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超
6月中旬的一天,應老朋友應德的邀約,自駕前往貴州觀看“中國天眼”。我頓時感到興奮不已,一口就答應了。按照約定時間,第二天早上8點就從江津出發了……
如今的貴州已變得今非昔比,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從江津出發進貴州就有多條路可走。我們選擇的是走津習高速,經習水、仁懷到畢節,再從畢節到平塘。
多年沒到貴州,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變化太大。現代化的道路交通,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便捷,讓過去要走幾天的路程,如今幾個小時就到了。
說時遲,那時快,江津出發才幾個小時,我們就進入了畢節境內。我便提議:“聽說畢節的織金洞漂亮得很喲,是中國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中國十大奇洞之首,還是世界地質公園,我們去看看吧!”大伙都說:“要得喲,出來就是耍的,哪里好耍就去哪里耍。”
織金洞位于貴州省織金縣城23千米處的官寨鄉,原名打雞洞。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一座規模宏偉、造型奇特的洞穴資源寶庫。據解說員介紹,織金洞長度4 200多米,深度240多米,最寬處達175米,最高處達78米,由主洞和4個支洞組成,洞內有4層12處大廳、40多個廳堂,洞底面積在3 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廳就有13個,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廳有5個。原本就大美無比的織金洞,經導游這么一番解說,更是增添了幾分壯美與神奇。
我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想。洞內一步一景,抬頭是景,低頭也是景。即便是同一景點,從不同的角度觀賞感覺都完全不一樣。尤其是霸王盔(圖1)、銀雨樹、古今對話等景點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觀看,張老師聽完古今對話的講解后有感而發:“它們也是有生命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賜予了織金人民好福氣!”
因相機出了點小故障,只好拿出手機拍攝,留住每一處美景。在洞內近兩個小時的切身體驗,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織金洞外無洞天”真是名不虛傳。
走出洞口,繼續往畢節方向前行。到了畢節天色已晚,我們在城邊找了家旅館住下。第二天清早,從畢節出發,由西往南,在高速公路上行駛5個多小時,行程400多千米,我們終于看到了盼望已久的“中國天眼”(圖2)。
“中國天眼”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洼坑中,科學家和建設者們就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大山里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
帶著對天眼的神秘向往,我們來到平塘縣國際天文科普旅游中心辦好參觀手續,存放好手機、相機、提包等物品后,依次排隊登上交通車,向大窩凼出發。
汽車在崇山峻嶺中穿行,周邊滿眼的青石和灌木,偶爾有一棵或兩棵松樹和柏樹從石頭縫里倔強地長出來,根部都是彎曲的。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巖石峰叢。汽車在大山里七彎八拐開了近半小時,終于停了下來。大伙都以為到了目的地,卻被告知還要乘坐20元的交通車,要不就需步行爬坡才能到觀景點。

因時間關系,加之旅途勞累,大家都選擇了坐車。沒想到下車后,還需爬近百米的步梯才到觀景臺。
“哇!這就是‘中國天眼’,大國重器!”此刻她靜臥群山,張開鏡面,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沒有炫耀,沒有動靜,連鳥雀的鳴叫都沒有。觀景臺修在山頂上,離天眼很近,我手扶欄桿把視線從腳下延伸到對面山脊,心里十分震撼。巨大的銀色球面有些耀眼,光芒深深地刺進我的心里。我們在觀景臺上走著,看著,突然旁邊有人冒了句:“不看天眼遺憾,看了更遺憾。”“那是你不了解建設者們的艱辛與勞苦,更不了解天眼的內涵與作用、目的與意義,你仔細看看這些介紹就不遺憾了。”老韓指著觀景臺上的文字材料說。
“中國天眼”是在1994年的時候被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提出的構想。1995年11月,以北京天文臺為主,聯合國內20多家大學和科研機構,組建了“大射電望遠鏡”中國推進委員會,由南仁東研究員任主任。在這22年建設的風雨兼程中,建筑工人、科研人員在艱險的環境條件下,不管晝夜,拼盡全力建造,終于在2016年9月25日把“中國天眼”建成了,這是了不起的奇跡,在這奇跡的背后是無數的建筑工人、科研人員、天文學家……是他們付出的辛勤汗水,作出的巨大貢獻,這些人的汗水、貢獻都將會永遠記在祖國和人民的心里,因他們是世界偉大工程的建設者和奉獻者。

從山上返回的路上,我們還聽到了這樣一個感人故事。大窩凼的12戶63位村民得知國家要建設天眼,需要他們搬遷,村民們二話沒說,全力支持,無私奉獻,12戶人家全部搬遷到克度鎮。在黨的扶貧政策的幫助下,全部脫貧致富,過上了小康生活。
觀景臺上的文字介紹說,“中國天眼”已經發現了132顆優質的脈沖星候選體,其中有93顆已被確認為新發現的脈沖星。到2020年1月11日,“中國天眼”已經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
這個“中國天眼”,500米大口徑球面的射電望遠鏡,真不愧是世界奇跡!
(編輯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