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歡,朱安南, 孟 勇, 楊 滔, 張 揚
(綿陽禾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綿陽 621000)
水稻作為重要的大宗谷物之一,是全球50%以上人口的主食,國際稻米研究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大米市場的消費量將達到8億t。我國的稻谷種植產量、消費量均處于世界第一,而據相關資料統計顯示,2021年我國稻谷產量約為2.13億t,占全國谷物總產量的34%,按稻谷加工過程約產生10%米糠計算,我國年產米糠0.21億t。米糠主要由種皮、胚芽、糊粉層和亞糊粉層組成,包含稻谷中64%的重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甾醇、膳食纖維、脂肪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重要來源(Ijaz等,2021)。目前主要用于飼料原料或油脂提取。我國米糠資源豐富,米糠和脫脂米糠營養價值較高,飼糧中適當替代玉米,不但可緩和當前國內飼料資源緊缺的局面,而且還可降低飼料成本。
米糠是稻谷籽粒的精華所在,雖然只占稻谷質量的6%~8%,卻集中了64%的稻谷營養素和90%以上的人體必需元素。從營養含量上看,米糠除了豬消化能、雞代謝能、米糠鈣含量和無氮浸出物含量低于玉米,其含有更高的粗蛋白質、粗脂肪、亞油酸和磷含量(表1),各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玉米(表2),且米糠蛋白過敏性低,其氨基酸組成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氨基酸組成的理想模式非常接近,生物效價高,是一種公認的優質植物蛋白(Gul等,2015),因此米糠是一種潛在的植物能量和蛋白原料資源。此外,米糠包括一系列生物活性植物化學物質,如谷草醇、植物甾醇、生育三烯醇、角鯊烯、多元醇、植酸、阿魏酸和肌醇六磷酸(Punia等,2021),還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P、Mg、K、Fe和Zn等礦物元素(熊本海等,2020;Beloshapka等,2016)。
1.1 影響米糠中營養物質含量的因素 稻米原料、稻米加工精度、稻米加工方式等對米糠中營養物質含量有較大影響。張文彥等(2021)檢測結果發現,墨江紫米米糠和紅河哈尼梯田紅米米糠的營養成分和儲存品質均優于普通秈稻谷(云恢290)米糠,且紫米米糠優于紅米米糠。趙鑫等(2012)測得24種稻谷品種的全脂米糠,其粗蛋白質含量為10.60%~15.71%,粗纖維含量為0.75%~3.35%,粗灰分含量為4.52%~9.37%。陳宣名等(2018)在我國稻谷主產區收集了30種全脂米糠樣品檢測發現,不同來源全脂米糠的化學成分含量存在明顯差異,粗蛋白質含量為9.08%~13.93%,粗纖維含量為5.31%~13.51%,粗灰分含量為6.07%~12.65%,粗脂肪含量為10.81%~19.99%,總能為17.68~20.37 MJ/kg。Shi等(2015)發現,在同一稻谷品種上加工流程越多,碾磨越精細,粗蛋白質、酸水解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就越低。此外,含雜和水分等因素也會使全脂米糠的營養成分發生改變。米糠在存儲過程營養品質也會發生改變。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米糠中油脂含量高,80%以上為不飽和脂肪酸甘油酯,同時還含有活性較強的脂肪水解酶、脂肪氧合酶、過氧化物酶等多種酶,容易發生水解、氧化等反應降解油脂,形成自由基和揮發性羰基化合物,使米糠酸價迅速升高,產生苦味和霉味,而氧化產物也會產生腐臭的異味(高亞楠等,2021;Gul等,2015)。油脂氧化酸敗形成的脂質氧化產物也會導致米糠蛋白氧化,降低米糠蛋白的質量,減少游離氨基含量(周麟依等,2019;吳偉等,2017),降低米糠不溶性膳食纖維和可溶性膳食纖維抗氧化能力等功能性質(付旭恒等,2017a;付旭恒等,2017b)。
