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晶,呂 拓,孫士濤,王滿生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 湖南長沙 410221)
2017 年10 月18 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報告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是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體現[1]。農業科技期刊作為農業知識的傳播載體,使命重大。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科技期刊應如何發展是每一個農業科技期刊人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如此才能踐行初心使命,才能更好地謀劃期刊未來。
據統計,“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中收錄的中文期刊共8 704 種,其中農業科技期刊623 種,占中文期刊總數的7.15%[2]。有調查顯示,目前農業科技期刊發展速度緩慢,發行量偏低,少數期刊發行量為5 000~8 000 份,發行量為1 000~2 000 份的期刊占絕大多數,還有的期刊發行量僅為500 份左右[3],極大地限制了農業信息的傳播。
隨著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由“讀紙”到“讀屏”的轉變,從便利性角度來看,“讀屏”省去了隨身攜帶紙質書籍的麻煩,同時,搜索功能更加便捷,內容呈現方式也更加多樣化。農業科技期刊本就受眾小,故轉型發展帶來的沖擊尤為明顯。隨著開放獲取成為趨勢,紙刊的發行量只會越來越低,發行量也不再是評價期刊傳播能力的唯一標準。
我國科技期刊主管單位有1 345 家,其中擁有10 種以上期刊的只有72 家,平均每家主管單位擁有期刊3.76 種;主辦單位3 238 家,擁有10 種以上期刊的只有31 家,平均每家主辦單位擁有期刊1.56 種;出版單位共計4 391 家,只有8 家出版單位出版的期刊超過10 種,平均每家出版單位只擁有期刊1.15 種。由此來看,期刊出版及管理集約化程度極低,未形成競爭優勢[4]。
農業科技期刊作為其中的小眾群體,主辦單位多為科研院所,期刊管理遵循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編輯崗位設置嚴重不足,運營資金基本靠主辦單位支持,這對于一些需要資金支持的新路徑探索存在一定制約。另外,多數期刊編輯部負責稿件的全流程處理,包括初審、選擇專家進行同行評議、復審、終審等,此外,還要同作者、專家、合作單位等進行聯系溝通,在人數有限的情況下,除去處理日常事務性工作的時間,編輯很難有精力進行約稿、組稿、選題策劃等促進期刊良性運轉的工作。
現在正處于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轉型期,一方面,多數農業科技期刊工作者仍未做好角色轉變的準備,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各刊社缺少復合型編輯人才,對新技術的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加之農業科技期刊的市場競爭力不足,如何做好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是當前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另外,在當前分散的辦刊模式下,各方面資源未得到優化配置及合理利用,資金問題也是限制融合發展的關鍵。
新媒體時代,各種傳播方式層出不窮,但“內容為王”始終是永恒的主題。對于多數農業科技期刊而言,最稀缺的仍是優質稿源,多數編輯部沒有主動策劃、約稿和組稿,宣傳力度不夠;期刊主編、編委未發揮其應有作用,處于等稿的狀態,但等來的稿件質量往往也不是很高[5]。另外,很多刊物的欄目設置一成不變,不能根據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及時作出調整,既難以突出刊物的定位及特色,也限制了優質稿件的來源。
再者,目前仍缺乏具有影響力的農業科技期刊,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雖然“破四唯”“破五唯”口號已喊了多年,但目前在職稱評定、項目獎項申報及人才培養等方面,SCI論文及影響因子依舊是重要的參考指標,這也導致了優秀論文外流,最后到國內期刊的多數是“二手貨”,或是為了滿足項目結題、研究生畢業的論文要求,往往無質量可言。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期刊整體表現為“小散弱”,針對此等狀況,并結合上述問題分析,筆者認為當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新型學術交流正在重塑全球科技傳播體系,科技期刊更應主動適應,擁抱新概念、新技術,加快傳統出版向知識服務、數字經濟轉型發展。集群是科技期刊發展的必然趨勢。針對目前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現狀,單打獨斗式已不能滿足期刊的發展需求,媒體融合時代,應運而生的期刊集群化發展道路是大勢所趨。當前我國除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綜合性科技期刊集群外,還有像中華醫學期刊網、中國水產期刊網、中國光學期刊網等行業性科技期刊集群。農業科技期刊承擔著傳播新時代農業學術研究成果的重任,但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期刊普遍存在“小散弱”的問題,管理分散,資源配置有待優化,“術業有專攻”發揮得不明顯,國際影響力不高,亟需擁抱新技術、新理念,走農業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道路,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期刊的規模化效應。
我國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切實發揮集群的作用是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如果僅僅是形式上組裝在一起,不能實現期刊人力、物力等各種資源的整合和集中辦刊,則很難達到目的。
