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何 帆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員工對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的追求越來越高。作為員工的“娘家人”,如何把握好新時期廣大員工的特點和訴求,更好地維護員工權益,不斷增強員工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是工會組織的主要任務。基層工會是工會組織的神經末梢,是服務員工的前沿陣地和“最后一公里”,而工會經費則是基層工會履行服務的重要保證。如何管好員工的“錢袋子”,對促進基層工會依法有序健康運行有著重大的意義。
基層工會是工會組織的神經末梢,是服務員工的前沿陣地和“最后一公里”,而工會經費則是基層工會履行服務的重要保證。如何管好員工的“錢袋子”,對促進基層工會依法有序健康運行有著重大的意義。
經費預算是工會財務精益化管理的前提,是依法收好、管好、用好工會經費的重要手段。在基層企業實際工作中,部分存在預算數據不準確,支出項目不合理,憑經驗估算或拍腦袋確定數據,缺乏科學的編制方法等問題;由于預算管理粗放,年末決算與年初預算差異較大,降低了預算的實際作用;一些企業活動方案預算不清楚,導致財務人員無法對活動進行有效監督等。科學編制預算,提升經費使用效率,應注重以下方面:
預算編制注重“全”。一是編制時間要“全”,要按時間周期編制年度、季度等完整的經費收支預算方案。二是編制范圍要“全”,要根據上級工作部署、企業工作目標和部門工作重點,統籌規劃預算周期內主要活動,提升預算方案全方位、全過程和全覆蓋的管理水平。
預算編制注重“細”。一是資金安排要“細”,根據經費征繳、撥付周期確定預算執行框架和具體額度安排,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二是指標設定要“細”,對工作方案中的主要支出項目要有量化標準,要有明確的可執行性。
預算編制注重“核”。一是執行過程要“核”,預算執行實行動態管理,要緊緊圍繞工作部署,綜合考慮預算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變量因素,及時新增或核減相應預算,修正預算指標,努力降低預、決算差異度,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二是完成效果要“核”,要認真執行《工會財務考核辦法》,開展經費使用效果評估,爭取做到“花錢問效果,無效需問責”。
國家目前出臺了《工會法》《工會會計制度》及各項財經制度,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存在政策執行不規范的情況。比如工會經費支出超出范圍,審核標準陳舊老化,僅限于核實票據真偽、開票信息、開支標準等方面,對合理合規性審核不足,以及內部控制措施不健全,會計憑證附件不全、用印不規范、檔案不完整等。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實,提升規范管理水平,應注重以下方面:
規范管理注重“學”。一是領導干部要“學”,領導干部要帶頭學習《工會法》和上級相關規定,統一思想認識,把握工會組織發展方向。二是財務專業人員要“學”,要認真學習《工會法》《工會會計制度》及國家相關財經制度,及時掌握最新財經政策,提高業務素養,建立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錢的機制。
規范管理注重“嚴”。一是賬務體系要“嚴”,要認真執行《工會會計制度》,嚴格遵循工會經費財務設置要求開設科目,分類記賬,及時結算,確保賬實相符。二是費用審核要“嚴”,包括記賬憑證是否真實、開支范圍是否合規、報銷材料是否有效、簽字手續是否完整等。
規范管理注重“敢”。一是要敢于把關,領導干部和財務人員要樹立履職盡責的責任意識,始終繃緊經費使用合法合規這根弦,為廣大員工群眾當好家。二是要善于把關,要關注工作方案的實施過程,對可能出現的隱患苗頭要及時提醒制止,在過程中解決問題,堵塞漏洞。
工會經費的審計和監督,是保障工會組織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按照《工會法》規定,基層企業大多成立了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主要負責審查經費使用情況,工會組織按要求定期開展經費自查和企業間互查工作。但實際工作中,還是存在專業性不強,審計中容易“避重就輕”,表面問題較多、實質問題較少,審計報告流于形式的情況。加強經審監督,提升監督管理實效,應注重以下方面:
提升監督注重“實”。一是機構設置要“實”,基層企業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要向知識型方向發展,要選擇政策水平高和事業心強的會員參加。二是財務業務素質要“實”,要聘請財務審計專業、有豐富經驗的會員擔任主要審查人員,打造一個堅強有力的監督管理團隊。
提升監督注重“廣”。一是監督范圍要“廣”,要對預算決算、經費征繳、資金支出、審批程序、活動方案、內控制度等方面進行全面審計監督,避免出現監督盲區。二是反映問題要“廣”,對已經出現的問題要實事求是,不怕矛盾,敢于指出問題,提出意見,對尚未實質發生但存在隱患苗頭的問題要及時提醒,亡羊補牢。
提升監督注重“效”。一是問題整改要有“效”,針對審計監督意見,要認真分析成因,梳理業務流程,制定整改措施,完善工作制度,保證全面整改。二是舉一反三要有“效”,要把審計監督過程當作提升管理的手段,根據審計意見舉一反三,主動排查,積極完善,確保同類、相近問題不再出現,夯實管理基礎。
向員工交付一本明白賬、放心賬,是工會財務工作的職責。只有全面加強規范化建設,才能使員工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成為政策受益的明白人,工會組織的綜合實力才能進一步發揮,從而切實保障員工和企業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