同,有的林業工程地區空氣干燥,非常容易引發火災,被現代化信息技術管控的林業區域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火情,保證可以第一時間將安全隱患予以解決。比如,山西薛公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監督管理方面的工作可以采用GIS地理系統對林業工程情況進行合理監控。
綜上所述,先進的苗木培育與移植造林技術成為進一步推動林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動力。為了保證林業工程的整體質量,促進我國林業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當地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該在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兩個方面投入更多的關注,確保將新時代背景下的科學培植技術應用到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中,不斷提高林業工程的苗木培育水平,完成林業工程在新時代下的科學轉型,間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趙建順.新時代背景下林業育苗培育與移植造林技術探究[J].河南農業,2023(14):51-52.
[2]李洪國,許波燕.新時代林業育苗培育與移植造林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2023(02):62-63.
[3]楊永龍.新時代背景下林業育苗與移植造林技術[J].新農業,2023(03):56-57.
[4]馬惠英.新時代背景下林業育苗與移植造林技術研究[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2,51(09):165-167.
[5]冷雪.新時代背景下林業育苗培育與移植造林技術探究[J].新農業,2022(1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