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玨,許景輝,李 立,孫曉文
(湖北美術學院 環境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 400205)
當今城市發展進入存量時代,利用城市的碎片空間來建立起新的城市聯結,重新激發城市活力形式和情感連接。在城市更新的實踐過程中,充分利用城市碎片空間交通便利、分布廣泛、尺度適宜,與居民生活圈緊密聯系的特點,將居民生活周邊的細小空間充分連接,構建具有溫度和親和力的社交場所,提供人們交流、活動、健身、漫步的場所。研究學者柯林·羅提出“有機拼貼”“城市修補”、莫拉勒斯提出的“城市針灸”,賈米·勒納運用“點式切入”,蒂耶斯德爾和希思提出“修復、修補”的方式,在城市更新發展過程中,反思大規模拆建為城市肌理和特色風貌帶來的嚴重影響,對城市受損問題提出“小規模、針對性”的可持續修補理念,可以看出“城市修補”是“城市更新”的進一步細化。國內城市更新研究發展中,能夠反思與批判早期城市更新采取錯誤方式并及時調整更新策略,從而引導出“微小更新、區域特色性”的高質量發展模式,有效針對不同城市空間即時調整,且在內容上更加關注社會、文化、藝術、生態的影響,強調存量規劃下持續再生利用,以及對公眾生活及情感需求的反饋。本次研究重點是在前期學者研究基礎上針對新時期城市碎片空間的新問題,特別是運用碎片空間特點,重新審視城市的服務功能和管理能力,提供情感聯結的場所。建立適用于中國實際情況,立足本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營造體驗型的交互場所,構建關系加強情感聯結,具有重大意義。
新時期社會高速發展,互聯網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發生了變化。人們已經習慣了在家中處理生活和工作事情,與社會的現實交往聯系逐漸減少。從狹義的個體狀態的角度探討了以下出現的問題。
“鄰里的消失”即鄰里之間的社交關系消失,對熟悉的周邊生活環境的“陌生”。技術的加速使得周邊的聯系迅速淡化。導致鄰里社交關系的消失。技術給了人們更強的克服空間障礙的能力,也降低了人們對周邊事物和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興趣和需求,原來需要在外部空間進行的社交活動現在網上就能夠處理。不需要設置與空間的范圍。并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上的信息量更大,隨時隨地都能相互交流,更容易讓人產生興趣。人們更愿意在線上處理問題。這就是由于這個技術的發展導致鄰里社交關系消失。人總是生活在特定區,但現在對特定區域的空間概念越來越模糊,感覺生活的位置感不明確,那么怎么樣讓它賦予這個地方有意義?讓這個地方能夠成為鄰里、社區之間的活動,建立關系的一個位置,形成情感連接。鄰里之間的關系是最為明確,最為親近的關系。
城市社會環境的變化導致附近物理環境的變化,地理位置失去原有意義,碎片空間的產生也失去了他的地理位置。碎片空間是被廢棄的、被忽視的、漠不關心的位置。外部的原有的景觀環境的記憶被抹去,還沒有充分了解,就已經改變。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角度開看,對空間失去了原有記憶,原來的尺度和現在的尺度完全不一樣,外部環境已經在人們的記憶中間完全改變了。目前城市的發展導致很多新的事物出現,但還沒來得及去適應,可能馬上又消失。這都是導致人們為什么沒有去深入了解、建立關系的問題。環境物件承載了過往的記憶,社會變遷發展這個過程就影響了人與物件之間的關系。這種表現的原因是生產力與消費水平的更新使人們進入了社會生產過剩的時代,環境物件更換的速度大幅超過了人們深入建立認知的速度,在對環境物件認知上所投入的時間來決定了所承載記憶的深度,因此人與物的關系由于聯系時間的減少開始淡化并逐漸消失。且伴隨著城市環境的不斷變化,人們不會主動投入更多的時間認知原有環境物件,而是通過不斷獲取對新物件興趣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快速且沒有連續的環境物件更替導致個體失去原有的記憶,當前變化的記憶還未建立,新的記憶又出現了,導致記憶片段化,對環境認知沒有連續深刻的認知。
