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賢
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再一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意見》),部署實施“雙減”工作,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切。隨著全國各地及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強力統籌推進,各項重要任務措施先后落實,學科類培訓治理取得階段性工作進展,有效促進了兒童青少年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與此同時,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非學科類培訓持續升溫,尤其是一些地區和學校將非學科類考試、考核成績納入“必考”和“加分”項目,對非學科類培訓的升溫客觀上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因校內資源有限,非學科類培訓很大一部分由校外培訓機構承擔,帶動了校外培訓機構非學科類培訓的暴漲式發展。這一發展態勢,一方面較好地解決了學生與家庭對非學科類培訓的迫切需求,而另一方面,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問題凸顯。正如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就《教育部等十三部門關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答記者問時提到的:一些機構資質欠缺、質量難以保證;一些機構過度營銷、搶占市場,無端制造焦慮;一些機構過于牟利、趁機抬價,擾亂了行業發展秩序;這些情況侵害了學生和家長合法權益,對此,人民群眾意見很大。
為回應社會關切,加快解決非學科類培訓中出現的問題,全面規范非學科類培訓行為,維護廣大學生及家長合法權益,使非學科類培訓盡快回歸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定位上來,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了《意見》。《意見》在研制過程中,經過了政策論證、開展大規模調研、形成文件初稿、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4個階段,不斷進行修改完善。

第一,《意見》并不是要禁止非學科類培訓,而是要加快規范非學科類培訓,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堅持“服務育人、問題導向、內外聯動、部門協同”工作原則。針對非學科類培訓行業屬性突出、種類繁多等特點,多以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培訓為主,且不同地區、不同階段有不斷的調整、變化。校外培訓,指由校外培訓機構組織實施的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
第二,中央《“雙減”意見》既包括學科類培訓治理,也包括非學科類培訓治理,只是前一階段是以學科類培訓治理為重點開展全面深入治理的同時,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同步部署了非學科類培訓治理,為下一步治理奠定了基礎。市場上現有的文體、科技等培訓約一百多種,涉及多個行業部門,亟待進一步規范,需要一個系統的文件來部署指導下一步改革。
第三,《意見》出臺之前,從中央到地方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已經在進行相關實踐和探索,比如,北京、上海等10個城市持續開展了非學科類培訓服務市場價格監測,并向社會公布,主動接受監督;又如,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率68家非學科類機構聯合倡議,號召非學科類機構堅持公益屬性,提高服務質量,積極加強行業自律。
第四,不管是學科類學習還是非學科類學習,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促進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校外培訓始終是有益補充,這一定位始終沒有改變。校外培訓不能喧賓奪主,更不可取而代之。
《意見》分總體要求、明確設置標準、嚴格準入流程、規范日常運營、加強日常監督、做好配套改革、加強組織領導7個部分21條。
《意見》指出,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服務育人、問題導向、內外聯動、部門協同”工作原則,著力統籌各方力量,多措并舉,精準施策,全面規范非學科類培訓,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意見》確定了工作目標,即到2023年6月底,各地非學科類培訓政策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基本健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到2024年,非學科類培訓治理成效顯著,家庭支出負擔有效減輕,非學科類培訓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明顯提升。這兩個時間節點,與“雙減”工作進度基本一致。
《意見》強調,各地要明確非學科類培訓主管部門、設置標準和準入流程。各?。▍^、市)要區分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類別培訓機構,明確相應主管部門?!兑庖姟吠瑫r明確了省、市兩級主管部門的相應工作要求。省級主管部門牽頭制定相應類別線上和線下培訓機構的基本設置標準,提出底線要求,地市級主管部門在此基礎上,制定細化標準,并向省級主管部門備案。
底線要求包括:在培訓場所條件方面,必須符合國家關于消防、住建、環保、衛生、食品經營等法律法規及政策要求;在師資條件方面,從業人員必須具備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相應類別的職業(專業)能力,不得聘用中小學在職在崗教師(含民辦中小學在職在崗教師),聘用外籍人員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在運營條件方面,必須有規范的章程和相應管理制度。線上機構還應符合網絡安全有關標準。底線要求使用了“必須”“不得”“須”“應”等詞匯,可見,這是各地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必須嚴格執行,不能違反的?!兑庖姟芬蟾鞯貙φ諛藴剩媾挪?,對標整改,到2023年6月底前仍不能完成整改的培訓機構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意見》要求,各地細化并公布各行業培訓類別的清單目錄,并根據新出現的培訓類型,及時進行動態調整。非學科類機構需依法取得有關主管部門的行政許可后再依法進行法人登記?!兑庖姟愤€明確了非學科類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在縣域內培訓和跨縣域培訓的培訓機構準入程序。
《意見》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日常運營和日常監管做出了詳細的規定。首先,非學科類培訓的內容應符合培訓對象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不得開設學科類培訓相關內容;其次,培訓時間不得和當地中小學校教學時間相沖突,線下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30,線上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1:00。另外,培訓收費要堅持公益屬性,遵循公平、合法、誠實信用的原則,根據培訓成本、市場供需等因素,合理確定收費項目和標準,控制調價頻率和幅度,并報送主管部門,并針對當前培訓收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強調,如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變相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或60課時的費用,且不得超過5 000元。這些措施將有效遏制當前培訓收費中存在的一些亂象,較好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加強日常管理方面,《意見》明確了機構法定代表人和實際控制人為安全管理第一責任人。對線下培訓場所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以消除安全隱患;對各有關部門提出了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加強綜合執法、聯合執法、協作執法的要求;還提出了“互聯網+監管”模式的推進要求,要求將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部納入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統一管理;同時,要求促進行業自律,引導機構規范運行。

