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汶上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濟寧 272501)
要想提升我國的糧食產量,就必須運用高效的、科學的農業栽培技術,進而在提升糧食總產量的同時,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有效保證我國的經濟安全以及政治安全。小麥是我國境內大面積種植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傳統的栽培技術對小麥的品質造成了較大影響,難以提升小麥的品質。當前,我國人民群眾對食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小麥種植過程中不能只是關注產量,同時還要關注小麥品質,在種植小麥的同時,合理地運用先進的農業栽培技術,為我國農業領域的發展作出相應的貢獻。
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小麥內部的蛋白質含量在所有谷物之中占據第一位,而且小麥內部含有的蛋白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分解和消化。小麥的品質既會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會受到農業栽培技術的影響。除我國以外,世界上諸多重視農業的國家都已經對小麥展開長期研究,并且獲得一系列成果。在世界范圍內,小麥也是重要的糧食品種,全球有35%~40%的人將小麥作為每天的主食。
我國人口眾多,而且人口密度較大,基于這一基礎國情,我國人民群眾對于小麥有著極大的需求,同時我國的土壤以及氣候環境適合大面積種植小麥,而且小麥具備成熟期較短、營養價值高、產量高的特征,因此小麥已經成為我國糧食供應、糧食儲備的重要農作物,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小麥有效解決了我國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小麥生產大國,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我國為數不少的小麥種植戶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只關注小麥是否增產,忽視了小麥品質的提升,導致小麥的市場供需出現脫節,品質普通的小麥出現積壓情況,我國必須從國外進口更多的高質量小麥[1]。
現如今,我國已經實現了脫貧攻堅的戰略目標,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因此,人們不能只是關注小麥是否增產,而是應將更多的目光放在小麥的品質增長方面,種植更多的高品質小麥,同時提高品質小麥的產量,進而預防我國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問題,同時保證我國現階段的糧食安全。
首先,小麥的品質高低與小麥內部含有的蛋白質有著較大關聯,影響小麥蛋白質含量的關鍵,就是氮肥的施放。小麥從種植開始的3 個月之內,如果穩定供應氮肥,那么小麥在收獲之后,就能夠擁有更高的蛋白質含量。但是部分地區的小麥種植在施放氮肥方面,存在施放不及時、施放數量較少或者施放不規律的問題,導致小麥的蛋白質含量無法保證,小麥的實際品質也因此而遭受不利影響。
其次,影響小麥實際品質與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小麥種子的播種深度,小麥種子在播種的時候如果太淺,就會出現小麥出苗不均勻甚至無苗現象,而且根系過淺的小麥在遇到惡劣天氣的時候,小麥植株會倒伏,影響小麥的實際產量。但是,小麥的播種也不能過深,過深會導致小麥的實際出苗時間晚于正常時間,造成弱苗問題,在進入冬季之后,甚至會出現小麥苗被凍死的情況。播種時間也會影響小麥的實際品質,例如,我國的冬小麥通常在10 月中旬進行播種,從而使冬小麥在進入冬季之前生長出發達的根系,避免由于播種太遲而出現越冬能力差的問題,但如果小麥種子播種過早,那么小麥會生長出過多的根系,雖然植株能夠茁壯生長,但是實際蛋白質含量較低,在越冬方面也會出現問題。
再次,小麥的產量和品質與播種密度有著較大關聯。小麥播種過程必須做到均勻分配,如果在小麥播種的過程中播種的速度不均勻,會導致種子無法在土地內均勻分布,種植地塊之中并未投放數量達標的種子,而個別地塊內部被播種過多的種子,影響種子的成活率和發芽率,同時也會影響小麥后期生長的養分吸收,甚至會出現小麥麥穗過小、小麥籽粒不飽滿等問題。
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的產量和品質與民生息息相關。就農業栽培技術而言,在秋分結束之后,新一輪的小麥種植時間難以進行人為確定。例如,在我國種植小麥的平原區域,播種時間往往為10 月,其原因是我國平原地區在進入10 月之后,溫度會有所下降,通常為16 ℃或者18 ℃。14~16 ℃是半冬性小麥最適合進行播種的溫度,運用相關農業栽培技術計算相應的數據,例如根據溫度、種子的抗寒能力等,從而確定出最適合的小麥播種時間。
