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堯 馬小琦 曹曉攀 徐冰 任莉 隋軼
暈動病(motion sickness,MS)也稱運動病,即指日常所說的“暈車、暈船、暈機”等,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人體對運動狀態錯誤感知的一系列生理反應[1-3]。常見于乘坐交通工具時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面色蒼白、出冷汗等[4]。MS 是臨床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發病率高,嚴重影響人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目前,針對MS 急性發作暫無特效的治療方法,臨床上研究的重點主要是針對MS 的預防。現有的預防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兩種方式,藥物預防主要包括抗膽堿能藥物、抗組胺類藥物、擬交感神經藥物、鈣拮抗藥物等,其中東莨菪堿效果最佳,雖然藥物治療起效快,但作用時間短,每次出行需要重復使用,不良事件多[5]。行為治療包括習服治療和短期行為糾正,前庭習服訓練需要鍛煉的時間長,但不良事件少[6]。針對藥物治療和前庭習服治療MS 的臨床效果,目前仍然無相關研究進行比較。既往前庭習服訓練的方法及設備復雜,耗時長,多用于軍用領域,對于民用方面的習服訓練研究較少[7]。SRM-Ⅳ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診療系統是目前臨床最先進的BPPV 診療及前庭功能檢測系統,既往已有研究證實,通過斜轉試驗(off-vertical axis rotation,OVAR)可以在實驗室中誘發MS 發作[8]。同時,也有相關研究利用該設備進行前庭習服訓練[9]。本文將在以往的研究基礎上利用該診療系統進行OVAR 誘發MS 發作,同時進行藥物治療及前庭習服訓練,比較東莨菪堿與前庭習服訓練治療MS 的療效優劣。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在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眩暈診療中心就診的54 例MS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27 例。參照組患者男11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38.00±6.64)歲;入組時運動病易感性量表(MSSQ)評分(29.25±10.45)分。實驗組患者男13 例,女14 例;平均年齡(36.00±5.24)歲;入組時MSSQ 評分(29.67±10.89)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入組前告知患者擬行試驗的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試驗研究計劃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標準 ①同意參加本研究的患者;②MS 敏感者,在以往乘車、乘船、乘機等活動時有明顯的MS病史;③年齡18~60 歲;④性別不限;⑤耳科檢查:外耳道及鼓膜正常,聽力與前庭功能正常;⑥嚴格遵守醫囑且能積極配合復查和隨訪者;⑦MSSQ 評分>11.3 分[10]。
1.3 排除標準 ①中途退出試驗者;②近1 周內曾應用前庭抑制劑者,近1 周飲含酒精、咖啡因等影響自主神經活性飲料者;③有頭、耳外傷史或手術史者;④有中耳、內耳或前庭疾病及眩暈病史者,如中耳炎、BPPV、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或迷路炎、突發性耳聾、上半規管裂綜合征等[11];⑤有嚴重胃腸疾病、視覺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心血管系統疾病等不適宜應用SRM-Ⅳ型BPPV 診療系統行前庭習服訓練者[12];⑥首次OVAR 誘發試驗達最大旋轉時間15 min 時,受試者仍未感到中度以上惡心者;⑦不遵守醫囑、不配合復查及隨訪者。
1.4 方法
1.4.1 MS 誘發試驗與嚴重程度評價 對所有患者采用SRM-Ⅳ型BPPV(北京斯睿美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診療系統通過OVAR 誘發MS[13]。OVAR 方法及步驟:患者坐于轉椅上,戴眼罩,轉椅以1°/s2的加速度繞垂直軸旋轉,旋轉速度達 90°/s 后以此速度勻速旋轉1 min;然后轉椅以1°/s2的加速度沿前后軸側轉 30°,即轉椅垂直軸向一側傾斜 30°,然后轉椅在此傾斜狀態下以 90°/s 速度繞其垂直軸進行連續勻速旋轉,當受試者MS 癥狀逐漸加重而感覺難以繼續接受旋轉時(如其惡心癥狀達中度以上程度)或達最大旋轉時間15 min 時,轉椅停止旋轉,受試者恢復至直坐位。立即采用總癥狀評分對MS 嚴重程度進行評價。患者在OVAR 中的旋轉耐受時間為30~180 s,平均旋轉耐受時間為(68.9±24.4)s。
1.4.2 治療方法
1.4.2.1 參照組 使用東莨菪堿進行治療。在進行MS 誘發試驗前20 min 給予復方氫溴酸東莨菪堿貼膏(南通百益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500,每貼含氫溴酸東莨菪堿0.34 mg)貼于翳明或內關雙側穴位,使用12 h 后摘除貼膏。整個試驗過程中,復方氫溴酸東莨菪堿貼膏僅用1 次。
