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明確地方立法權限和范圍,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2015年新修訂的立法法第七十二條規定:“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今年3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立法法的決定。“管法的法”再修,進一步實現地方立法權擴容。
地方性法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實施性、補充性、探索性功能。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更突出,尤其需要在立法上探路先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優良法治環境。新時代如何提高地方立法質量,特別是提高地方立法的針對性、可操作性?近年來,廣東省設區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把立法決策同本地改革發展決策結合起來,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制定修改了一批順應時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體現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規,有效保障和促進了各地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探其究竟,這主要得益于其提出“立管用的法、立特色鮮明的法、立小而精的法”的立法工作理念。具體來說,就是:在立法工作定位上,力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針對問題、解決問題、好使管用;在法規規范內容上,力求貼近實際、貼近工作、貼近需求;在法規選題及框架結構上,力求小切口、短而精,形式服從內容,本著“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原則,根據本地區自身特點和地方法治需求,有幾條就寫幾條,重點在解決問題上下功夫,力爭使每一條規范都能夠在實踐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本刊本期推出這一組專題報道,全面、充分展現廣東省地方立法工作,特別是推動設區的市立法工作的思路部署、創新舉措和積極成果,謹以互學互鑒、開拓思路、促進工作,更好凝聚起高質量推進新時代廣東地方立法工作的共識和力量,以新擔當新作為努力開創廣東人大立法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