要想合理地確定播種小麥的時間,必須對小麥種植地區的氣候、水資源、土壤等實際條件進行充分考慮,從而使冬小麥在最佳環境下生長,進而保證小麥的品質。需要注意一點,部分優質中弱筋小麥用于生產優質蛋糕和餅干等,此類特種小麥應當在初期種植階段加以培養,從而使小麥健康生長。對于筋力較強、強度中等的小麥,播種期按照常規即可,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可以適當進行調整[2]。
小麥的種植既要關注播種的密度,同時還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種植的土地資源,避免播種過程中出現土地資源浪費的情況,還可以使小麥植株變得高大,生長為籽粒飽滿的高品質小麥。當前,小麥的最佳播種密度應當低于300 萬粒/hm2,同時需要在保證土壤肥力、水分充足的情況下,在合理范圍內增加小麥的播種密度。要想使小麥充分吸收土壤內部的養分,必須對小麥的播種深度進行控制。如果希望小麥的品質得到保證,應當將土層控制在0~50 cm,上文已經分析過小麥播種深度之間存在的問題,因此為了保證小麥從幼苗期開始茁壯生長,就必須對播種的深度進行精準控制,從而避免播種深度帶來的問題發生。
小麥在種植過程中,應當重視水分和肥料相關的栽培技術,其原因是小麥栽培技術的關鍵就是水肥管理流程。相關試驗結果表明,在水分充足的條件下,如果氮肥施放量比較小(20~30 kg/hm2),小麥的產量會明顯增加。氮肥主要作用于營養物質和谷物,在該過程中,小麥內部的蛋白質含量保持不變。如果氮肥施放量為40~100 kg/hm2,那么二者的關系為正相關,小麥會同時獲得更高的蛋白質以及產量。但如果氮肥的施放量超過100 kg/hm2,那么小麥不僅無法增加產量,反之會有所下降,但是小麥的蛋白質含量會增加。不難看出,氮肥在使用過程中,會導致小麥在質量與產量之間出現不可忽視的矛盾。
在為小麥施肥的時候,如果在小麥生產后期施放氮肥,可以使小麥內蛋白質含量提升,這樣做能夠保證小麥的總體蛋白質含量,在拔節階段追肥,能夠實現增產目標。隨著追肥階段延遲,小麥產量的收益會逐漸減弱。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小麥在積累蛋白質與植株生長之間有著不可忽視的矛盾,如果延遲投放小麥生長所需的氮肥,小麥內部的蛋白質可以提升。在最后階段向小麥植株的葉片施放氮肥,會顯著提升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如果在小麥的開花期施放氮肥,可以提升約為2%的蛋白質含量。
小麥種子的發芽率也會影響小麥的品質,在我國境內播種的所有小麥品種,絕大多數都具備完整的種子,并且在自然環境下發芽生長。小麥種子的發芽率以及生長情況會受到種子的實際質量、播種區域的水分、播種區域的土壤肥力影響。如果存在肥力長期不足的特殊區域,那么小麥生長對于肥力的要求將變得更高。在實際播種小麥的過程中,要想提升小麥的整體播種質量以及小麥播種后的單產量,必須對氮肥進行合理處理。不僅如此,需要注意有機肥的施放數量,在拔節和起苗兩個階段施放一定數量的氮肥,氮肥所運用的數量需要控制在施肥總量的50%,最大不得超過總量的60%,開花期的小麥需要適當地施放鉀肥,鉀肥的施放量應當為施肥總量的90%或者100%[3]。
我國部分種植小麥的地區,在進入冬季之后降水量較少,而且氣候十分干燥,所以在冬小麥播種之后必須重視澆水工作。在一般情況下,相關區域應當先明確當地的自然環境以及氣候變化,在小麥冬眠、增節以及注入階段開展小麥播種以及灌溉工作。為了保證所有的生長季節之中,小麥都能夠獲得充足的水分,就需要合理確定澆水時間,減少由于水分供給不足而造成的小麥品質下降問題。在分析小麥種植區域內部的氣候環境、日照狀況、降水狀況和干旱時期特征等方面基礎上,制訂專門的澆水方案。不僅如此,冬小麥的播種期應當得到控制,從而使區域內小麥在播種以后獲得更高的單產量以及質量,同時保證小麥質量的穩定性,最大限度地杜絕不科學種植行為出現。
在小麥的不同生長周期之中,容易遭受不同類型的病蟲害。以我國甘肅地區為例,當地常見的小麥病害主要為小麥銹病、小麥根腐病等,而當地常見的蟲害主要為小麥蚜蟲、吸漿蟲等。在防治小麥病蟲害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采用綠色防治技術。例如,在治理蟲害的時候,可以運用生物防治技術以及物理防治技術,盡量避免使用化學藥劑,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小麥品質下降。但是,在實際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必須在適當的時機運用化學防治技術,然而總體防治工作應當做到以綠色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在防治小麥銹病以及根腐病的過程中,應當在播種小麥種子之前,對種子進行拌藥處理,提升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在實際播種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播種時間,同時合理設置種子播種的密度,保證小麥種子在通風的環境下發芽生長。