《意見》還對做好配套改革和加強組織領導做了專門論述。在做好配套改革方面,一是要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促進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落實的關鍵點在于要加強音樂、體育、美術等緊缺學科教師的配備、補充,著力解決教師隊伍學科結構性矛盾,開齊開足上好音體美課程。二是要健全非學科類培訓機構進校園監管機制?!兑庖姟方ㄗh各地可根據本地區情況,將引進培訓機構所需費用按規定納入當地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三是要深化考試評價改革,健全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質量評價體系。社會各界十分關注非學科類培訓成績與大中小學招生入學掛鉤的現象,這也是部分家長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這一情況,《意見》明確要求規范并減少面向中小學生的體育、文化藝術、科技類考級活動,不得將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結果與大中小學招生入學掛鉤。
在加強組織領導方面,《意見》要求各地在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下,將規范非學科類培訓作為重大民生工程進行部署。這是將全面規范非學科類培訓工作提到了思想認識的高度。《意見》發布以后,關鍵在于落實。因此,意見指出,要抓好落地,要對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到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地方及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問責。
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資質不全和缺乏資質問題。依法經營、執證培訓是法治社會對市場主體的基本要求,證照齊全、資質合格是校外培訓規范的前提條件?!兑庖姟访鞔_,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與學科類培訓同樣實行“先證后照”制度,須依法取得主管部門的行政許可后,再依法進行法人登記。行政許可的層級與學科類培訓機構保持一致,線上機構為省級管理,線下機構為縣級管理。省級相應主管部門結合本地實際,牽頭制定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基本設置標準,設定行業準入門檻,保證服務質量水平。培訓機構的從業人員是否具有相應資質,是衡量一個機構是否正規的重要標準?!兑庖姟愤€明確:除要求所聘從事培訓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相應類別的職業(專業)能力或具有相應類別的教師資格證外,還規定具體的職業(專業)能力資質標準可由省級以上主管部門明確,以便各部門、各省細化落實。
如何解決非學科類培訓質量問題。針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意見》要求非學科類培訓內容應與培訓對象的年齡、身體素質、認知水平相適應,符合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培訓材料要全面落實《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材料管理辦法(試行)》,確保培訓正確方向。同時,培訓機構要全面落實國家規定的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風險防范要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定期開展安全自查,及時消除安全風險隱患。

非學科類培訓價格問題及“退費難”“卷錢跑路”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辦好人民滿意的非學科類培訓,必須把確保合理定價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兑庖姟芬蠓菍W科類培訓機構堅持公益屬性,遵循公平、合法、誠實信用的原則?!兑庖姟愤€要求培訓機構收費實行指定銀行、專用賬戶、??罟芾?,將預收費資金與其自有資金分賬管理,全部進入本機構收費專用賬戶。將預收費資金與其自有資金分賬管理,可以極大限度預防“退費難”“卷錢跑路”問題。
體育、藝術納入中考“造成”學生和家長焦慮問題。教育部在答記者問中強調,一些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刻意對體育、藝術納入中考政策大力曲解宣傳,制造焦慮,使學生家長被迫裹挾其中,被動參加校外培訓并增加負擔。為此,《意見》從根源問題上著手,要求改進體育、藝術中考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方法,切實加強過程性考核,逐步實現成績等級呈現,堅決杜絕將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結果與大中小學招生入學掛鉤。
(圖片來源于網絡)
(編輯 汪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