1.2 脫脂米糠的營養特性 為了解決油脂氧化酸敗的問題,生產上常將米糠進行脫脂得到脫脂米糠,不僅可以提高蛋白質和脂肪酸品質,還具有更為豐富的營養含量。脫脂米糠與玉米、米糠的營養成分對比見表1和表2。脫脂米糠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含量豐富,且富含維生素和礦物元素(熊本海等,2020;Beloshapka等,2016)。但脫脂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非淀粉多糖的濃度,顯著降低了粗脂肪含量和能值,亞油酸含量不足,需要額外補充亞油酸。Lyu等(2018)報道,通過間接量熱法測定的全脂米糠和脫脂米糠的凈能分別為2952、1100 kcal/kg。

表2 米糠與玉米的氨基酸含量對比%
1.3 米糠中的抗營養因子 米糠并不能大量應用于飼料和畜禽養殖中,主要原因是米糠含有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過氧化酶和脂肪酶、非淀粉多糖等多種抗營養因子,限制了養分利用和動物生長。米糠和脫脂米糠粗纖維含量超玉米4倍(表1),非淀粉多糖含量高(表3),脫脂米糠膳食纖維質量分數可達30%~50%,幾乎均為不溶性膳食纖維(主要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其中米糠不溶性膳食纖維占到90%以上(吳玨等,2020;康麗君等,2017),使口感粗糙,適口性差。同時,米糠中鈣含量低,含磷量較高,但主要以植酸磷形式存在,約占85%,不易被單胃動物充分利用。米糠纖維和植酸對礦物離子均有很強的結合能力,可形成不溶性纖維-礦物元素-植酸復合結構,限制其中礦物質的消化利用(吳玨等,2020;陳練等,2015)。因此,飼料中米糠用量增加會降低畜禽的生產性能,我國對米糠的利用程度較低,80%左右的米糠得不到充分利用。目前,消除抗營養因子的途徑包括使用新鮮米糠、米糠脫脂、添加酶制劑、加熱、生物工程(轉基因培養低植酸等稻谷)、微波法處理等(高佰華,2019),可以提高米糠和脫脂米糠的利用價值,而在動物養殖飼料中應用相應的酶制劑提高米糠和脫脂米糠的應用價值已成為有力措施。

表1 米糠與玉米的營養物質含量對比

表3 米糠與玉米的非淀粉多糖(NSP)含量對比%
2.1 米糠和脫脂米糠在豬生產中的應用
2.1.1 米糠在豬生產中的應用 米糠和脫脂米糠在豬上的應用比較廣泛。馮定遠等(2001)指出,育肥豬中使用全脂米糠,不僅會降低飼料的適口性和飼料轉化率,而且還會降低肉的品質;不同的是,脫脂米糠適口性較好,也不會影響豬的肉質,是較佳的纖維原料,結合相應的酶制劑等,可以應用于畜禽飼料生產。李碧俠等(2017)發現,米糠中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很大,在飼料生產中,不飽和脂肪酸容易氧化酸敗,不僅影響米糠的適口性,降低其營養價值,而且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引起腹瀉和蛋白質消化不良等現象。脫脂米糠大量喂養動物時,雖然并不會引起腹瀉和蛋白質消化不良等現象,但由于脫脂米糠粗纖維含量相對較高,大量飼喂會引起動物便秘。而且脫脂米糠相較米糠具有更高的抗營養因子和更低的能值,可能會限制其使用量。Lyu等(2018)報道,全脂米糠和脫脂米糠的豬凈能分別為2952、1100 kcal/kg。
