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的本質;社會關系;實踐生成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馬克思對人的本質作出經典性論斷:“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學界流行著一種解讀,即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并且認為這是馬克思與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論斷區別的實質。該解讀有一定的意義,但仍然有必要從實踐唯物主義角度對《提綱》中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論斷進行再理解,理清其與費爾巴哈人的本質的思想的區別,找到其時代價值。
一方面,費爾巴哈人本學思想專注人在自然本質上的內容,從生物學和生理學角度出發,強調“我是一個實在的感覺的本質,肉體總體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實體本身”,[2]認為人是以自然為基礎的人和以自然本性為基礎的人,從而突破了以往黑格爾將絕對精神這種抽象物作為人的本質的觀點,并為馬克思后期人的本質論斷提出打下了基礎。
另一方面,費爾巴哈是從人與人的關系中去理解人。他明確指出“孤立的、個別的人,不管是作為道德實體或是作為思維實體,都未具備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只是包含在團體之中,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但是這個統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區別的實在性上面的。”[2]費爾巴哈認為人是團體中的人的,孤立的、個別的人是喪失人類本質的,只有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才能獲得人類本質,費爾巴哈看到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現實性一面,但是卻止步于直觀層面。
總的來說,費爾巴哈的人本學思想是從唯物主義層面上對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等抽象實體思想做了突破,但是由于其只在直觀的意義上追問人的本質,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抽象的范疇中,從而馬克思在《提綱》中對其思想進行了批判性繼承。
馬克思從實踐唯物主義立場出發,對費爾巴哈的人本學思想深入批判,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得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這個論述主要想表達以下內容: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抽象本質的集合。在近代哲學中單個人的概念尤為突出,認為社會只是原子式個人的集合體,費爾巴哈的類本質思想也沒有脫離這個概念,認為人的本質也只是無數個體抽象后的共同性。但是馬克思在社會性本質的論述中認為人的本質是在社會中逐漸獲得的,不同人的本質在個體的社會活動中生成、變化,人的本質應該是具體的,沒有一個固有的抽象本質。
馬克思認為“在其現實性上”,不是就人當下現實性而言的,而是就其作為現實性的根據而言的,即作為人何以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根據而言的。該觀點的內涵展現出費爾巴哈與馬克思在人的本質思想上的根本區別,即直觀唯物主義立場與實踐唯物主義立場的區別,費爾巴哈沒有想要追問社會性本質的根據,而是直觀其現實性,導致類本質抽象化,而馬克思卻要把對人的社會性的理解決定性地上升到作為其根據的現實個人實踐活動的深處,認為人的本質形成根本來源社會實踐,只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才能反映人的本質。實踐生成人的本質,是使人成為人的根本所在。[3]
人是社會存在物,人的社會關系是由人與人在勞動過程中形成,每一個人都是社會關系的承擔者,也是社會關系的改變者,不同人活動水平不同,身處的環境不同,接觸的人群也不同,因此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不同的,通過這些關系的聯系發展,能夠反映出人的本質的具體差異性。
總的來說,馬克思在《提綱》中是從主、客體的相互聯系中去說明人的本質,看到生成人的現實性與社會性的“實踐”,強調人的本質是歷史的、具體的。
馬克思在《提綱》中把對人的社會性的本質理解決定性地上升到作為其根據的現實個人勞動活動的深處,對于我們現實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任何時期一定的社會交往方式本質上都不過是一定個人的社會勞動方式,要促進社會發展,必須牢牢抓住實踐這一法寶,而人民就是實踐的主體,這就意味著堅決不能忽視群眾的實踐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人民中尋找發展動力、依靠人民推動發展、使發展造福人民。”[4]因此在當今時代發展中應該把將人民放在中心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
《提綱》中強調現實的人是社會中的人,這為我們當今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提供了借鑒路徑。一方面,只有個人努力發揮自己的體力智力,為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才能為個人的自由發展提供物質條件支撐。另一方面,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應該使個人才能與個性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揮,使人能夠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才能使社會呈現出多元豐富的色彩。
在當今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說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增添新的內容,而人性學說是馬克思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與之辯證發展,挖掘其中的核心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指引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榮震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宋惠芳.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實踐生成論及其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04).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