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夢莎,任春坪,鄭淋峰,馬樂寬,路 瑞
(1. 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四川 成都 610041;2.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北京 100012)
水功能區劃分對象是江河湖泊水體,是針對水域的現狀河段,流域水環境控制單元是涵蓋水域和陸域,是面狀空間。在有關水功能區研究中,多數是圍繞水功能區管理開展研究,還有涉及區劃調整、評價體系、指標體系、水陸聯防污染治理體系等研究。國內有眾多學者從流域的角度出發,分析診斷目前水功能區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流域內分級管理機制、完善水資源監測體系、核定水域納污能力、入河排污口管理、重要水源地管理、建立聯合治污機制等有效措施[1~9]。還有個別學者基于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布局及水資源格局變化,分析目前水功能區劃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開展水功能區區劃調整原則、調整技術、調整方案等研究[10,11]。王佰梅等[12]從管理對象的自然屬性出發,以水功能區為基礎,提出涵蓋水質、水量、水生態的水污染防控目標及污染治理措施,建立基于水功能區的水陸聯防污染治理體系。邱涼等[13]運用3種分析方法,建立以生態基流、水質達標率、污染物入河控制量等8項指標為核心的水功能區考核體系。黃茁等[14]從水量、水質、水生態3個方面,提出不同水功能區的評價指標、標準和方法,建立水功能區綜合評價體系。有關水環境控制單元研究中,多數是基于控制單元的水環境容量核算、污染物入河量估算等[15,16]研究,還有學者提出將水域控制單元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相結合的地表地下協同控制[17]。
在水功能區、水環境控制單元相關研究中,還未有水功能區和水環境控制單元體系整合的研究。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水利部的編制水功能區劃職責劃歸為生態環境部門,與重點區域、流域污染防治規劃等實行統一管理。為實現流域水環境統一監測管理,為流域精細化管理提供支持,本文以沱江流域為研究對象,在梳理流域水功能區與水環境控制單元問題清單基礎上,開展水功能區與水環境控制單元體系整合研究,以期為后續職能調整后,避免出現水功能區和流域水環境控制單元兩張皮管理,同時開展沱江流域水功能區與水環境控制單元體系整合研究,也是為后續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撐。
沱江是長江的一級支流,位于長江左岸,位于東經103°41′~105°55′、北緯28°50′~31°41′之間,西北部緊接龍門山脈的九頂山,西靠岷江、東臨涪江,南抵長江。沱江發源于九頂山南麓綿竹市斷巖頭下的大黑灣,流經綿竹、金堂、簡陽、資陽、資中、內江市中區、富順、瀘縣至瀘州市注入長江,河流全長627.4 km,河道總落差4756.7 m,平均比降7.58‰,流域面積27860 km2,其中四川省沱江流域面積25633 km2,占四川省面積的5.25%。
研究區水系總體呈樹枝狀分布,支流有60余條,上游分布綿遠河、石亭江、湔江、青白江、毗河,中下游支流有絳溪河、球溪河、濛溪河、大清流河、釜溪河、瀨溪河等,其中毗河、青白江連通相鄰的岷江水系,構成了沱江流域不封閉的特點。沱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劃分國家級重要水功能區57個(開發利用區不重復計算),一級水功能區30個(保護區4個、保留區14個、開發利用區9個、緩沖區3個),在開發利用區上劃分二級水功能區36個;沱江支流湔江等8條河流劃分省級重要水功能區27個,一級水功能區22個(保護區6個、保留區10個、開發利用區6個),在開發利用區上劃分二級水功能區11個。沱江流域“十三五”期間有水質考核監測斷面共36個,其中國控考核斷面16個,省控考核斷面8個,例行考核斷面12個。按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沱江流域劃分14個水環境控制單元。
基于GIS的空間分析能力,將沱江流域基礎數據與空間圖形疊加,快速、有效地識別水功能區與水環境控制斷面、控制單元管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診斷水功能區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沖突性,以問題和流域目標管理為導向,以實現水功能區與流域污染防治統一管控為目標,研究提出水功能區與控制單元空間整合思路,完成沱江流域水功能區與控制單元優化調整,并對現行水功能區與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整合進行討論。
3.1.1 水功能區與考核斷面對應關系
水功能區與考核斷面沖突識別主要有3方面:兩者空間對應關系不足、考核斷面水質代表性不強和兩者水質目標不一致。
兩者空間對應關系不足主要體現在沱江流域已劃定的84個水功能區,僅有33.3%的水功能區上覆蓋有考核斷面,有1處考核斷面所在水系未劃定水功能區。考核斷面水質代表性不強主要體現在36處考核斷面僅有11.1%的考核斷面能精準代表水功能區達標情況,存在考核斷面位于水功能區上游、中游位置或一個水功能區上分布多個考核斷面的問題(圖1)。兩者水質目標不一致主要體現在12處例行考核斷面無水質目標、有6個水功能區考核目標均優于所在水體考核斷面水質目標(表1)。

