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佩,張 馳,易潔偉,康全國,尹 偉
(湖北省地質科學院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隨著全球極端天氣的不斷出現以及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地殼運動進入相對活躍期[1],各種地質災害頻率將隨之增加,而地質災害因其隱蔽、突發的特征[1],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極大影響,時刻威脅著人類生命財產及安全[2],尤其是以山地地形為主的地區。
地質災害是自然因素和過度人為活動共同作用下的一種破壞性的地質現象[3],隨著地質災害調查方式的發展,目前國內外對于地質災害的研究從理論到方法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理論研究上劉傳正等思考了我國地質災害預防及應對方法[4],針對地質災害的評價涌現了眾多模型,如支持向量機模型[5]、加權信息量信息量模型[6,7]、耦合Random forest[8]等;在研究方法上利用了多源遙感技術[9~12]、GD-SPCA(Geodetector-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即地理探測器和空間主成分分析法[13]、機載LiDAR[14]高分辨率遙感技術[15]等對地質災害的易發性進行了調查及評價,邱芹軍等則構建了地質災害鏈知識圖譜實現了數據-信息-知識的轉換,為地質災害領域的知識圖譜構建提供技術參考[16],還有不少學者對不同地區不同災害類型的地質災害空間格局進行了研究[17,18]。
湖北省咸豐縣礦產資源豐富,累計資源量約4962萬t,擁有“湖北的大興安嶺”之美稱的坪壩營生態旅游區以及恩施唐崖河旅游風景區等多處風景區,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咸豐縣經濟的發展。但面臨著有多種地質災害的威脅,各種地質災害隱患點對其生產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潛在風險。因此評估咸豐縣地質災害危害特征,對地方政府有效防控地質災害具有重要的科學指導作用以及戰略意義。
湖北省咸豐縣位于東經108°37′8″~109°20′8″,北緯29°19′28″~30°2′54″之間,地處鄂西南山區,總的地勢是南北高,中間低,由北東向南西傾斜。咸豐縣震旦紀時期屬于古海,經太古代豐期的強大造山運動,地層發生強烈褶皺斷裂,組成最古老的變質巖基底(地表未出露)。寒武系至三疊系多次海進(沉程)海退(剝蝕),燕山運動后脫離海侵。喜馬拉雅山運動使褶皺斷裂加強,南部形成咸豐大背斜、咸豐大斷裂。自北東向西南延伸,北部有小村至李子溪背斜,中部龍潭河流經向斜軸部,從而形成南北高,中間低,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地貌景觀。 據最新人口普查結果現實咸豐縣常住人口約31.88萬人,人口居住密度相對較大,建設用地占比較多,交通網絡較發達,人口布局主要沿交通線路布局,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其造成的損失也將會較大。
現狀評估,是指對已發現地質災害所產生的人員傷亡數和直接損失數的統計,現狀評價針對各地災害點災情和直接損失范圍作出了判斷。其直接損失實行統計價值折算法,以當地物價的算術平均數作為統一估計價格,據此作出綜合評價。預測評估針對各災點損失情況作出評價,其直接損失評價方式與現狀評價方式相同,亦是采用直接統計法。
經濟損失評估要密切結合當地的經濟狀況和居民生活水平,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制定出合乎實際的單項評價標準,并以此為基礎,根據不同的承災體折價要素及折價標準對承災體的災前價值進行合理的估價,依據損毀程度核算最終的經濟損失。由于地質災害造成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的統計渠道和標準不一,以實際調查的資料和數據為準,統計以2005~2020年以來的災情損失為主,往年災情資料做參考,評估結果力求真實、準確。
4.1.1 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現狀評估
對災害規模較大,且已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的災害點,本報告直接采用原統計的直接經濟損失數據;調查已造成損失(有記載的)的災害點,訪問核實各種承災體的數量、毀損程度、災前價值,核算每個災害點的現狀經濟損失;對已進行人員搬遷的災害點,搬遷費計入最終的災害點現狀經濟損失。
經初步統計,咸豐縣現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457處,歷年來因地質災害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330.05萬元,傷亡人數24人。各鄉鎮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見圖1(數據來源于咸豐縣2021年地質災害風險區劃與防治區劃成果報告)。經統計分析,災害損失較大的有朝陽寺鎮,其次是高樂山鎮、清坪鎮、曲江鎮、黃金洞鄉,其中高樂山鎮傷亡人口24人,損失最小的是小村鄉。主要損失為是滑坡造成的災害損失。