研究表明,米糠和脫脂米糠可以部分替代玉米而不影響豬的生產性能,甚至改善生產性能。王琤韡等(2009)研究表明,在飼糧中添加4%米糠,豬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飼料轉化率差異不顯著。Len等(2009)發現,飼喂25%米糠不影響豬采食量、日增重以及飼料轉化率。郝帥帥(2016)在飼糧中添加34.8%的米糠替代部分玉米飼喂蘇淮母豬74 d后發現,米糠對日增重、屠宰性能和肉質指標等均無顯著影響。Herfel等(2013)在仔豬日糧中添加10%穩定化處理后的米糠與對照組相較平均日采食量及日增重均無差異,但提高了飼料轉化率。龍際飛(2020)以生長肥育寧鄉豬為研究對象,飼喂不同飼糧180 d,結果發現,相較玉米-豆粕型飼糧組,碎米-米糠型飼糧組寧鄉豬平均日采食量提高了13.76%,平均日增重提高了23.38%,料重比降低了8.35%,胴體斜長增加了15.61%,胴體直長增加了11.48%,并且可提高回腸絨毛高度,促進腸道發育,這可能與飼糧纖維含量有關。李碧俠等(2017)研究發現,增加日糧中纖維水平可提高蘇山豬生長速度。張葉秋等(2016)也發現,添加34.8%米糠的高纖維日糧不影響蘇淮豬(50~90 kg)生長,并能極顯著增加大腸占整個腸道質量的比例,同時極顯著促進十二指腸和空腸絨毛生長,顯著加深空腸隱窩深度,促進小腸絨毛生長,一定程度上優化大腸微生物區系。Casas等(2018)分別用基礎日糧、含有10%、20%、30%的全脂米糠和脫脂米糠的飼料飼喂生長育肥豬發現,整個試驗期處理組豬的平均日增重并未受到影響。蒲廣等(2019)發現,日糧脫脂米糠替代玉米水平在日糧消化能和粗蛋白質均滿足且一致的情況下,增加日糧脫脂米糠水平對蘇淮育肥豬生長性能、腸道發育、中性洗滌纖維表觀消化率沒有顯著影響,雖降低了對酸性洗滌纖維和粗蛋白質的表觀消化率,但該試驗的脫脂糠替代部分玉米是可行的,替代比例以12.77%最佳。但李晶等(2009)發現,相較玉米-豆粕型飼糧組,15%米糠組的健康榮昌肥育豬平均日增重、料肉比和瘦肉率分別顯著降低15.93%、8.76%和1.54%,豬每千克增重飼料成本增加(11.00元vs10.36元)。Neto等(2021)也發現,30%米糠替代玉米分別降低斷奶仔豬必需氨基酸的表觀回腸消化值和標準回腸消化值39%和17%。韓萍萍等(2020)分別以0%、7%、14%、21%和28%脫脂米糠部分替代玉米飼糧飼喂健康蘇淮閹公豬28 d,日糧中中性洗滌纖維水平分別為8.89%、11.80%、12.93%、14.35%和17.94%,其他營養成分保持一致,結果發現,日糧脫脂米糠水平對蘇淮育肥豬的胴體性狀無顯著影響,但隨脫脂米糠水平的提高,蘇淮豬背最長肌的滴水損失呈先降低后上升的二次曲線變化(21%組最低),豬肉的剪切力線性降低,熟肉率、pH24h隨脫脂米糠水平的增加呈線性增加的趨勢,且日糧脫脂米糠水平的增加有降低L*24h的趨勢,磷酸化酶激酶γ1基因的相對表達量隨脫脂米糠水平的增加趨于二次方升高。高芳芳等(2020)也發現,脫脂米糠(14%、28%)等量替代飼糧中部分玉米可部分改變蘇淮豬血清和肝臟氧化還原相關酶的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機體膽固醇代謝和肝臟膽固醇代謝相關基因的表達,這可能與脫脂米糠含有的纖維類物質、酚類物質、多糖、植酸和肌醇等成分相關。豬品種、年齡以及米糠飼喂量、飼料理化性質、飼養管理等因素可能是造成這些試驗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說明一定范圍內,在豬日糧中添加粗纖維飼料源不會影響試驗豬的日均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合理利用既可以保證豬的營養供給,改善肉品質,又能減小對玉米、豆粕等日糧需求的壓力。