表1 沱江流域水功能區與考核斷面水質目標不一致統計

圖1 水功能區與考核斷面對應關系
3.1.2 水功能區與控制單元對應關系
水功能區與控制單元沖突識別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多個水功能區在同一控制單元和一個水功能區跨兩個控制單元(圖2),沱江流域14個控制單元有7個控制單元包含2~5個水功能區,有10個水功能區跨2個或3個控制單元。

圖2 水功能區與控制單元對應關系
3.1.3 水功能區與社會經濟發展沖突
水功能區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沖突識別主要體現在3方面:飲用水水源地所在河流未劃定水功能區、飲用水水源地與水功能區類別不對應和排污口位于保護區、飲用水源區。沱江流域24個縣級及以上水源地僅8個水源地所在水系劃定了水功能區,8個水源地中有1個水源地位于保留區、3個位于保護區。流域116個規上排污口僅有6個位于排污控制區,有4個位于保護區、3個位于開發利用區的飲用水源區(圖3)。

圖3 水功能區與社會經濟發展對應關系
3.2.1 水功能區優化調整
研究提出簡化現有水功能區分類,分類設置一級水功能區為保護區、保留區、開發利用區、排污控制區、緩沖區五類;調整水功能區劃定范圍,使之與自然保護區、城市規劃、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協調對應;建立與河長制分級對應的水功能區管理制度,擬建立國家、省、市、縣、鄉五級水功能區管理制度,明確水功能區管理責任。
3.2.2 水功能區與控制單元整合思路
研究提出通過調整、新增斷面,達到一個控制斷面考核一個或多個水功能區,實現水功能區與控制斷面在空間上的整合;建立考核目標與水功能區水質目標對應關系,以水功能區目標引導水體長遠水質目標為基準,使控制斷面能充分反映水功能區水質現狀及目標實現情況;以控制斷面為節點,以鄉鎮行政區作為最小組成單元,以確定的陸域范圍與水功能區對應的匯水范圍進行疊加,組成控制單元,實現控制斷面-水功能區-控制單元整合。
3.3.1 水功能區優化調整
調整后沱江流域干流和重要支流劃分國家級重要水功能區48個,均為一級水功能區,保護區4個,保留區14個,開發利用區11個,排污控制區8個,緩沖區11個;沱江流域支流湔江等8條河流劃分省級重要水功能區26個,均為一級水功能區,保護區6個,保留區10個,開發利用區6個,排污控制區2個,緩沖區2個。同時對與社會經濟發展沖突的水功能區范圍(濛溪河資中飲用水源保護區、濛溪河資中保留區、沱江金堂開發利用區、沱江金堂簡陽保留區、沱江簡陽資陽保留區)進行了調整,并提出對沱江流域未劃定水功能區的水系按照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鄉級五級水功能區管理制度,完成水功能區劃定。
3.3.2 水功能區與控制單元整合
對沱江流域考核斷面進行調整,原沱江流域36處斷面經過優化調整后,設置考核斷面共44處,以該44處考核斷面為節點,結合《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將原沱江流域14個控制單元調整為23個控制單元(圖4)。