社交和環境認知問題是反映在空間、時間、行動的變化,環境是形成身份認同的素材,這個環境包括:周邊的環境、周邊的人、社會環境,以及所接觸的物品都是屬于環境的要素。由于這些要素形成了身份認同的素材,但反而這些東西往往又在逐漸的消失,這個時候人們就感到自我的認識越來越弱。在空間里要去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形成叫做屬地的歸屬、身份的認同,讓這個地方形成一種有效的自循環過程。這就需要讓人成為環境中的角色,成為環境的一部分。
城市碎片空間指的是存在于居住地周邊,但又不被人們所感知的、零散的、荒廢的,沒有產生價值的消極空間[1]。原本較為完整的空間結構由于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狂飆突進逐漸支離破碎,另一方面,原本較為均衡的社會階層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分配等因素分化明顯,兩相結合,使其整體呈現出空間割裂的“孤島效應”及階層隔閡的社群分化,即碎片化(Fragmentation)[2]。柯林·羅(Colin Rowe)在《拼貼城市》中指出城市的發展都是由各種包含不同因素特征的建筑拼貼而成。認為建筑實體是城市的主要部分,現代城市是以實體為核心。而城市空間則淪為被切割的剩余的“邊角料”[3]。哈貝馬斯所認為的交往,公共空間是“一個關于內容、觀點,也就是意見的交往網絡;在那里,交往之流被以一種特定方式加以過濾和綜合,從而成為根據特定議題集束而成的公共意見或輿論……公共空間的特征毋寧是在于一種交往結構……是在交往行動中產生的社會空間。”[4]其中1961年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提出城市是一個有機體,為防止大規模拆建方式破壞城市多樣性、缺少彈性和選擇性、破壞城市肌理和未來可能性,提出城市更新應采取小規模、小尺度的循序漸靈活應用[5]。碎片空間的形成是由于前期城市的更新處于合理優化存量土地資源的轉換時期,產業結構調整、人口結構變遷都融合這一整體結構轉交過程中。而對建設使用后存留下的間隙遺忘,甚至廢棄,便形成毫無關聯的碎片化空間。特別是在城市高速、粗獷發展的背景下,公共區域活動的減少,社會交往的萎縮,導致社會活力的萎縮,聯系的中斷,形成更多被動割裂的碎片空間,造成空間結構性、功能性的衰退,伴隨人文環境的破壞。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碎片空間的消極因素逐漸重視,人們更多的需要對城市中的存量空間進行提升以滿足人們更多活動場所的需要,將更多的消極空間向積極空間的轉化。
通過大量對城市碎片空間的調研,歸納了一些碎片空間的特點。
(1)布局零散,但分布廣泛。碎片空間的分散布局形成,主要原因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生長”形成的城市肌理,不規則的建筑布局形成的間隙空間,而城市間隙空間主要就是在城鎮密集區的發展階段中,由于建筑本身的建造以及建筑之間的布局以及規范所形成的一些細碎的可供人日常活動的空間。正是由于以上的成因,所以該類型的空間在城市之中分布較為分散且在人口密集位置隨處可見,距離日常生活居住的距離貼近,能夠被居住者容易感知,在城市中起到一個流通以及通達的作用的空間(圖1)[6]。

圖1 碎片空間分布示意圖(作者自繪)
(2)位于城市中心,步行交通便利,具有物理空間的連接性。碎片空間的分布往往與人的活動區域相鄰近,能夠很方便地產生無意識的社交連接。人們的行為路徑與碎片空間的物理存在形成視覺疊加,建立人對周邊環境的認知,在不經意間形成無意識的聯系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對區域的快速連接達到高效通行,而漫步交通則是使用者在其中一個區域內部進行移動形成的聯系,其通常會采用“就近原則”去選擇活動空間,并且在場地內以便捷、容易到達為主要原則對活動場地進行選擇,并且在小范圍的場地內使用者通常會采用步行的方式,在區域內進行穿行,方便到達的目的。使用者的這種無意識行為反映了其對場地可達性以及選擇度的要求,使用者更多的希望在這種具有整合度的前提之下,能夠以步行的方式更便捷地選擇路徑去通行,再其通行其間增加碎片空間的關注和利用(圖2)。