不僅如此,小麥灌溉以及施肥工作也需要根據相關農業栽培技術科學開展,最大限度降低小麥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如果出現小麥病蟲害規模較大,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情況,就必須運用化學防治手段,但是在選擇化學藥劑的時候,必須對藥劑類型進行合理選擇,同時控制化學藥劑的使用量,不得為了在短時間內達成防治病蟲害的目標,而選擇我國政府明令禁止使用的化學藥劑,以及施放后殘留物較高、毒性較高的農藥,應當使用低毒性、低殘留的農藥,同時推廣運用微生態農藥以及生物農藥[4]。
田間管理工作屬于勞動密集型工作,相關人員需要處理農業栽培技術,其中包括為土地定級、灌溉、不同的農作物輪作、運用化學手段進行控制等。小麥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生長條件,運用科學手段開展田間管理工作。小麥的蛋白質含量會隨著小麥的持續生長而出現顯著差異,因此小麥的收獲時間必須在小麥的成熟期結束以后,這時候小麥的整個植株變為黃色,莖稈具備較好的彈性,而且小麥種子的硬度較高。田間管理應當在科學指導下正確開展,使小麥獲得更多的蛋白質含量,進而使小麥的品質有所提高。
在經過多次試驗之后不難看出,如果小麥種植土壤內部的有效氮含量較高,那么小麥籽粒內部的蛋白質含量也會較高,氮含量與小麥蛋白質含量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之前小麥與其他農作物進行輪作之后,會對小麥的蛋白質含量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小麥應當與豆類農作物輪作,其原因是豆類作物能夠在土壤內部吸收更多的硝酸鹽氮,從而幫助小麥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然而,如果小麥與玉米之類的糧食作物進行輪作,投入相同的氮肥以及水分,會導致小麥的實際質量下降,其原因是在種植玉米之后,土壤內部不會存留更多的硝酸鹽氮。除此之外,在休耕時期可以將小麥作為補充作物,實現提升小麥產量和品質的目標。在氣候干旱、土地廣袤但是土壤內部有機質含量低的土壤之中,小麥的輪作對象應當為豆類農作物,或者科學實施休耕制度,能夠幫助提升小麥的品質。
現如今,選擇在我國農村地區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的農民,其根本目標是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但是我國農戶按照傳統方式進行種植,往往難以獲得預期內的高收益,因此很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去往大城市謀求發展,導致農村地區只剩下老人和兒童,進而出現土地“拋荒”問題。針對上述情況,我國各地政府應當重視農業栽培技術的培訓工作,運用多種渠道對當地農民進行培訓教育,幫助農民循序漸進地掌握先進的農業栽培技術,同時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提升小麥栽培的效率,使農戶通過種植小麥獲得預期的經濟收益,而小麥在種植以后也可以獲得品質和產量提升。
小麥的實際品質會受到播種時間、播種密度、播種深度、水肥管理等因素的影響,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小麥種子的質量。小麥栽培的源頭就是種子,因此需要對小麥種子進行科學選擇,從源頭上保證小麥的整體品質。在選擇小麥種子的時候,政府應當對農戶進行指導,引導農戶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自然環境,選擇最適宜種植的小麥種子。在通常情況下,農戶需要選擇耐寒性強、抗病能力強、抗倒伏能力強、能夠早熟的小麥種子,盡量使小麥的生長周期縮短,減少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對小麥品質的不利影響,在提高小麥產量的同時也提升小麥質量[5]。
小麥的品質會受到相關農業栽培技術應用的影響,科學且合理的農業栽培技術在運用之后,可以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得到有效保障。現階段我國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不能只是關注小麥的產量而忽視小麥的品質,需要科學合理地運用先進的農業栽培技術,結合小麥種植區域的實際情況,關注小麥生長的全過程,同時對病蟲害等不確定性因素進行防治,從而使我國小麥的品質和產量同時提升,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