2.1.2 酶制劑和米糠在豬生產中的應用 許多研究者試圖通過酶制劑改善米糠和脫脂米糠在豬上的應用限制,進一步促進動物生產,增加經濟效益。李祥等(2006)通過代謝試驗和生長試驗,在豬10%~20%米糠飼糧中添加0.075%復合酶制劑(木聚糖酶、淀粉酶、酸性蛋白酶和纖維素酶),結果發現酶制劑15 kg階段生長豬的能量、粗蛋白質和粗纖維的消化率分別提高了2.5%、1.2%和89.07%,60 kg階段生長豬的能量、粗蛋白質和粗纖維的消化率分別提高了4.2%、1.6%和5.9%;30~60 kg生長豬階段的飼料轉化效率顯著提高,對30~60 kg生長豬階段日增重和60~96 kg肥育豬階段飼料轉化效率和日增重有改善趨勢。15 kg階段生長豬粗纖維消化率顯著升高,說明含纖維素酶、木聚糖酶等復合酶可有效改善玉米-豆粕-米糠型日糧養分的消化率。淀粉酶及蛋白酶發揮作用有限,說明高含量米糠日糧中酶制劑組成的選擇以非淀粉多糖酶為主。60 kg階段生長豬米糠含量達20%,酶制劑添加對養分消化率改善有限,這可能與豬后腸微生物菌群較發達,酶作用的底物含量不足有關,暗示生長育肥豬可以進一步加大飼糧米糠比例。袁華根等(2019)發現,隨著日糧米糠添加水平(0%、7.5%、15%、30%)升高,養分表觀消化率和糞氮量顯著提高,磷表觀消化率顯著降低,植酸酶顯著提高了鈣沉積率、磷的吸收和沉積量,可以改善氮、磷代謝。許多研究也發現酶制劑可以提高豬的養分消化。孫偉武等(2017)報道,生長豬脫脂米糠飼糧中添加酶制劑可以改善養分和礦物質消化率,尤其是在回腸之前。Liu等(2020)報道,生長豬加酶可以改善脫脂米糠的營養消化,緩解抗營養因子的影響。紀婷婷等(2017)研究發現,添加復合外源酶制劑(內含植酸酶、纖維素酶、木聚糖酶和阿魏酸酯酶)可顯著提高脫脂米糠飼糧中Ca、Zn、總P的回腸表觀消化率,Ca、Mg、Zn、總P和植酸磷的全消化道表觀消化率,表明含植酸酶的酶制劑可以有效阻止脫脂米糠飼糧中大多數礦物元素與植酸結合,從而促進礦物元素在腸道中的吸收。Neto等(2021)探究了非淀粉多糖酶(α-半乳糖苷酶、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和植酸酶在21日齡斷奶仔豬上的應用,結果發現在粗蛋白質和能量平衡方面,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之間存在顯著正交互作用,飼糧添加植酸酶對干物質、粗蛋白質質和灰分消化率有顯著影響,而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只提高了氮的保留率。組合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對回腸氨基酸消化率有顯著影響,而且對米糠能量和蛋白質消化率具有正協同作用,同時可降低糞便中甲烷含量。但也有研究表明,復合外源酶制劑對粗蛋白質、氨基酸的回腸表觀消化率無顯著影響(紀婷婷等,2017),這可能是因為植酸與米糠蛋白極少結合,動物腸道中米糠蛋白因受植酸螯合而阻礙其消化的可能性很小(Kies等,2006;Champagne,1988)。飼料酶制劑作用效果與豬的生長階段和酶制劑的組成密切相關。
2.2 米糠在家禽生產中的應用
2.2.1 米糠在肉雞生產中的應用 米糠是一種經濟的家禽飼料原料,但易酸敗、植酸含量高、含有胰酶抑制劑、纖維含量高等特點限制了其應用。Martin和Farrell(1998)根據水稻來源,建議在肉仔雞飼糧中最多添加10%~20%,前期(1~21日齡)肉雞不建議添加米糠。Gallinger等(2004)也發現如果不采取措施降低米糠的抗營養活性,肉雞飼糧中米糠的添加水平應在10%~20%。而Zhang等(2021)發現,米糠(0%、15%和30%)部分替代玉米使肉雞最終重量、增重和增重比線性降低,也有線性降低肉雞能量消化率和利用率趨勢。同時由于家禽為能而食的特點,脫脂米糠相關的應用研究極少。但全脂米糠和脫脂米糠的營養成分差異也影響肉雞生長。Newman等(1992)分別飼喂來亨公雞玉米/豆粕基礎日糧、60%全脂米糠和60%脫脂米糠發現,全脂米糠會增加肉雞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并不總是影響總膽固醇含量,在來亨公雞飼糧中用60%的脫脂米糠替代部分玉米豆粕,可顯著增加血清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總膽固醇含量。