圖2 碎片空間潛在連接示意圖(作者自繪)
(3)空間不規則,且精致小巧。在城市肌理發展過程中由于建筑的布局,形成了在兩到三棟建筑之間的不規則區域。其中在老城區中更為明顯。通過對于城市碎片空間的典型形態收集以及抽象發現碎片空間可以概括成以下9種形態:“凸”字型,銳角型,鈍角型,鍥口型,“L”字鍥口型,“L”字型,“凹”字型,“一”字型,“插銷”型。主要是反映實體與實體周邊關系的形態,人的活動空間受制于實體空間的圍合,不同的形態形成的心理感覺各異,影響人的行為方式。這種建筑的夾角區域面積不大,改造的投入較小且能夠快速呈現效果服務于公眾。面積通常以100~1000m2居多,且其多變的空間,豐富的類型為后續設計與之相匹配設計策略提供多種可能性,整體的碎片空間風貌形成一種系統、多樣的城市風貌(圖3)。

圖3 碎片空間9種主要形態示意圖(作者自繪)
分類方法采用時鐘象限分類法,該分類方法歸納抽象場地中建筑實體和受建筑實體影響的周邊空間,將建筑與周邊環境比作時鐘的鐘面,建筑圍合的角度如同時鐘的分針與時針形成的角度,通過時針分針的夾角類比到間隔出場地的面積,以此對場地的視域、行為、開放性進行分類探討,以不同大小夾角的空間給人不同視域感受,從而影響行為方式。將受影響范圍根據象限,分別為0~90°,90~180°,180~270°, 0°(360°),總共4個區域 (圖4)。

圖4 碎片空間時鐘象限分類示意(作者自繪)
(1)0°(360°)的碎片空間,建筑在場地內成為視覺中心,視線聚焦于標志性主體。視域的范圍廣,活動的區域更為自由,但對周邊環境的感知反而減弱,視線焦點明確,但區位感模糊,富足的空間面積可以通過可變的分隔方式增加視線的豐富內容;行為上導致目的不明確,增加無序流動,除特定活動外,空間人群為零散聚焦且在空間或主體物邊緣;空間呈現出開放性狀態,內部與外部流通順暢,不同人群可從多方向進入空間內部,促使空間更具包容性,能容納不同文化屬性主體進入空間并帶入不同類型文化。
(2)0°~90°的碎片空間,是被2個建筑相夾形成其中夾角形成小于90°的銳角。視域范圍狹窄,視線邊界清晰,從內部向外部觀看視線方向明確,但從外部向內部觀看則由于范圍小,融于主體之間易被忽略,通常會以“填充”方式被用于建筑之間的內部使用空間;空間活動面積小,人的行為流線基本較為固定,空間內容固定化,并形成特定的關系形式,行動中空間會形成被擠壓的感受;空間活動與視線基本都是針對特定內容向內進行較為封閉,是一種內向型的空間,角度越小則難以引入人群進入與外部交流越小,這種空間對于外部的人來說通常會被忽視。
(3)90°~180°之間的碎片空間,對于使用者來說是一個外向的,較為有吸引力的場地。視域范圍邊界明確,視線有多方位指向,方向感清晰,內部空間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內外視線交流順暢,有多焦點在視域內可把控;適宜的空間面積適合人群內部空間的流動,可有多種流動路線組合增加空間內部豐富性,建筑的半圍合形態提供給使用者安全感,增加人們在里面發生使用行為的概率;內外部具有較好流通,內部營造的氛圍能進行有效的外溢,吸引外部人群進入空間內部,引入的外部資源在內部“發酵”形成新的吸引外部元素,達到良性的自循環過程。
(4)180°~270°的碎片空間是具有外向性、開放性的場地,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超過180°視域范圍,焦點有多種可能,但更難聚焦,分散的注意力,使空間形成分區域的聚集組;人的行為路徑通過引導在聚集組之間流動,在追求路徑最短和焦點變化中轉換,更為容易成為分區域內的組成部分,增加空間的靈活分布;邊界擴大吸引其他各個方向的人們進入,帶入不同文化元素,影響固有空間中內容,外部影響力將改變內部結構,進行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結構形式。
