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龍
(作者單位:廣西廣播電視臺)
中國同東南亞國家依山傍水,歷來往來密切,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合作愈加深化。“一帶一路”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上引領新一輪開放合作的具有重大意義的倡議,而發展文化產業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切入點之一[1],中國文化“走出去”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廣西廣播電視臺中國-東盟譯制中心(原東南亞多媒體譯制傳播中心)應運而生。
廣西廣播電視臺中國-東盟譯制中心(以下簡稱“譯制中心”)旨在把中國優秀的影視作品和電視節目以最符合東南亞觀眾審美需求的形式呈現出來。自2014年投入使用以來,譯制中心以嚴格的技術標準和工藝流程,根據對象國家實際情況,持續產出高質量的譯制片和節目。
譯制中心的譯制片生產工藝流程分為前期準備、譯配錄音、制作合成三個部分,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準。
在前期片源對接階段,明確片源要包含獨立的國際聲音軌、音效音軌和背景音樂音軌,高清劇集要滿足1080P 60幀、碼流不低于20 Mbps的要求。技術人員會根據以上指標對片源進行檢驗,確認符合標準之后統一進行轉碼,對清晰度較低的標清片源進行上變換處理,然后建立譯制項目所需的錄音工程和視頻后期工程,為譯配工作做好前期準備。
在配音環節,技術人員會根據劇中情景選擇合適的話筒型號,做相應的話筒擺位工作和調整話筒配置工作;根據劇中角色的性格、形象來調整配音演員的表演情緒、聲音狀態、與話筒的距離、口型等細節,確保演員的配音是恰當、貼切的,全方位保證譯配錄音的質量。
制作環節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技術人員會根據每個演員的聲音特點,量身定制一系列演員專屬的模板設置,優先保證每集之間同一角色聲音質感的統一,再根據劇中的具體場景、人物情緒、角色形象的變化,作進一步的細節調整;第二,加上符合畫面所呈現空間的混響,參考畫面中角色所處位置具體調整聲像,保證聲畫統一,進一步提升觀眾的沉浸感;第三,統一做好響度平衡,防止音量過載,同時確保電平(不超過-10 dBFS)和平均響度(平均-24 LUFS)達到指標,保證整部劇集響度的一致性,為觀眾提供更好的聽覺體驗;第四,將制作好的配音合成到高碼率的視頻中,并制作對象國語種的字幕、片頭、片尾、標題[2]等動畫,最終導出,完成譯制片的制作。
此外,工作人員在譯制片的整個生產流程中要嚴格把關、層層落實,確保技術參數方面精確到位,譯配表演準確表達,精準還原劇集角色性格、劇情主旨,從而讓對象國觀眾完整感受中國影視劇和中國文化的無窮魅力。
由于東南亞各國的播出系統、技術指標和工作流程存在差異,工作人員會根據每個欄目落地國家的實際情況提供不同播出版本的譯制片成品。例如,2015年與老撾國家電視臺開始合作時,其設備達不到高清的播出標準,譯制中心就對制作好的16∶9全高清譯制片成品進行處理,變換成4∶3的標清規格。老撾國家電視臺當時只能通過DVCAM錄像帶進行播出,譯制中心就1∶1錄制錄像帶以滿足具體的播出需求。緬甸廣播電視臺在合作之初,需要標清的視頻規格,但要達到高清的碼流,譯制中心就為其量身定制符合其播出系統標準的譯制片產品。
這樣的量身定制確保了譯制片交接過程中的暢通無阻,使得譯制片成品在播出環節能夠無縫對接,獲得各對象國的一致好評。在與各對象國播出平臺的長期合作中,通過彼此不斷磨合,如今老撾國家電視臺已經可以接收并使用高清的視頻文件,不再依賴DVCAM錄像帶;緬甸廣播電視臺也可以全部使用全高清的譯制片成品。多年來,《中國劇場》《中國動漫》欄目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推動著東南亞各對象國技術的不斷進步。
譯制中心始終致力于提升媒體制播能力,改革節目形態,提升制播水平,不斷把新技術帶入節目制播中。如今已建成的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譯制棚,能夠將前沿制播技術與廣播電視節目制播流程相結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與創新,進一步推進了譯制片、譯制節目呈現形式的發展。
