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哲
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患者人數顯著上升,僅次于癌癥,通常眩暈導致的血壓異常是血液循環系統出現問題的主要癥狀,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血壓每增加1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出現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就會翻一番,在過去的10 年中,高血壓患者的數量增加了28.77%[1]。目前,中國有9300 多萬老年高血壓伴眩暈患者,患者長期血壓升高,可誘發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腎功能衰竭等多種嚴重疾病,增加患者致殘率,并且超過2/3 的高血壓患者在臨床上患有失眠,已成為棘手問題,患者長期失眠,會降低高血壓伴眩暈患者的免疫力和記憶力,加重高血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國外學者提出,如果患者存在長時間睡不好的情況,就應該注意患者的血壓變化,通常來說,失眠患者的收縮壓明顯高于睡眠正常的患者[2],并且長期高血壓和失眠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從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這將更容易誘發患者出現嚴重心血管事故。在國內外,西醫為治療高血壓和失眠的主要方法,但是患者采取西醫進行治療,長期臨床用藥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對患者身體產生了毒副作用,且不能考慮高血壓的伴隨癥狀,患者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中醫外治康復方法[3]。中醫可以直接治本,傳統中醫學治療此病癥已有數千年歷史,按其癥狀歸為“眩暈”范疇,外治方法非常多,諸如耳穴、針灸、拔罐、按摩等。耳穴壓豆臨床康復療法可以刺激患者耳廓上人體各部位的相對應位置,可以起到舒經活絡、氣血調暢等康復作用,從而使患者病痛得以消解。本文主要研究耳穴壓豆結合中藥穴位貼敷對眩暈伴睡眠障礙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大連市中醫醫院60 例眩暈伴睡眠障礙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35~70 歲,平均年齡(54.40±7.01)歲;試驗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34~70 歲,平均年齡(53.67±7.1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眩暈伴睡眠障礙診斷標準的患者;②年齡在30~75 歲的患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可以及時隨訪的患者;④符合西醫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經檢查確診為眩暈伴睡眠障礙并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嚴重神經癥、更年期綜合征、胃食管反流引起胸痛的患者;②有肝臟、腎臟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的患者;③精神病患者;④嚴重心律失常、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⑤中風、栓塞疾病、高熱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⑥存在急性肺栓塞或肺梗死、主動脈夾層、嚴重瓣膜病、心肌病、活動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給予患者臨床常規康復,低鹽低脂飲食,定期鍛煉身體,采取穴位貼敷,用等量的天麻、白芥子、吳茱萸及川芎研磨成粉末,用白醋調制成漿糊,選涌泉、太沖和巨闕等穴,消毒后取10 mm 圓形藥膏,用專用膠帶固定后貼敷于相應穴位,用專用醫用紗布固定,每個穴位貼敷15~30 min/次,1~2 次/d。治療8周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1.3.2 試驗組 采取耳穴壓豆結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中藥穴位貼敷方法及療程同對照組。耳穴壓豆操作方法:①取穴:主穴:神門、皮質下、交感;②操作方法:根據患者失眠證型,在患者耳部找到合適的穴位,用棉簽和乙醇清潔患者一側耳部皮膚,去除患者耳部的污垢,用探頭探測患者對應耳部的敏感點,觀察有無脫皮,在患者耳穴敏感點陰影處進行點壓壓痛,用止血鉗握住王不留行籽,將對應的穴位貼壓在患者耳部,用手按壓固定王不留行籽。貼壓后指導患者自己按壓相應穴位,加強對耳部的刺激,以每次患者可感覺熱、麻、腫、微痛為適宜,2~6 次/d,每次每個穴位按壓10 次,夜間睡前最后一次按壓后更換,雙耳交替,5 周為1 個療程,共1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眩暈生活質量量表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中醫證候積分
1.4.1.1 眩暈生活質量量表 根據中國國情編制眩暈生活質量量表,共33 項,包括生理狀況、身體狀況、性功能、睡眠狀況等9 個維度,每個維度分為:否、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對應0~4 分。分數低表明生活質量好。