4.2.1 建立碎片空間之間的聯系
碎片空間現今在城市中的分布較為分散,多是依靠使用者無意識的路線選擇進行連接。因此采用藝術化,文化聯系等方式作為增強其連接的手段,讓其產生相互聯系形成統一的視覺性效果,構建整體網絡,建立整體視覺性印象。通過城市中多點連接的方式構建出整體的城市風貌和文化脈絡。
4.2.2 滿足公眾新的需求
隨著近年來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要滿足人們對周邊環境質量和功能設備有新的要求,特別是在新的物種、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維模式上,滿足生活需求的設施或者活動空間的需求。在碎片空間中是要滿足在城市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從而衍生出了各種生活便利性、生活智能化、功能復合化、新體驗的需求。
4.2.3 不搞“大拆大建”構建精致空間
不采用大規模的拆除,新建等手段對空間進行改造,著重保護原有的城市肌理結構。碎片空間是通達路徑中的重要節點,在保留原本城市發展肌理下通過“小修小補”的手法,針對不規則的碎片空間進行精細化設計。以滿足人們對于空間使用的需求,以及城市肌理文化的再現與重新闡釋。
4.2.4 繼承地域文化基因
地域性人文文化在歷史長河的演變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新文化的加入,將文化基因進行解構、分析、再重組,注入到碎片空間的微改造中來。使得改造區域的城市文化基因得以保留,城市發展脈絡得以延續,城市人文歷史得以沉淀。最終建立起一個具有原來城市印記、人文氣息、整體性與連續性兼備的新城市印象。
在城市碎片空間中體現別具一格的創新點,關心社區居民心理需求,適用于實際情況,滿足國內期望,立足本國環境,在疫情過后合理利用資源,營造體驗型的交互場所,構建關系加強情感聯結。針對人們社交需求的矛盾點和研究中發現的3個問題,包括:①參與活動的感官有限,沒有進行全身心的投入;②傳遞的內容是碎片化的孤立片段;③內容與主體生活體驗無關,難以觸動主體情感層面的活動。制定切實可行的設計策略,包括:①建立聯系,形成系統化的脈絡織補策略;②突出重點,解決要點的針灸節點策略;③強化文化、情感轉化的場所活化的策略(圖5)。

圖5 碎片空間策略設計思維框架(作者自繪)
“織補”原義為仿照織物的經緯對織物的破損部位進行修復,利用原經緯線按織物上的組織紋路編織,使其與織物組織上的肌理結合的整體統一。在柯林·羅的思想影響下城市織補的概念也成為許多地區進行城市活化,功能修復,文脈修補的重要指導思想。國內由清華大學教授張杰主導的“織補城市”理論,主要有3個原則:控制高度與保護高密度的城市肌理;探索新的城市建筑類型;營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場所。主要是從城市整體狀態而言,但在城市微型公共空間的織補關系上是應該尋找、保護和發展這個城市內在脈絡關系,運用“織補”的手法縫合新舊空間的風格面貌,將現實與歷史的片斷縫隙之間建立起可感官卻又可思考的聯系,將屬于這個城市的傳統文化保留下來,保存地區生活的文化傳承性和延續其特殊的地域性,展現系統的、整體的城市形象。
織補核心在于連接,一個好的“連接性”文化,需要培養公民的信任感、對于社會服務的志愿和獻身精神、歸屬感、互助精神。同時,社會要為人們提供釋放壓力的機會和空間。并通過相互交流提高人們對于心理疾病的認識、學會自我調節和主動尋找幫助,構建連接。將分散的碎片空間建立起整體性的連續印象,將片段的信息通過邏輯聯系形成整體形象。織補策略步驟包括:
(1)發掘并延續居民原本的活動模式,保留其原本的街巷體系。通過數據的比對分析發掘出日常生活中居民人流量最多的路徑,或者居民發生最多的行為進行考慮,以此增加居民步行的便捷性與可選性,分析公眾的行為網絡。同時對區域文化脈絡發展過程研究,提煉主體清晰,且受公眾認可并一直延續的文化形式進行解析,為織補網絡創造“基礎底色”條件。