高效運轉農業科技期刊集群,至少應發揮以下作用:刊群的市場競爭力較單刊顯著提升;期刊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實現優化配置;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代表性期刊及具備發展潛力的梯隊期刊;刊群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顯著提升。這是現階段科技期刊的發展趨勢,抱團取暖才能最終實現跨越式發展。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傳統紙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必須走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道路。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21 年2 月最新發布的《第47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89 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7%,遠高于排在第二位的臺式電腦上網比例(32.8%)[6],說明新興媒體已然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流方式。
傳統紙媒傳播速度慢、出版周期長、呈現形式單一,且不方便隨身攜帶,而新興媒體剛好彌補了這些缺陷[7]。知識爆炸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各種信息以各種形式在同傳統科技期刊爭奪讀者的時間,如何把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回來是編輯乃至出版單位要思考的問題。當下最重要的是轉變固有的思維方式,了解數字環境下人機協作,探索“互聯網+科技期刊”新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區塊鏈、5G等信息化手段助力科技期刊更好更快發展。
可以利用直播平臺、小程序、短視頻平臺等進行在線傳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編輯進行選題策劃;利用用戶畫像技術助力期刊定向約稿,并推測讀者閱讀偏好,有針對性地推送相關論文和研究熱點;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輔助編輯校對;利用5G、VR/AR等技術加速學術期刊產業鏈升級;利用區塊鏈技術加強版權保護和防范學術不端等[8]。
新技術賦能學術期刊新發展,但“內容為王”始終是不變的真理,不論如何精致的包裝和宣傳,如果失去了“靈魂”,則都是一具空殼,“內容”才是一切發展的根基。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傳統出版業提出了新要求,從單一的“內容為王”向“內容為王、渠道制勝、平臺支撐”轉變,需重塑“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出版生態鏈。
我國目前已開發的期刊集群平臺均設置了期刊導航、論文瀏覽、檢索等通用功能,一些期刊集群平臺還設置了統計分析功能,提供學術交流、新聞資訊、行業培訓等服務[9]。農業科技期刊是傳播農業知識和農業科技成果的載體,能夠將其中的知識轉化為服務和產品才算真正發揮了價值。除平臺的基本功能和通用功能外,考慮到農業科技期刊的服務對象可大致分為學術圈和公眾兩大類,為學術圈提供的知識服務旨在促進知識生產,為社會大眾提供的知識產品旨在推動知識的普及和利用[10],故平臺的功能開發可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導向進行設計。
針對學術圈,根據集群期刊的組成及特色,設置農業發展趨勢分析、農產品貿易分析、農業專題分析、數據分析和學術交流圈等;針對公眾,其更多的是農業技術的應用者,可以設置科普推廣專欄等,以視頻或音頻方式呈現,以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科技素養、提高生產經營管理能力,從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此外,平臺還可鏈接行業內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 計劃”項目、“973 計劃”項目、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等,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獲獎情況等,以助力科技期刊開展選題策劃、組稿約稿和邀請相關專家審稿。
近年來,科技期刊的發展迎來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各地相繼啟動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計劃,為其良性發展提供了各種利好條件。對于科技期刊而言,亦或是對所有出版物而言,“內容質量”始終是王道,宣傳方式可以學習,工作流程可以效仿,運營方式可以參考,唯獨內容是學不來的,這也是一本期刊能否在時代浪潮中永保前列的真諦。所以在工作中,科技期刊編輯要避免“等、要、靠”的思想,積極作為,主動出擊,只有這樣,方能在向上發展的道路上獲得主動權。
科技期刊拓寬優質稿源的渠道很多,如專題組稿,需要主編、編委、專家發揮他們在行業內的影響力,組織學習一些國內外同行的優秀研究成果,像國家重點課題資助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等,并保持持續跟蹤,這類稿源多為優質稿源;優化欄目設置,體現刊物特色,可以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面向”、行業熱點和前沿等進行設置,邀約相關研究團隊專家供稿,并加大欄目宣傳力度,以增加作者黏性和吸引優質稿源;豐富宣傳方式,采用多種渠道推廣宣傳,“線上+線下”同時發力,編輯部成員可多參加相關學術會議,并向行業內專家介紹推廣。另外,要提高稿件處理速度、縮短刊期,從而確保優秀科研成果的時效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農業科技期刊編輯,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應牢記期刊人的使命與擔當,抓住機遇,積極探索,將農業科技期刊做大做強,用我們農業科技期刊人的方式助力鄉村振興,不負時代,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