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民
(棗莊市博物館,山東 棗莊 277101)
文物修復是文物保護的重要環節,對文物的保存、傳承、展示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陶瓷器硬度高,但質地脆,容易因外力作用而產生裂縫、變形、斷裂沖線等破損狀況,出土的文物經常會帶有土沁和各種附著物的痕跡,來源于民間的文物往往因保護管理不當而出現殘缺破損痕跡,如何對陶瓷類文物進行科學的保護和修復,是文物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現實之需。陶瓷類文物修復方式主要分為考古修復、博物館展覽修復以及復原性完美修復等,所謂復原性完美修復就是通過文物現存的部分推斷出殘缺部分的形態,再利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將破損的陶瓷類文物進行復原,在彌補陶瓷類文物缺失部分、使陶瓷類文物具備相對完整形態的基礎上,統一修復文物的顏色和質感,使瓷器體現出歷史感和藝術感。
需要進行復原性修復處理的文物分別是漢灰陶樓、漢褐陶豬圈、隋青釉四系盤口壺、唐黃釉瓷執壺、宋三彩虎枕和元白釉俑,保存狀態均為部分損腐需要修復,但完殘程度和完殘狀態各不相同,具體文物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文物基本信息表
六種文物均已通過清洗附著物、脫鹽、脫酸、加固等修復步驟,整體文物結構得到基本性的修復。其中,漢灰陶樓和漢褐陶豬圈整體結構有輕微的變形,需要粘接、補缺、隨色等步驟的修復;隋青釉四系盤口壺表面釉剝落較多且范圍較大,肩部橫系部分有缺失,需要補缺、粘接、隨色等步驟的修復;唐黃釉瓷執壺表面釉剝落較多且分布零散細碎,需要進行補缺修復;宋三彩虎枕表面釉剝落、頭部分缺失,底座破損,需要進行粘接、補缺、隨色等步驟的修復;元白釉俑經過了粘接、隨色等修復工藝,只需要進行面部補缺即可。文物具體病害和狀態如表2所示。