(2)結合周邊城市的功能體系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進行功能系統設計。“經緯編織”是通過碎片空間優化周邊空間布局,完善周邊的設施,整合碎片空間形態,構建系統性主題,以內容相關性構成不同碎片空間的連接,形成整體脈絡,通過脈絡的疏導,將隱形的聯系展現出清晰明確的主體構架,但與織物的經緯線不同,碎片空間的構架更基于城市原有肌理,以梳理脈絡方式強化城市肌理,形成系統性的脈絡,展現城市整體意象。
(3)通過碎片空間內容連接,強化環境認知。從系統的角度而言是將元素之間相互聯系而產生的效能或作用,碎片空間作為整個系統中的物理空間元素,其內容則是將不同形態空間連接的紐帶,內容的相關性,構成系統的總體,在人們日常通行路徑上的視覺顯現增加內容的映射深度,從而強化人們對周邊環境的認知,由熟悉到陌生再到熟悉的過程,達到由視覺感知到環境心理認知。
城市針灸(Urban Acupuncture)是一個結合了將城市設計與傳統中醫中的針灸療法相結合的理論概念。在城市針灸理論中,城市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針對城市進行“針灸”,在不改變原有場地特征和結構的基礎上,找到最有效的“穴位”,用最小的力度、最短的時間、最經濟的手段讓城市空間與日常生活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最終釋放出公眾在日常生活空間中的創造潛能。針灸策略在碎片空間中的運用使公眾獲得全身心投入的體驗,產生“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吸”的全面的躍動感。
在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針對人們新的使用需求,在相關“穴位”處“對癥下藥”,在城市的碎片化空間微型創新設計中包括3種方式:
(1)構建服務于周邊公眾的設施。如“可移動型關懷設施”的微創新,植入式的臨時措施有時候更有針對性,更適合針灸式解決城市問題。針對特殊時期,公共設施的建立同時也需要具備經濟實惠,快速擴散,可變性高等特點,以針對碎片空間中人們的不同需求,并且經濟實惠試錯成本低,可以更好地進行改進;快速擴散可以針對公眾周邊偶發性的特點進行點對點快速布置;可變性高可以在實現各種不同用途,以及升級迭代中保持空間活力。
(2)構建公眾交流場所。如“便攜式的聚會場所(portable meeting space)”可以幫助社區政府收集人們對社區的需求和看法,用以創造更好的社區環境。人們也可以通過這個機會了解社區、建立更好的社區歸屬感。打造臨時性的故事花園,在這里孩子們可以游玩,年輕人可以在室外閱讀,這種臨時性的措施可以應用在很多城市碎片空間中,為當地帶來更多的交流機會。
(3)構建心理情緒舒適的精神家園。如療愈花園功能的介入,充當城市居民造成心理壓力的“庇護所”,利用人們對自然的內在需求,通過植物的色彩、氣味等對人的心理進行介入療愈,讓人們在社區附近就能擁有舒適的心理感受。以幫助人們減少隔離生活和日常工作帶來的壓力,同時可以引導長期隔離居家的人們走出來,進行活動,創造更多可以保障公眾心情愉悅的環境。
城市碎片空間中注入城市的地域文化,挖掘城市特色因子,將碎片空間形成具有地域精神的空間場所。通過設計手段將人們熟悉的文化介入到場地的空間營造中去,以此來構建居民對區域共同的認知,增強人們的歸屬感。通過將人們的城市印象,文化故事等這種意識形態上的元素,進行實體化,形象化,利用現代文字手段如:繪畫,符號,顏色,數字媒體,虛擬技術等方式進行呈現。通過一系列的手段讓人們在空間中得到一種具有動感的、具象的、立體的印象使人們更好地形成共同的、一致的文化認知的目的。
(1)通過對文化元素的符號設計,顏色的選定,利用書法、墻繪、鋪裝等藝術手段把當地的特色文化,經典故事,地名來歷,名人軼事等重新編碼成平面視覺圖像,運用數字新媒體手段對當地的地域文化進行轉譯,以視頻、音頻等方式讓文化元素“動”起來,或者使用AR技術營造虛擬交互空間,以此來增強人們在碎片空間中的使用感受,吸引人們進入場地。將原本口口相傳的文化,故事等元素設計到空間體驗中去讓使用者用更直接的、新穎的方式了解到當前區域的城市文化,塑造起更鮮明的區域城市印象。