1.4.1.2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 由匹茲堡大學精神病學系開發,用于評定被試最近1 個月的睡眠質量。由19 個自評和5 個他評條目構成,其中第19 個自評條目和5 個他評條目不參與計分。18 個條目組成7 個成分,每個成分按0~3 等級計分,累積各成分得分為總分,總分范圍為0~21 分。0~5 分為睡眠質量很好;6~10 分為睡眠質量還行;11~15 分為睡眠質量一般;16~21 分為睡眠質量很差。
1.4.1.3 中醫證候 ①眩暈:4 分為患者難忍,終日不止,嚴重影響患者休息;3 分為較甚,發作頻繁,影響工作;2 分為輕微,時作時止,不影響工作及休息;1 分為患者無眩暈。②嘔吐:4 分為終日不止,嚴重影響工作,痞滿飽脹較甚,發作頻繁,影響工作;3 分為患者輕微,時作時止,不影響工作及休息;2 分為患者無眩暈。③口苦、厭油膩:4 分為患者常口苦、厭油膩,食油膩后疼痛加重;3 分為患者偶口苦、厭油膩;2 分為患者稍口苦、厭油膩;1 分為患者無口苦,厭油膩。④肢倦乏力:4 分為患者全身無力,終日不愿活動,四肢乏力,勉強堅持日常活動;3 分為患者肢體稍倦,可堅持體力工作;2 分為患者無肢倦乏力。⑤情緒抑郁:2 分為患者嚴重抑郁,甚至有自殺傾向;1 分為患者明顯抑郁;0 分為患者偶有抑郁。將所有分數相加,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1.4.2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根據《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判定臨床療效。顯效:中醫證候積分降低>90%;有效:中醫證候積分降低50%~90%;無效:中醫證候積分降低<5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眩暈生活質量量表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眩暈生活質量量表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眩暈生活質量量表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的眩暈生活質量量表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分、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高血壓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高血壓易引起眩暈、腦出血、中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腎臟病、視網膜出血等并發癥。中國因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約372.32 萬,占總死亡人數的40.76%[4]。高血壓與67.95%的腦卒中相關死亡事件密切相關,高致殘率給患者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隨著近年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已達到24.35%,但患者對其知曉率和控制率仍處于國際較低水平[5]。因此,如何預防高血壓,如何改善臨床癥狀和心腦血管意外,是我國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還沒有根治高血壓眩暈的方法[6],主要通過持續的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以減少心腦腎血管并發癥相關事件的發生。生活方式干預主要包括:減少鈉鹽攝入、減少脂肪攝入、控制體重、增加鍛煉、減輕心理壓力等;抗高血壓藥物主要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 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等,以及由上述藥物組成的固定復方制劑[7]。臨床上,針對特殊人群類型,在控制血壓和心腦血管意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不能完全改善臨床癥狀。同時,高血壓患者由于血壓變化影響其睡眠,同時其會增加患者交感神經活動,導致患者血壓持續升高,并可導致患者自主神經功能出現障礙,患者出現緊張和易怒[8,9],同時患者持續的動脈收縮會影響其心血管系統。現代醫學認為,失眠是由于患者大腦皮層中樞功能失調導致,并使患者神經系統抑制失衡。耳穴壓豆療法通過刺激患者耳內相應穴位,調節患者臟腑,疏通經絡,從而調節患者臟腑氣血功能。本研究選擇了治療失眠的常用穴位:神門、皮質下、交感為主穴,主治失眠、神經衰弱,有很強的安神作用;皮質下調節大腦皮質功能,再配以相關經絡等調節相關臟腑功能,以達到平衡陰陽。通過中醫辨證方法根據不寐不同的證型,能最大發揮耳穴壓豆的調節陰陽、清腦安神、補益心脾、疏肝養心、安神定志之效。穴位貼敷療法是中醫臨床康復的一種外治法,它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根據經絡理論選擇合適的用藥,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能顯著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改善高血壓存在眩暈、頭痛等癥狀,并保持一定的遠期療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生理癥狀、睡眠狀態和工作狀態,減少焦慮和抑郁,天麻、白芥子、吳茱萸及川芎外敷涌泉穴、太沖穴,從根本上降低血壓,解決眩暈問題[10,11]。
綜上所述,耳穴壓豆結合中藥穴位貼敷對眩暈伴睡眠障礙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