表2 待修復文物病害狀態
文物修復工作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以及《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等相關法規的規定,遵循文物保護與修復“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做到文物的原狀、原貌和原有結構不發生變化,保證文物修復處和本體處的可辨識,保護文物的安全,不破壞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
科學價值,同時,不影響后續的文物再保護和修復工作。
陶瓷類文物的修復工作強調“可逆性”,即在不需要切割文物的情況下完成文物的修復和復原工作,其“可逆性”的修復標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陶瓷類文物的修復過程是可以逆轉的,這就要求文物修復工作者需要對待修復的陶瓷器文物的完殘狀況、材質特性有充分的認知,既要確保其整體的安全性,又不能損害其原有的形態。第二,由于陶瓷類文物雖然有較高的硬度,但是其質性脆較為易碎,因此,在修復陶瓷類文物時,現有的修復技術和修復工藝若不能在保證文物安全性的基礎上將其修復,應盡量選擇不修復,以免對文物產生二次損壞。第三,在修復陶瓷類文物的過程中,若因各種技術原因或者現實情況而不能完全修復,則需要還原文物的原貌,并將其存放在適當的位置,做好保護措施,避免空氣、溫度、濕度、輻射線、碳氧化物等因素對文物產生不良影響,待技術成熟后,再對文物進行修復。
根據待修復的陶瓷類文物的種類和修復需求,需要選擇不同的修復材料,從而最大限度地還原陶瓷類文物的原貌。
首先,補配材料的選擇。傳統的陶器文物的胎底和胎土修復的材料一般選擇便宜、易操作、可塑性強的石膏、紙泥等修復材料。由于瓷器文物普遍具有材質堅硬、表面細膩、光澤感強的特點,瓷器文物修復材料選擇一般會遵循以瓷配瓷的理念,如利用環氧樹脂和玻璃粉進行混合填充,再添加與瓷器胎質、底釉顏色類似的礦物顏料制成補配材料對文物進行修復。
其次,是粘接材料的選擇,一般選擇黏合劑(如5%~10%B72/乙酸乙酯溶液、熱熔膠等)進行預拼合修補陶瓷文物,利用其黏性將固態物質黏結在一起,再用具有高粘附性、低收縮、高黏聚力、高穩定性等優點的環氧樹脂黏合劑作為粘接的主要材料進行修復。
最后,是仿釉材料的選擇。陶瓷文物的修復包括補釉塑形、仿釉作色、繪制圖案等多個環節,其中仿釉材料的選用是作色和繪制圖案的關鍵,也是陶瓷文物修復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一般仿釉材料的選擇需要以抗老化性能為主要判斷依據,如羥基丙烯酸共聚物在抗老化性能上表現最良好,能有效地緩解仿釉材料在自然條件下出現的黃變、脫落等老化問題,可以充分滿足陶瓷文物修復技藝的需求。
在開展文物修復工作前,應制定系統化的修復方案,規范文物修復流程,將文物修復流程分為以下四部分:其一,文物信息的采集環節,包括文物的基本信息、文物保存環境評估以及文物價值評估等信息的采集和建檔;其二,文物保護前分析環節,利用儀器分析檢測文物病害以及保存現狀,并將檢測結果歸入文物檔案;其三,文物保護與修復處理環節,包括去除附著物、清洗、粘接、補配、做釉配色等環節;其四,編寫文物保護修復檔案,詳細記錄文物保護的全過程,為后續文物修復實踐保留參考經驗。
3.2.1 清洗附著物
此環節主要是通過物理(化學)或二者結合的方法清除陶瓷表層的黏結物和各類沉積物,還原文物原貌,并為后續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通常,先用軟刷清潔器具內、外表面的浮土、污垢,再根據陶瓷類文物表面的黏結物質采取不同的清潔方式,如清理比較松散的黏結物可用鑷子、毛刷、木刀等工具,對于表面難以清除的硬質黏結物和沉積物,可以用去離子水及酒精溶液將其徹底濕潤,再用工具進行清潔。瓷器“沖線”類病害的沖洗可以根據污染物類別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清理方法,如無機鹽沉積物、鐵銹腐蝕物等可用酸性試劑進行還原反應,或通過EDTA與金屬離子的螯合來除去污染物;在清洗元白釉俑“沖線”附著物時,先是利用高錳酸鉀和草酸溶液的化學反應將“沖線”內的部分附著物排出,隨即利用凝膠貼敷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清潔,一方面增加試劑(草酸等弱酸與硅藻土混合物)的反應時間,提高實際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降低了化學試劑對釉俑面部其他完好部位的損傷。
3.2.2 粘接
粘接是對有裂紋、破損的陶瓷文物,按照其斷裂部位的特性采用適宜的黏合劑進行粘接的過程。在實際的修復過程中,可以根據具體文物斷裂情況和文物整體材料等特性選擇與文物兼容性較高的粘接材料,如FD1過度膠、環氧樹脂黏合劑、502強力膠等。漢褐陶豬圈和漢灰陶樓2件文物的墻體和屋檐部分都有明顯的變形錯位(詳情可見表2),在粘接時選擇的黏結劑是干燥快速、強度相對較高的502膠,在調整好待粘接茬口的位置后,在斷裂部位滴入502膠,并根據黏合的實際情況,適當地調整待粘接部位位置,靜置10~15秒等待固化,并用棉簽蘸取丙酮輕輕擦拭膠痕,針對難以完全貼合的情況,可以混合配置黏結劑與少量石膏粉對斷裂部分進行填補,復原文物的結構和功能。
3.2.3 補配
補配是根據文物碎片與整體結構的構造和聯系,利用先進的修復技術和修復工藝,將其組合成完整的整體,最大程度地還原文物原貌。如隋青釉四系盤口壺肩部一周四橫系部分有缺失,在進行補配修復時,首先可以通過收集和分析其準確的尺寸數據,利用3D打印技術對文物進行三維建模,輸出復制的實體模型,制作橫系部分的模具,根據模型對缺失部位進行“配”與“補”的修復活動,將其缺失部位進行復原。其次,利用環氧樹脂加入專業補土作為修補材料,將其倒入模具中進行塑形,然后經過完全固化后打磨修整,利用5%B72/乙酸乙酯溶液在橫截面上涂敷。最后,將橫系部分的模具與文物本體進行黏合,完成文物的補配工作。圖1是未經過補配的隋青釉四系盤口壺,圖2是經過補配的隋青釉四系盤口壺。

圖1 未經過補配的隋青釉四系盤口壺

圖2 經過補配的隋青釉四系盤口壺
3.2.4 隨色
隨色是以適宜的仿釉材料為基礎,利用礦物顏料調制與文物原色相一致、遮蓋能力和附著力適宜的底色,再利用噴筆將文物上的裂紋或修補部分與文物自身的顏色相連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保持陶瓷修復的最小干預性,修復部位的自然面貌也應與原器物保持一致,最大程度上降低隨色顏料對文物的腐蝕和污染等問題的發生。宋三彩虎枕在上釉作色之前經過了清洗、配補殘缺以及打磨成型等流程,利用羥基丙烯酸共聚物、稀釋劑與固化劑比例混合均勻,將其裝進噴槍內,進行噴涂底釉,噴涂面積應比實際修補部位的面積稍大。在噴涂過程中為避免積釉的現象,選擇了槍口徑為2mm的噴槍,在底釉完全干燥后進行調色、試色,彩繪部分的隨色處理根據原瓷的色彩筆觸感受選擇了毛筆進行勾勒線條,為了防止底色脫落再次噴透明釉,模擬出宋三彩的特質。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對文物的修復和保護是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復原性修復方法是避免破壞性修復對文物產生的不可逆的破壞,從而損害文物的歷史文化、科研價值的行之有效的文物修復方法,是文物“修舊如舊”原則的具體踐行,使修復的文物由內到外符合其應有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