(2)建立內容與碎片空間主體的關聯性,發掘地域性文化因子,打造能夠引起區域內共鳴的精神場所。構建出碎片空間體驗過程是幫助人們在里面建立自己對當地文化經歷的過程,引導人們經驗轉化以此來增強人們在場地內進行活動的獲得感,利用獲得感強化地方印象,以此來建立起場地與人們的長期聯系,增強其歸屬感。通過獲得感能夠和自己的人生連接起來的經驗,以此建立起立體的城市文化印象。活化空間是將具有文化屬性的物象,通過藝術手法進行轉化,并能以生動、直觀、熟悉的方式展現,易于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接受,達到更為廣泛的認同。
(3)體驗內容的創作過程,共同營建熟悉環境。碎片空間以公眾參與的方式共建空間內容,以親自體驗、發現傳統文化、探尋歷史遺跡共同營建統一認知的形式。如碎片空間中根據特定條件確定以考古為主題內容,布景為考古挖掘的試驗場景,人們可以動手去做親自感受,讓人全身心投入,掌握知識,了解考古。可以把書籍、小說、經典影視劇中的元素題材運用進去,讓人來到此地,就會產生與原來經驗的鏈接,從此誕生相應的聯系和共鳴。以這種方式學到相應的知識,進而改變自我,與碎片空間產生聯系,活化碎片空間的主體內容。
通過體驗內容創作激發公眾對城市“碎片空間”的參與熱情,充分表達使用者期望,調研公眾的深層需求,通過設計的模塊,提供多種方案進行選擇,創造滿足公眾需求的不同可能性,邀請公眾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以共建、共享、共同維護和運營,建立區域性的設計共同認知的團體,調動更多的公眾參與區域建設之中,拉近人與人之間關系,在共同建設中加深情感連接,打破物理空間限制的壁壘。
3種設計策略的核心是體驗與經驗的融合。體驗是浮光掠影的片段,是以最有視覺沖擊力的方式在短時間內產生的感受;經驗是深入烙印在主體內心并可以運用于實踐的存在,且與人生的經歷連接在一起,有觸動人心,改變自我的力量。首先通過體驗的方式將人引入,然后在這個空間內讓人產生經驗,通過具體的內容產生獲得感。策略綜合利用且有效推進的要點是觸動。希望有相應的回應式的觸動,來使人關注你在場景中間的這個問題。比如之前談到的體驗,首先是把人吸引過去,這就需要觸動。觸動是讓人覺得有意思,在這個過程中改變和塑造事物,產生共鳴。共鳴對象可以是人、自然、藝術、信仰,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產生共鳴,建立具有實質共鳴的關系。比如與時間、空間、行動、物品建立相應的回應,而非沉默。追求更為廣泛深入的共鳴,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相互的聯系。
在未來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充分利用碎片空間分布廣、小巧、貼近生活的特征,通過碎片空間的微創新增加多種可能性,形成具有關聯性的事物、空間的場景,使人產生共鳴、共振,通過物化的空間去營造這樣的氛圍,去解決城市更新、社會快速發展、技術的快速發展、自我環境的躍遷、個人生活節奏變快這種現象所產生的問題。運用織補策略構建碎片空間網絡,梳理整體發展脈絡;針灸策略打造對區域影響力的重點關鍵節點;活化策略轉譯具有城市文化基因的物象表達。在碎片空間中,保留當地的區域印記與文化基因,將城市文化意象與居住者生活印象這種意識流進行實體化轉譯。通過對碎片空間的設計以及改造,在滿足居民日常的使用需求的同時,進一步增加城市的通達與連接,更加強調整體性設計,與加強城市印象塑造。運用微創新方式構建不同體驗有溫度的場景,修復創傷,創造可變的景觀空間,提升公眾融入環境的體驗感;構建多種場景,更為注重人文氣質,關心人的心里變化,特別是在疫情常態化的過程中的復雜心態,以共情的、同理心的思維,設計具有人情味道的空間,建立場所精神,成為社區、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