1.4.2.2 實驗組 使用前庭習服訓練進行治療。采用單希征等[14]團隊發表的相關BPPV 耳石復位操作設計前庭習服方案。患者通過SRM-Ⅳ型BPPV 診療系統進行高強度前庭功能訓練(strong stimulative vestibulartraining,SSVT),每次高強度前庭功能訓練包括下述6 組操作,第1、3 組操作與后半規管BPPV“360°旋轉復位治療操作”相似,第2、4 組操作與臨床應用的上半規管 BPPV“360°旋轉復位治療操作”相似,第5、6 組操作與水平半規管 BPPV“360°旋轉復位治療操作”相似,但高強度前庭功能訓練采用旋轉速度(180°/s2)較大,各步驟之間間隔時間(10 s)較短。患者在15 d 內共接受3 次高強度前庭功能訓練,其間間隔1 周。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5.1 治療前后總癥狀評分 患者總癥狀包括渾身不舒服、疲勞、頭痛、眼疲勞、注視困難、唾液分泌增加、出汗、惡心、難以集中注意力、頭脹、視力模糊、頭暈(睜眼)、頭暈(閉眼)、眩暈、打嗝等,治療前及治療當天、治療后1 周、治療后1 個月針對每種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分,0 分代表無癥狀,1 分代表輕微癥狀,2 分代表癥狀明顯但仍然耐受,3 分代表癥狀頻繁出現不能耐受,上述癥狀檢查表的匯總分數為總癥狀評分[15]。
1.5.2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不良事件包括頭暈、視物模糊、惡心、其他(口干、瞳孔散大、皮膚潮紅、灼熱、興奮、煩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總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當天、治療后1 周、治療后1 個月,參照組總癥狀評分分別為(15.56±5.31)、(9.16±5.89)、(14.72±4.36)、(15.83±4.41)分,實驗組分別為(16.41±10.03)、(4.27±3.11)、(4.13±2.63)、(3.76±2.85)分。治療前,兩組總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治療當天總癥狀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當天、治療后1 周、治療后1 個月總癥狀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及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治療后1 周及1 個月總癥狀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總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總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參照組同期比較,bP<0.05
2.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1.11%,包括1 例頭暈、1 例惡心、1 例其他;參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2.22%,包括2 例頭暈、2 例視物模糊、2 例惡心。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參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目前,臨床針對MS 的預防性藥物主要有抗膽堿能藥物、抗組胺類藥物、擬交感神經藥物、鈣拮抗藥物、促胃動力藥物等[16],目前東莨菪堿是已知最常用最有效的藥物[17],同時也有研究證實,前庭習服訓練對于MS 的防治也有作用。隨著SRM-Ⅳ型BPPV 診療系統的廣泛臨床應用,采用此種儀器進行前庭習服訓練治療MS 的研究也逐漸開展,目前已經證實此種方法安全有效[18-20],但是,針對這兩種治療方式的優劣此前尚無研究進行對比,由此,本次研究對MS 患者分別進行東莨菪堿與前庭習服訓練治療,分析其各自的優勢。
單希征等[14]團隊在國內首次利用SRM-Ⅳ型BPPV 診療系統建立了高強度前庭習服方法,納入56 例MS 敏感者的患者,觀察前庭習服訓練治療MS 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89.3%的患者高強度前庭功能訓練后其MS 敏感性呈一定程度的降低。張琦等[21]團隊的研究發現,階梯習服+針刺組患者靜態姿勢圖、MS Graybiel 評分及有效率均優于階梯習服組和針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研究均證實采用SRM-Ⅳ型BPPV 診療系統進行前庭習服訓練治療MS的有效性。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前庭習服訓練治療后MS 患者的總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前庭習服訓練治療的患者在治療后1 周、1 個月總癥狀評分均維持在較低水平,而東莨菪堿治療的患者在治療后1 周、1 個月的總癥狀評分又回到用藥前水平,由此說明前庭習服訓練治療MS 的療效比東莨菪堿更明顯,作用持續時間更長。并且,前庭習服訓練治療MS 的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參照組相當。
綜上所述,針對MS,前庭習服訓練與東莨菪堿相比具有更明顯的防治效果,可使患者癥狀明顯減輕,且不增加患者的不良事件。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故未能研討MS 階梯前庭習服訓練方案中治療時間及頻率對療效的影響;通過前庭習服訓練所獲效果對其他形式運動刺激所導致的 MS 是否仍具有防治效果也有待于觀察,今后研究中會擴大樣本量,逐步探索出MS 治療的最優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