圖1 咸豐縣各鄉鎮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現狀
4.1.2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
根據各類地質災害點造成的人員傷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對已造成損失的災害點進行規模分級評價。經統計,全縣45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中,根據各災害點造成的人員傷亡及直接經濟損失,對已造成損失的災害點進行災情等級評價,其結果為,咸豐縣災情特大型1處,大型13處,中型59處,小型384處。
4.1.3 地質災害災情預測評估
根據各類地質災害體的威脅人數和潛在經濟損失,對各災點的危害程度進行評估,評估突出“以人為本”的原則,評價指標首先考慮承災體受威脅人數,然后考慮受威脅的財產。經初步統計,全縣現有的45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累計威脅人口約8805人,威脅資產累計約86784.54萬元,各鄉鎮分布情況見圖2(數據來源于咸豐縣2021年地質災害風險區劃與防治區劃成果報告)。

圖2 咸豐縣各鄉鎮災情預測評估
咸豐縣各鄉鎮中,潛在威脅最大的是高樂山鎮,受威脅資產達41226.39萬元,受威脅人數2437人;其次為坪壩營鎮,受威脅資產達12625.8萬元,受威脅人數為2336人;忠堡鎮受威脅資產和受威脅人數最少。
經統計,全縣45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中,地質災害險情等級以中、小型為主,特大型和大型較小。其中險情等級為小型的有414處,占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的90.59%,中型41處,占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的8.9%,大型0處,占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的0%,特大型2處,占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的0.51%,其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地質災害險情等級統計
4.3.1 地質災害穩定性特征
依據行業現行規程、規范及相關技術標準,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形特征,地質環境條件等因素[19],并結合災害體變形發展過程,現狀穩定性,可能遭受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程度等,對災害體穩定性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分級評估,共劃分為穩定、基本穩定和不穩定3個級別。
4.3.2 地質災害現狀穩定性
參照《地質災害排查規范》(DZ/T0284-2015)、《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調查規范(1:50000)》(DZ/T0261-2014)等相關規程、規范及技術標準劃分各地質災害穩定性判別標準[20]。全縣33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中,現狀處于穩定的有5處(其中滑坡4處、崩塌1處);基本穩定的有172處(其中滑坡59處、崩塌113處);不穩定的有280處(其中滑坡154處、崩塌91處、地面塌陷35處),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地質災害現狀穩定性統計 處
4.3.3 地質災害穩定預測
參照《地質災害排查規范》(DZ/T0284-2015)、《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調查規范(1:50000)》(DZ/T0261-2014)等相關規程、規范及技術標準劃分各地質災害穩定性判別標準,結合本次摸排情況。全縣45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中,穩定的有2處(滑坡1處、崩塌1處),基本穩定的100處(滑坡38處、崩塌72處);不穩定的345處(滑坡178處、崩塌132處、地面塌陷35處)結果見表3。

表3 咸豐縣地質災害點穩定性預測評估統計 處
針對咸豐縣地質災害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積極落實管理責任,完善群測群防監測網絡,對需要進行搬遷避讓的,在實施前需對新址進行危險性評估,對需要進行工程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須做好勘查工作,以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建議對風險較大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點,應盡快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并布置變形觀測點進行監測,做好預警工作,以減小在突發事件中的災害損失。
(3)需加強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人類工程活動為地質災害最大的誘發因素之一,要從制度上規范人類工程活動,對于農村或城鎮居民個人建房,土地劃撥單位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防止將新房建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域的悲劇重演。
(4)近年來通過調查與分析,大部分災害均是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所誘發,建議將地質災害防治納入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對于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工程建設,必須把地災防治費用納入工程投資總預算之中。
咸豐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地質災害風險管理起步相對較早,其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為主,此外有少量的地面塌陷,對地質災害評估客觀且全面,摸清了全縣主要地質災害的類型及特征,為咸豐縣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和防治對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針對現存地質災害隱患以及可能發生的危害做出了一定預判并提出了對策建議,對地方政府防災減災及城鄉建設規劃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