圖4 沱江流域水功能區與控制單元整合
現行水功能區與水環境控制斷面在空間上的對應關系不足,還未達到一個控制斷面考核單個完整水功能區或多個完整水功能區的目的,在有考核斷面覆蓋的水功能區上,考核斷面位于水功能區的位置差異導致不能精準考核水功能區,同時兩者考核目標的不一致阻礙了兩者實現統一考核的目的;現行水功能區與生態環境部門劃分的控制單元不對應,尤其是一條完整的水功能區跨多個控制單元的情況,導致水陸對應關系混亂,不利于后續兩者的統一管控。建議在后續兩者管控中,以調整考核斷面為重點,建立考核斷面與水功能區的空間對應關系,深入分析兩者在考核目標上的統一性,實現兩者考核目標的一致,以考核斷面為節點,統籌考慮水功能區的完整性,劃分控制單元以建立水陸對應關系。
隨著城市的發展規劃,工業、農業、生活發展布局也發生了較大調整,現行水功能區的主導功能也不再適應新的發展需求,限制了沿岸城鎮社會經濟發展,需根據新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動態復核調整水功能區主導功能;再者某些已進行開發利用的流域水系未劃定水功能區,導致在發展中無法準確掌握水資源和水環境容量,造成發展與保護的不平衡。建議應盡快開展水功能區優化調整,從長遠發展的角度重新劃定水功能區分類,同時全面推進水功能區劃定工作,強化重大項目選址、入河排污口設置、水質目標管理等工作的硬約束。
2010年頒布《水功能區劃分標準》(GB/T50594-2010),明確了水功能區劃體系、劃分程序及劃分方法,2017年頒布的《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辦法》,對水功能區調整的法律要求做了基本規定,但針對水功能區調整的技術規范并未出臺,相關審查要求也是空白,不利于后續水功能區優化調整工作的開展;且在水功能區職能劃歸為生態環境部門后,生態環境部門未出臺相關監督管理辦法、條例,明確調整后水功能區的相關職責,致使現水功能區與水生態環境管理仍為兩張皮管理模式。建議分析水功能區技術規范、相關管理條例等實施的效用,梳理水功能區在管理上的短板,以水功能區與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整合為目標,研究制定相關技術規劃、管理條例等相關文件。
本文基于ArcGIS空間分析,梳理了沱江流域現行水功能區與水生態環境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在水功能區職能劃歸后,水功能區優化調整和分級分類管理模式,通過控制斷面的確定,建立了控制斷面-水功能區-控制單元的空間對應關系,主要結論如下:
(1)識別了現行水功能區與考核斷面存在對應關系不足、水質代表性不強、水質目標不一致的問題;與控制單元存在多個水功能區在同一控制單元或一個水功能區跨多個控制單元的問題;與社會經濟發展存在飲用水源地與水功能區類別不對應、排污口位于保護區或飲用水源區的問題。
(2)研究提出將水功能區構成體系由原二級11類簡化為一級5類,分別為保護區、保留區、開發利用區、排污控制區和緩沖區;考慮與自然保護區、城市發展規劃、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協調,調整原水功能區范圍;建立國家、省級、縣級、鄉級五級管理體制,明確水功能區劃定管理職責。
(3)研究提出通過對考核斷面的選取、調整、新增,達到一個考核斷面考核一個水功能區或多個水功能區;建立以水功能區水質目標引導水體長遠水質目標的長效考核機制;以考核斷面為節點,以維持鄉鎮行政區完整性為邊界條件,合并陸域范圍和匯水范圍組成控制單元,建立控制斷面-水功能區-控制單元的對應關系。
(4)按照水功能區優化調整、整合思路,將沱江干流和12條重要河流原84個水功能區簡化為74個水功能區,原11類水功能區簡化為5類水功能區,原36處控制斷面、14個控制單元優化為44處控制斷面、23個控制單元,形成一張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