譯制中心始終致力于為受眾提供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早在2020年就制作了環繞聲制式的老撾語譯制片《大漢賢后衛子夫》,并受到廣泛肯定,獲得了2020年度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聲音制作優秀作品獎”譯制片類一等獎。但受到環繞聲音頻制式的限制,最終能完整體驗其視聽效果的受眾相對有限。直到全景聲的逐步普及,才明確了新的發展方向。圖1為譯制中心全景聲混錄棚實景:

圖1 全景聲混錄棚
譯制中心全景聲混錄棚,搭建了整套杜比全景聲制作套件(Dolby Atmos Production Suite,DAPS)系統,數字音頻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DAW)[3]采用原生支持全景聲混錄的Protools Ultimate,搭配Avid配套的音頻接口MTRX,使用全套真力(Genelec)音箱組成7.1.4全景聲監聽系統,能夠實現完整的全景聲混錄與回放的制作工作流程。
全景聲的制播技術比傳統的立體聲、環繞聲等聲音制式更為先進,能夠營造出真實的三維聲場,帶給聽眾沉浸式的聽覺體驗。全景聲的推廣普及讓絕大多數受眾能夠近乎完整地得到三維聲的視聽體驗,回放設備的門檻也從電視揚聲器、Soundbar(一種音箱)降低到耳機,并進一步下沉到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的外放揚聲器上。目前,電視、電影甚至音樂的交付標準也開始逐漸轉向全景聲。在國內譯制片領域,全景聲制式的應用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全景聲技術的應用,為譯制片生產提供了全新的技術形態,為譯制劇的融媒體、多平臺傳播提供了前沿技術手段,為即將到來的“4K+三維聲”視聽浪潮奠定了技術基礎。譯制中心2022年剛落成的全景聲譯制混錄棚則為譯制片的高品質生產、高質量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廣西廣播電視臺先后與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簽訂了《中國劇場》《中國動漫》欄目合作項目。隨著合作的日益深化,譯制中心的部分配音錄制工作需要前移至欄目輸出的對象國,以便更高效、迅速地完成配音錄制工作。
根據工作需要,廣西廣播電視臺在欄目合作國家的電臺、電視臺建立了工作站。譯制中心組織技術力量,對國外工作情況進行分析,優化國外譯配工作流程,并自行設計、搭建了一套多聲道移動配音錄制系統。
移動配音錄制系統的設計初衷是解決錄音、回放、后期合成等方面的問題。根據配音錄制的工作流程,系統分為前端采集、核心處理、實時監聽回放、后期合成幾個模塊,如圖2所示。

圖2 移動配音系統示意圖
3.2.1 前端采集
在前端采集部分,系統選用支持多聲道數字傳輸方式的話筒放大器作為音頻采集環節的核心,在實現便攜化、小型化的同時,保證輸入聲道數盡量多,盡量滿足更復雜的錄音需求。例如:在老撾工作站,系統選用了支持Avid DigiLink連接方式的話筒放大器,支持64通道同時錄音,延遲低至0.7 ms;在緬甸國家廣播電視臺工作站投入使用的移動配音錄制系統則選用了支持adat連接的Forcusrite OctoPre作為話筒放大器,其不僅可以同時進行8通道的實時錄音,還可以通過串聯的方式進一步增加輸入通道數。
此外,系統可以兼容電容、動圈、履帶等各式話筒,根據配音錄制的環境和譯制片畫面中的場景為系統靈活配備。比如,在復雜的錄音環境中常選擇超心型指向的森海塞爾MKH-416和Rode的NTG-5;在錄音棚等良好的錄音環境中常選擇Neumann u87、AKG C414等大振膜電容話筒。
3.2.2 核心處理
移動配音錄制系統的核心采用DAW與音頻接口的組合搭配,系統針對性地選擇采用自帶數字信號處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芯片的音頻接口,一方面可以分擔DAW的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運算負擔,保證系統工作的穩定性,提高系統的性能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夠提供更多可選擇的原生音頻處理插件,滿足錄音與后期合成過程中的動態插件處理需求。
3.2.3 監聽回放
監聽回放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配音演員的錄音棚實時監聽;二是錄音師進行錄音和后期合成工作需要的混錄棚回放。
演員監聽部分,系統采用獨立的耳機放大器,將音頻接口的監聽信號通過耳機放大器拓展到多個可以獨立調整的耳機輸出接口中,使得棚內多演員的實時監聽、獨立調整成為可能。