國內外對米糠相關酶制劑在肉雞上的使用越來越多,但結果存在爭議。Martin和Farrell(1998)未觀察到添加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對飼喂米糠肉雞的改善。譚權等(2008)發現,木聚糖酶對20%米糠替代玉米飼喂的肉雞蛋白質利用率有顯著影響,使米糠的干物質利用率最大可提高8.06%,能量利用率最高可提高9.04%,有提高米糠代謝能值的趨勢。李靈(2020)發現,1.0%米糠飼糧中添加0.1%或0.15%酶制劑組(淀粉酶、植酸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果膠酶、蛋白酶、β-甘露聚糖酶、纖維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相較對照組三黃肉雞平均日增重分別提高9.8%、13.1%;料重比分別降低8.8%、10.1%;粗纖維、粗蛋白質質養分表觀消化率分別提高17.2%、18.3%、10.1%、16.4%;平均采食量、總能、粗灰分、粗脂肪、鈣、磷、干物質養分表觀消化率均提高,改善了三黃肉雞的生長性能和養分表觀消化率。Wang等(1997)也對不同濃度的復合酶制劑(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和果膠酶)和兩種來源(中國和馬來西亞)米糠在添加到小麥或玉米-豆粕型飼糧中對來亨雞和肉雞生產性能的試驗研究,結果發現在含有40%馬來西亞米糠的小麥基礎日糧中添加酶,可顯著改善體重9.6%和飼料增重比5.4%,而米糠在10%和50%劑量時對這些參數沒有影響,且中國米糠對酶處理沒有顯著變化;在含有25%和50%馬來西亞米糠的玉米基礎日糧中添加酶獲得了類似的改善效果,但在沒有米糠的玉米日糧中添加酶無改善;在未添加酶的情況下,米糠對來亨雞的生長和飼料轉化效率沒有任何負面影響,與來亨雞的結果相反,日糧中添加25%和50%馬來西亞米糠會降低肉雞的生產性能,與對照組相比,飼喂含50%米糠日糧的肉雞體增重減少17%,飼料增重比增加11%,胃腸道相對重量增加40%和糊肛率從0增加到67%;在50%米糠日糧中添加酶肉雞飼料增重比降低4%,胃腸道相對重量減少7%和糊肛率從67%降低到33%。Sanchez等(2019)發現,米糠和復合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轉化酶、蛋白酶、纖維素酶、α-淀粉酶、甘露聚糖酶和植酸酶)在肉雞生產性能上沒有交互作用,飼喂復合酶比無酶日糧的25~35 d雞具有更高的體增重(961g vs 858 g)和飼料轉化效率(1.69~1.86),飼喂5%米糠有改善1~25 d體增重的趨勢,但飼喂11%米糠會顯著降低肉雞25~35 d體增重,降低35 d體重,24 d和35 d肌胃重量也顯著高于飼喂5%米糠組;米糠和復合酶在盲腸食糜中丙酸和異丁酸濃度上具有交互作用,復合酶降低了5%米糠組盲腸食糜中丙酸和異丁酸濃度;復合酶改善了能量利用。這可能因為飼料中的抗營養因子含量與蛋白質、脂肪、纖維和其他碳水化合物等各種成分有著復雜的關系,同時日糧中抗營養因子能改變胃腸道食糜的性狀,影響到消化液的分泌和酶活性。此外,單一或復合酶使用也會影響肉雞米糠消化。Gallardo等(2019)發現,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在干物質、氮和氮校正表觀代謝能上存在互作效應,而在灰分、鈣、磷和中性洗滌纖維上無互作效應。