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柯 王麗亞 樊東峰 王小杰
(1.周口市關帝廟民俗博物館,河南 周口 466001;2.運城市鹽湖區關王廟文管所,山西 運城 044000)
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距今已有330年的歷史,歷經康熙到咸豐耗時159年建成。它是清代山西潞州、蒲州、新絳和陜西大荔、澄城等地旅周商賈集巨資營建的一座大型同鄉會館,是一座祠廟與會館相結合的雄偉富麗、具有鮮明地方風格的仿宮殿式古建筑群。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審為國家三級博物館,2018年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9年加入申報“關圣文化史跡”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幟滿神州,享譽海外。
《清明詩意圖》位于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石牌坊前面右側,是石牌坊前現存8塊石欄板中雕刻藝術最為精湛的一塊。這些石欄板均采用質地堅硬的青石制作而成,由周口山陜商會的富商巨賈、社會各界人士斥資并聘請山西蒲州藝匠,石工吳長瑞悉心設計、精雕細琢而完成,石欄板上的雕刻內容和形式被譽為豫東南世俗石刻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不愧為鐵筆生花、神來之作!石欄板安置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已歷經170多年風雨洗禮,但圖案依然清晰可見。每塊石欄板高0.78米,長1.37米,厚0.14米,分別由望柱、地伏、欄板、柱頭四部分組成。石欄板內心分別雕刻有竹、石、松、鶴和人物故事、仙靈鳥獸等不同圖案,表達了古人至善至美的良好愿望和誼切苔岑的深厚情感。每塊石欄板圖案的四周雕刻著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回字形紋飾,紋飾線條連貫,寓意富貴不斷頭,連綿不絕,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安寧吉祥、止于至善。石欄板上的每幅圖案看似彰明較著,世人皆知,實則內涵豐富,深奧精微。
在8塊石欄板中,《清明詩意圖》不但在布局上占據著核心位置,而且思想意蘊也十分典型,開展相關研究能夠為服務區域文化旅游發展提供較多思想資源,必將對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作用。
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的石欄板《清明詩意圖》主要是根據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刻畫而成,內容體現了清明節日文化、行旅文化、酒文化等多種豐富文化。
①清明節日文化。詩意清明古今情,最美人間四月天。清明節兼具節氣、節日兩種身份,是融合了祭祀先人、歡樂游春的復合型大節。在漢代,清明僅僅是一個節氣。《淮南子·天文訓》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作為節氣的清明,對于農民安排農事活動起著很強的指導作用。農諺“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是很好的例證。唐代,由于寒食與清明合為一體,清明作為節日開始形成。寒食節的掃墓風俗逐漸成為清明節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上巳節的春天歡宴內容也被融到清明節中。至宋代,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合一,張擇端的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極為生動地呈現了北宋國都汴京百姓過節的生活百態。明清時期,上巳節、寒食節基本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清明節出現了北方以掃墓為主、南方在掃墓的同時趨于踏青這兩種不同的風俗。
對于清代道光年間活躍于周家口鎮的山陜商人而言,每當到了清明時節,因為遠離了故鄉,不能回到故鄉掃墓、追念先人,他們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牧的《清明》詩來,在決定同鄉會館石欄板的雕刻內容時,決定將杜牧的《清明》詩在石欄板上以雕刻的形式呈現出來,或許是一種最好的表達思鄉敬祖情緒的方式了。
②行旅文化。與今人視旅游為人生享受不同,古人對出行抱有非常復雜的情懷。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采薇》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漢代的百姓為了服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出自《漢書·食貨志》)。古代的詩人也寫下了“臨行密密縫”“更行更遠還生”這樣的詩句。無論是上流社會的士人,還是普通的士兵、百姓,他們大多是享受不到我們今天在旅行過程中的快樂的。
古代中國是農耕社會,視農業為本業,視商業為末業。離開家鄉,外出經商,固然是一種圖利行為,但在大的文化背景下這并不是一種得到社會廣泛支持的行動,而且這種行為很容易遭到一些人的蔑視。在經商的旅途中,商人們固然會因為盈利而干勁十足、歡欣雀躍,但也會因為旅途的艱辛和思鄉情緒的泛濫而有一些哀愁。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的石欄板《清明詩意圖》某種程度上還蘊含著山陜商人對商旅活動的復雜情感。
