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吧轿骷哟筇镆翱甲C力度,加強考古成果轉化利用,持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考古課題,為實證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做出了山西貢獻。”2月28日下午,山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上,省文物局發言人于振龍說道。
考古是一項重要的文化事業,社會大眾對考古課題、考古發現十分關注。山西是實證中華文明進程的核心地區,是早期國家形成與治理實踐的關鍵區域,始終處于中原文化與北方文化互動交流的最前沿。山西省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五)”、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及山西省文物局“晉南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重要課題框架下,持續開展了夏縣師村、襄汾陶寺、夏縣東下馮、興縣碧村、沁水八里坪、絳縣西吳壁等十余處重要遺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為深入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文明進程、文明交流互鑒等重大課題提供了豐富詳實的資料。
為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的學術引領和行業帶動作用,山西考古行業持續攻關,圍繞考古實證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謀劃、部署、實施了一批重大考古研究課題,科學闡釋了山西省在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問題。
為了讓普通大眾更好認識考古成果、理解考古成果、認識考古學,山西省在部署考古重大課題實施的過程中,十分重視考古成果的轉化。根據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相關要求,山西省在考古工作基礎上,深入挖掘、整理、闡釋考古成果,積極推進考古報告出版、考古成果展覽、考古成果多媒體科普、傳播等成果轉化方式,準確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為推動考古成果全社會共享,山西省舉辦了“大政之源”特展、“考古的溫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集中展現山西在中華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及最新考古成果,推出“考古云講堂”系列講座、舉辦“山西考古新發現論壇”,搭建“山西文物”“考古匯”網絡宣傳平臺,宣傳展示山西考古成果,讓考古新發現、研究新成果走出庫房、走出實驗室,走進博物館、走近人民群眾,激發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熱情。
山西省通過多層次、跨媒體、豐富多樣的考古成果轉化形式,讓大眾更加了解山西在中華文明發展不同時空范圍的內涵特點,使大眾能夠對我國百萬年人類史到五千多年文明史產生深思,感受中華文明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