此外,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對精氨酸、組氨酸、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纈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和絲氨酸的標準回腸消化率也存在互作效應。相對于單酶添加或不含酶日糧,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組合添加日糧的精氨酸、組氨酸、蛋氨酸和蘇氨酸的標準消化率更高。30%米糠日糧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可改善肉雞對氮、能量和氨基酸的利用。
2.2.2 米糠在蛋雞生產中的應用 目前,有關米糠在蛋雞生產中報道很少。Samli等(2006)發現,商業蛋雞生產高峰期間米糠的添加量(0%、5%10%和15%)不超過10%對產蛋性能、雞蛋品質和消化器官沒有任何不利影響。薛建娥和白建(2019)報道,相較全玉米組,20%米糠替代玉米的蛋形指數顯著降低3.01%,蛋比重升高3.36%,蛋重升高2.18%,哈夫單位相較0%、5%、10%、15%米糠替代組分別增加4.26%、3.31%、2.47%、1.24%,米糠替代玉米能夠改善蛋雞的蛋品質,且替代20%的玉米效果最佳。蛋雞上酶制劑的使用結果也是存在差異的,由于米糠等植物蛋白來源中磷的利用率低,家禽營養尤其是蛋雞中磷需求的重要性正在增加。Safamehr和Attarhoseini(2011)研究發現米糠水平(0%、5%、10%和15%)和植酸酶水平(0和5000 FTU/kg)對30~42周齡產蛋高峰期母雞生產性能、蛋品質和血清生化指標無顯著影響。但Habibollahi等(2019)研究不同水平米糠日糧(0%、15%和25%)中添加植酸酶(250 FTU/kg)對生產性能、蛋品質以及影響蛋黃營養價值的脂肪酸和膽固醇濃度的影響,結果顯示植酸酶提高了蛋殼重量和厚度,25%米糠日糧添加植酸酶組的雞蛋和蛋黃重量最高;加入25%米糠會增加蛋重,但會降低產蛋量,因此總蛋重并沒有顯著差異;25%米糠組雞蛋的膽固醇濃度下降,但脂肪酸、Omega-3和Omega-6濃度顯著增加;植酸酶添加顯著減少了P和Ca排泄。周定勇(2015)在含65%的米糠飼糧中添加不同組合的酶制劑飼喂育成蛋雞,結果發現,添加不同酶制劑組合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礦物元素的消化率,但不同酶制劑的組合對消化率的影響存在差異,其中以木聚糖酶、植酸酶、阿魏酸酯酶組成的酶制劑組合提高的幅度最大,由此可知,多種酶的協同作用是提高米糠飼糧中礦物元素消化的原因之一。也有研究認為菌+酶的合理使用可以增加蛋雞經濟效益。黃開華等(2017)使用10%、20%米糠進行飼糧配制,并添加0.1g/kg佳酶菌素(枯草芽孢桿菌和地衣芽孢桿菌、木聚糖酶、植酸酶、β-葡聚糖酶、葡萄糖淀粉酶、蛋白酶、纖維素酶),結果表明在飼糧中使用米糠并同時使用復合添加劑,不但沒有對蛋雞的生產性能產生負面影響,而且還提高了產蛋率;米糠添加越多,飼糧價格越便宜,20%米糠并添加0.1 g/kg佳酶菌素與對照組相比每月可節約成本543元,每只雞在產蛋期內可提高經濟效益2.2元。