由于在譯制片配音錄制中中外語言并不相通,外國配音演員需要在配音的同時實時聽中文影視劇的原聲,把握角色原聲的聲音表情和情緒,這就會影響配音演員的表演及其對聲音質量的判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系統需要為兩種監聽需求提供不同的監聽通道。由于設計本系統的初衷是要實現配音錄制的流程簡化和設備的小型化,提升配音錄制的便攜程度,系統設計上選用了軟路由設置的方式來滿足演員、錄音師、譯者、導演的不同監聽需求。具體方式是從不同的總線上取用監聽信號。以緬甸廣播電視臺應用方案為例,錄音師、譯者、導演的監聽信號(混錄監聽)從音頻接口的主輸出監聽總線上連接至監聽音箱,演員的監聽信號則通過專用的演員耳返總線,由系統將其需要的音頻信號統一發送至耳返總線,再連接到演員使用的耳機放大器,供演員表演監聽。在錄音工程中,靜音中文原聲音頻通道能夠保證中文原聲不會在混錄監聽取用的監聽總線中出現,同時在原聲通道的發送軌道中選擇推子前(Post Fader),實現導演、譯者、錄音師和演員能夠各自聽到需要的監聽音頻信號,且不相互干擾。
該系統能夠將錄音棚里常規的錄制設備進行整合,做到集成化和小型化,將全部設備安裝在一個飛行箱里,大小接近于常規旅行箱,便于攜帶和運輸。通過優化設計和系統集成,由軟件對原來錄音棚設備里的各項功能進行控制,雖然設備減少了,但可以實現常規錄音棚里全部的前期錄音、后期剪輯,是一個可以移動的錄音工作站,只要提供一個合適的場所,就可以進行多聲道音視頻同步錄音。錄音存儲完畢,可以及時通過網絡將數據分發并進行后期合成。
譯制中心自主研發的移動配音錄制系統為廣西廣播電視臺與東南亞國家簽訂的《中國劇場》《中國動漫》欄目提供了一種新的業務形態,在保證聲音高品質的同時,使配音錄制工作前移到欄目輸出的對象國家,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移動配音系統投入使用至2022年已經完成譯制片錄制1 482集,累計1 136小時,如今依然在為東南亞多國《中國劇場》《中國動漫》欄目保駕護航。

圖3 移動配音錄制系統錄制場景
廣西廣播電視臺聚焦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云平臺抓取技術,打造了具備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自動語音互譯功能的中國-東盟通用融合傳播平臺。
中國-東盟國際化通用融合傳播平臺(一期)是根據東盟國家媒體發展現狀構建的輕量化、可定制的媒體融合生產模式,是一個新型國際化的采編播發技術體系,旨在提升東盟當地媒體融合和信息化水平,建立“社交媒體首發、全媒體跟進、融媒體傳播”的傳播格局,推動東盟新聞生產模式轉型創新,全面提高我國媒體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
具體來說,中國東盟國際化通用融合傳播平臺(一期)項目全面聚合東盟國家的信息資源,開展融合傳播,為東盟國家開創“中央廚房”式的內容生產流程,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的全面共享融通。同時,該平臺是廣西廣播電視臺和東盟國家媒體內容產品生產和發布的全媒體采編中心和信息樞紐。依托這個平臺,還將在東盟國家建立移動端內容快速推送模式,創新移動端外宣新聞產品,構建移動傳播矩陣,實現“多國采集、多元傳播、覆蓋東盟、全天滾動”的目標。此外,該平臺能夠實現中文與對象國語言之間的語音抓取、翻譯文本生成、目標語種的語音生成,并且可以通過豐富語料庫的方式實現自主學習,自動提升翻譯準確度,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解決小語種人才緊缺的問題。
另外,中國-東盟國際化通用融合傳播平臺(一期)還利用軟件定義廣域網(SDWAN)專線技術構建了一套完備的文件交換系統,有效解決了遠程譯制和配音錄制、合成的技術痛點,高效整合了國內外譯制片配音的優質資源,成功建立起譯制片跨國制作的新業態、新合作模式。
2020年,中國-東盟國際化通用融合傳播平臺(一期)項目入選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成長項目。
經過多年深耕,廣西廣播電視臺全方位與東盟各國媒體開展合作,建立新型的合作傳播機制,有效地打造了更多面向東盟各國的文化宣傳品牌。廣西廣播電視臺中國-東盟譯制中心作為重要支點,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合作日益深化,歷久彌新,往后也將持續發力,深化中國-東盟區域內文化的交流,把《中國動漫》《中國劇場》欄目和外宣節目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