③酒文化。“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酒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濃濃的情緒色彩和人文情懷,給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豐富的色彩:酒以治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酒以成歡,酒以成文,酒以忘憂,酒以壯膽……飲酒有時還是實現某種目的的必要手段,如宋太祖趙匡胤就曾經“杯酒釋兵權”。對于普通人的社會活動而言,無論是婚喪嫁娶、節慶祭祀,飲酒還是重要的世俗交際手段。
清代河南巡撫尹會一說:“凡直隸、山、陜等省需用酒曲,類皆取資于豫。故每年二麥登場后,富商巨賈,在于水陸碼頭、有名集鎮,廣收麥石,開坊踩曲,耗麥奚啻數十萬石。”(出自《尹少宰奏議》卷2《請禁酒曲疏》)這段話的意思是河北省、山西省、陜西省等地在清代時,所需要的酒曲大都來自河南省。很多大商人在河南糧食收獲后,就會開展大規模的制曲活動。由此可知,清代時,河南在釀酒原料的生產方面占據著重要地位。活躍在河南的山陜商人也必定參與其事。再加上,酒本身在他們生活中也是重要的飲料。因此,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的石欄板《清明詩意圖》多多少少也與當時社會上濃厚的酒文化氛圍有著一定的關聯。當然,或許清代道光年間的山陜商人認為所謂的杏花村酒就是故鄉的汾酒。
①發達的商業環境。周家口鎮在古代是漕運重地,在明清時期,河南的城鎮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清代周口鎮、朱仙鎮、賒店鎮、道口鎮發展為河南著名的商業四大名鎮,周家口鎮的商業發展,從康熙年間至道光年間,總體來說處于上升趨勢。道光年間,全鎮商號超過1200家,他們每年的經營總額估計可達到白銀800萬兩。當時周家口鎮舟車輻輳、商賈云集,山西、陜西、安徽等地的商人在此建了十余座會館。《清明詩意圖》石欄板與戲樓、碑亭一樣,都修建于這一時期。
道光年間,周家口鎮的商業經濟處于十分繁榮的狀態,商人們才能不斷地集資參與到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的擴建中去。進入咸豐年間以后,由于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帶來的戰事重起,正常的社會秩序遭受到了嚴重影響,人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已經得不到有效保證。人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怡然自得地去組織人力、物力擴建民間的祠廟了。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的《清明詩意圖》與《知足常樂圖》一樣,都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的一種社會心態。與《知足常樂圖》那種既有心態消極的一面,又有求穩定、求發展的價值趨向不同,《清明詩意圖》則全然是一種積極的價值取向。
②深厚的農耕文明。河南在宋代以前,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到了明清時期,由于社會穩定,人口自然增長,農耕經濟比較發達,但大多數周家口鎮的百姓仍然受到農耕文明的深刻影響,小富即安、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多于開拓奮進、改革創新的商業意識和工業意識。周家口鎮的百姓在清代主要從事低端的轉運、碼頭服務業,不善商業經營。山陜商人作為客商,在清代開拓占據了河南這片廣闊的投資空間和經營市場,他們入鄉隨俗,其思想觀念也深深受到當地居民思想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景觀主要是如滿天星斗般散落在山河大地上的村落田園,而不是城市景觀。麥田、稻田圍繞著升起裊裊炊煙的小小村落,鄉村的小路在雨季總是泥濘不堪。生活在清代道光年間的山陜商人,當他們為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安裝石欄板《清明詩意圖》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深厚的農耕文明的影響,一定對故鄉的村落難以忘懷。牧童所指的杏花村其實就是一種與桃花源類似的典型的村落意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杜牧的七言絕句,唱出了清明時節的雨、酒、花,也唱出了行人和詩人的哀愁和希望。“清明”二字點出了時令,“雨”營造了當時的環境和氛圍,“紛紛”雙關了春雨的意境和行人的心情,“斷魂”竭力呈現了強烈而又隱深的感情。“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給人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哀愁中有期望,期望中有光明之寄托。
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石欄板上的這幅《清明詩意圖》石刻(圖1)構思巧妙、界面工整、比例嚴謹、獨具匠心。讓人驚嘆不已的是,詩中人物的造型被石匠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動態盎然,寓意深遠、耐人尋味。它運用了淺浮雕技法,刀法嫻熟、雕工細膩、線條流暢、頓挫有致、形象逼真、氣韻脫俗,對這首杜牧的《清明》詩進行了更為具象化的呈現。定睛細看,圖中春雨蒙蒙,老者胡須飄飄,雙手握傘,褲腳上挽,左腿站立,右腳踩石,面露憂戚的神色;活潑可愛的牧童坐在一頭肥碩的水牛背上,頭戴斗笠,手握牧笛,指向身后,遙望山嶺上樹枝間隱隱約約酒旗飄揚,那里就是美酒飄香的杏花村。行路的老人和牧牛的兒童居于圖畫中央,完全處于山路的包圍中。貌似封閉陰郁的環境,卻充滿著老成與新生、顯赫與幽隱、離群與入世的思辨智慧。

圖1 石欄板上的《清明詩意圖》石刻