2.2.3 米糠在鴨、鵝生產中的應用 由于鴨、鵝相較雞具有耐粗飼特點,米糠的飼喂量也略高于肉雞,且不影響生長性能。同時有關米糠在鴨、鵝上的報道和酶制劑使用的研究更少。Ruan等(2015)研究表明,19~31周齡的鴨子可以直接飼喂高達18%米糠的日糧(米糠代替玉米和麥麩,并少量減少豆粕),而不會影響產蛋數量、蛋質量和氧化狀態,且米糠水平的增加線性增加了蛋黃中關鍵脂肪酸(如C18:2 n-6和C18:3 n-3)的濃度,降低了肝臟脂肪酸合成酶和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1轉錄表達。劉航等(2015)發現,全脂米糠(0、6%、12%和18%)四川白鵝飼糧中部分添加全脂米糠替代玉米對腸指數、脾指數、胰腺指數、肝臟指數和腎臟指數等沒有影響,有降低肌胃指數和心肌指數的趨勢,且四川白鵝胸肌中絲氨酸的含量最高可提高3.6%,但對其他氨基酸含量均沒有顯著影響。孫偉等(2016)研究表明,全脂米糠部分替代玉米(0%~18%)對28~56日齡的白鵝日增重沒有顯著影響,但18%的添加量可以顯著提高57~70日齡白鵝的日增重。此外,全脂米糠的添加顯著降低了白鵝皮下脂肪的含量,且12%和18%的添加量顯著降低了白鵝的半凈膛和全凈膛重,以及肉中粗脂肪的含量;在肌肉脂肪酸組成方面,全脂米糠的添加對肌肉總飽和脂肪酸的量沒有影響,但可以顯著降低總單不飽和脂肪酸的量;添加12%~18%的全脂米糠可以顯著增加總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量以及總n-6脂肪酸的含量,且添加18%的全脂米糠可以顯著增加鵝肉中n-3脂肪酸的含量。樊瑞泉等(2018)發現,相較玉米-豆粕飼糧對照組,飼喂米糠組揚州鵝生長全期(28~70 d)平均日增重顯著提高,料比顯著降低。日糧添加米糠對鵝屠宰率、凈堂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均無顯著影響。但日糧添加米糠可顯著降低空腸、回腸和整個小腸的相對重量和長度。精米+米糠作為鵝飼料原料具有替代玉米的潛能,同時可以降低飼料成本。為進一步提高米糠的合理利用率,艾曉杰等(2004)在含30%米糠飼糧中添加0.2%酶制劑(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纖維素酶及少量果膠酶、蛋白酶、淀粉酶等)飼喂7日齡雛鵝2周發現,酶制劑可顯著提高食糜中空腸蛋白酶活性14.06%和十二指腸食糜中淀粉酶活性17.29%。酶制劑可以通過作用于米糠日糧中的抗營養因子,解除抗營養效用,加強養分消化與吸收,從而提高飼料轉化效率,促進動物生長。歐榮娣等(2014)研究發現,采用枯草芽孢桿菌(5×108或5×1010cfu/kg)固態發酵米糠,可提高發酵米糠蛋白質含量至20.34%,除丙氨酸、半胱氨酸外,其他氨基酸水平均顯著提高,其中賴氨酸含量提高22.83%,纈氨酸含量提高37.66%,脯氨酸提高43.06%。5%發酵米糠并降低賴氨酸添加量0.15%飼喂臨武鴨21 d,平均日增重分別提高0.72%和0.82%,料重比分別降低0.14%和0.19%,死亡率極顯著降低81.83%。張旭等(2014)也發現,添加非淀粉多糖酶(纖維素酶和木聚糖酶)后脫脂米糠和米糠的成年肉用公麻鴨表觀代謝能分別提高了1.91%和1.02%。非淀粉多糖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谷物及其副產品的營養價值。
本文主要綜述了米糠以及脫脂米糠的營養特性以及在畜禽中的應用。米糠以及脫脂米糠除了有效能值略低于玉米外,營養價值與玉米相當,部分甚至優于玉米。作為非常有潛力替代玉米或豆粕的非常規飼料原料,其應用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米糠部分直接替代玉米也證實是可行的,但直接大量替代玉米飼喂畜禽往往會降低畜禽生產性能,更多的是進行脫脂處理后,配合外源酶制劑緩解抗營養因子引起的負面效應,提高動物生產性能、養分消化率和腸道健康相關指標。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技術的不斷完善,米糠作為飼料資源將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