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慕華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古語有言,“財者,為國之命而萬事之本。國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敗,常必由之”。人大財經工作關系國計民生。習近平總書記近期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強調要堅持預算法定,強化預算約束,推動預算績效管理,發揮人大監督作用。新時代賦予人大財經工作新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并全面加強了對人大財經工作的領導,提出了許多新任務新要求,尤其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高質量推進人大財經立法、監督、調研等各方面工作,強化監督重點,創新監督方式,完善監督機制,著力增強工作實效,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廣東人大財經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從加強部門預算草案的審批監督、開展項目績效評價開始,再到政府投資項目計劃調整方案審查批準,廣東各級人大圍繞地方黨委貫徹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的決策部署,結合地方實際,創造性地做好立法、監督等工作,不斷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攻堅任務。近年來,隨著現代公共預算制度基本框架的建立,法治原則在預算過程進而在治理過程中逐漸確立,各項財經規則開始約束決策者和公共管理者的行為,也顯著地提高了政府的預算能力和治理水平。在這種背景下,廣東人大財經工作持續深化,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創新經驗。
有效發揮人大財經立法功能,保駕護航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廣東各級人大及時關注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先后制定了一批具有全國首創性和引領性、體現改革創新的地方性法規,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自2015年立法法修改賦予所有設區的市立法權以來,至今年9月,廣東共有330件設區的市地方性法規(含修改、廢止決定)獲得批準,現行有效設區的市地方性法規共445件,有效保障和促進了各地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例如,《廣州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等法規條例,充分體現各地人大堅持把立法決策同本地改革發展決策結合起來,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不斷拓展人大財經工作范圍,積極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不斷有新情況新問題,廣東各級人大結合中央要求與地方探索,豐富財經監督內涵,拓展財經監督范圍。從預算決算的審查監督到審計整改監督,從政府投資項目計劃全口徑審查、全過程監督到國有資產管理監督的常態化開展,從部門、政策與項目財政支出績效到開發區、街道預算的審查監督,人大財經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在各項工作具體開展過程中,廣東各級人大堅持以代表為主體,切實提高代表在財經監督各項工作中的參與度。尤其重視做好代表建議辦理工作,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充分征求代表和群眾意見,自覺問計于民、問需于民。
探索創新審查監督方式方法,不斷完善人大財經工作機制。近年來,廣東各級人大圍繞加強人大財經監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探索創新審查監督方式方法,推動財經監督走深走實,不斷拓展和豐富工作成效。例如,廣州人大發揮代表作用,構建預決算“三審”工作機制;深圳人大完善資產管理和預算管理、政府投資項目管理相銜接的工作機制;汕尾人大開展全覆蓋實地檢查,把人大監督與新聞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惠州人大組織開展了市人大代表約見國家機關負責人活動;廣州市黃埔區人大對年度計劃執行情況、預算執行情況,實行“按季通報、年中視察、集中審議、延伸檢查”的動態監督機制;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展望前景,廣東人大財經工作仍需持續發揮監督職能作用,為科學立法、民主監督貢獻更大力量,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在廣東的實踐。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地方性法規和財經規則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二是要繼續鞏固和深化預算決算審查監督,探索建立健全預算績效監督機制,實現對地方債務風險的全過程監管,強化對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對國有資產管理的監督。三是深化人大財經監督與審計監督的貫通協同,加強上下聯動,持續深入推進預算聯網監督。四是強化自身建設,增強組織能力,建立健全對人大代表個體履職及引入專家力量的規范和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