1978年夏天,著名畫家關山月揮汗為汾酒集團創作了一幅《清明詩意圖》。畫作的上部盡頭是題字和青黑色的遠山,遠山之下為一片粉紅色的杏林,兩三處房舍的屋頂在杏林和遠山之間微微顯現。圖畫下部為近景“借問酒家何處有”,旅途中的成年人正在向騎著水牛的牧童問路,牧童背離高大的柳樹,手臂指向了粉紅色的杏林。
關山月先生是一位當代著名畫家。他的《清明詩意圖》在構圖上沒有制造封閉陰郁的氛圍,似乎有意創造一靜一動兩個若即若離的世界。遠山、杏林、山村是一處靜的世界,山路、行人、牧童、柳樹是一處動的世界,兩個世界因為牧童的臂指勾連起來。整幅圖畫清新素雅,與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的石欄板《清明詩意圖》所呈現的陰郁求變構成了兩種風格,這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心態。
無論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的石欄板《清明詩意圖》與關山月先生的《清明詩意圖》在風格上有何不同,它們都不能不對牧童、杏花這兩大意象持明確的傾向態度,牧童代表著新生新明,杏花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也有著深厚的內涵。一則是,杏花在神州大地的春雨中是一種美好的典型意象。二則是,杏壇、杏苑還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與我國重視教育的傳統有著密切關聯。
明清時期的山陜商人群體之所以能在商業領域持續地取得成功,是因為在長年累月的商業實踐中他們自身形成了獨特的奮發進取、勤勞敬業、樂善好群、誠信不欺的精神境界。清代文人紀曉嵐說,山西人十幾歲做學徒時就跟著店家掌柜學貿易,等到蓄有資財,“始歸納婦”。意思是說,事業如果不成,他們連妻子都可能不娶。在清代遼闊的版圖內,山陜商人不只活躍在氣候宜人的中原地區,他們還不避寒暑走向塞外的蒙古高原,走向天山南北的新疆地區,甚至東渡日本,遠赴沙俄和中亞、西亞地區,他們也不辭勞苦。這充分說明了山陜商人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達到了較高的人生境界。
我們從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的石欄板《清明詩意圖》中還能看到山陜商人群體所具備的一種百折不撓、極具韌性的人生境界。過去,我們通常對此圖做出比較通俗的解釋,即山陜商人在此圖中寄托了深厚的思鄉之情。認為那些遠離故土來到周口經商的山陜商人,因財而輾轉南北,為利而奔波東西,雖然生意興隆,財源茂盛,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長期旅居他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思鄉情切,何以解憂?望眼欲穿不見故土,就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唐詩《清明》之中。其實放寬視野,縱覽古今,橫觀世界,故鄉的清明,總有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和吹面不寒的楊柳風,總有對先祖的緬懷和對親人的思念,總有秦晉大地的壯麗山川和名揚天下的杏花村酒。這些鄉風、鄉情、鄉思,令人刻骨銘心,永難忘懷。一塊石欄板寄托著古代商人內心最真的情感和愿望,映射出清代周家口曾經的繁華和輝煌,講述著古往今來旅人游子綿延不絕的家國情懷。俗話說,樹高千丈不忘根,人行千里不忘本,這塊石欄板雕刻于一百七十余年前,歲月的滄桑和變遷,在它身上留下斑斑印痕,但是它所傳承的思鄉、戀鄉情懷今日依然如故,歷久彌新!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應該還能認識到,這塊石欄板《清明詩意圖》還有著濃郁的陰郁求變的風格,還飽含著苦愁中轉向希望的喜悅。與《知足常樂圖》那種平衡人們事業心態的價值追求不同,《清明詩意圖》還蘊含著更為普世的人生價值追求。它在提醒人們,人生行路中,無論多么失魂落魄,都不要放棄對新生新明的熱愛,都不應對暖人心脾的桃花源、杏花村失去希望。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對《清明詩意圖》的理解,就能有一次情感上的升華,而不只是將其認知為對故土的思念。其實,對家鄉的思念,歸根結底是對故人的思念,是對過往的美好的人、事、物的思念。反其道而思考,人又何嘗不能對將來的美好的人、事、物抱有期待和希望呢?正如法國小說家大仲馬在他的名著《基度山伯爵》的結尾寫下的話所指出的那樣:“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周口山陜會館(關帝廟)的石欄板《清明詩意圖》在清代道光年間被安置在館內石牌坊前,與當時的文化背景與經濟環境有著密切關聯。其圖像表征表現出豐富的內涵,有著深沉的求變風格,飽含著苦愁中轉向希望的喜悅。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歷史環境下的一種社會心態。從《清明詩意圖》中,我們不只是能看到其中所含有的思鄉之情,我們還能看到當時的山陜商人群體身上具備的一種百折不撓、極具韌性的人生境界。
時至今日,周口山陜會館的石欄板《清明詩意圖》仍然可以被詮釋出多重的現代意義,并由此可以發現其中所具有的宣教價值。首先,該圖蘊含著古人濃厚的思鄉之情,對于激發人們愛家鄉、愛祖國的人生情懷仍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其次,如果人們愿意耐心地去分析、研究該圖的話,大家還能發現該圖也包含著更為普世的人生價值追求。再次,該圖還包含有多重的通俗詮釋要素,人們還可以從清明節日文化、行旅文化、酒文化、村落文化等角度獲取更為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和精神食糧。當然,人們還可以從周家口鎮歷史時期的經濟環境等角度去理解以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