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丹妮
在家庭和學校之外,城市、街區、社區等空間是兒童成長的第三場景。它們承載著多重功能與價值表達,是幫助孩子綜合發展,讓孩子觸摸世界進行探索的第一步。當下國內城市空間設計的建筑規劃、空間功能、環境營造水平在近十幾年得到相當大的提升。建筑設計、城市規劃領域也越來越注重居住環境的社會性、綜合性發展。但在以上空間設計發展中,仍存在“盲區”,即在對此類環境設計研究和關注中,始終把成人當做設計的行為空間主體對象,忽視兒童等弱勢人群的需求。
2022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聯合印發《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提出要結合城市更新行動,構建城市、街區、社區不同層級兒童友好空間體系,營建保障兒童安全的成長環境。
兒童是家庭的希望,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構建兒童友好環境,為少年兒童茁壯成長創造有利條件,事關家庭幸福,事關國家發展。1996年聯合國第二次人居環境會議中,“兒童友好”理念首次提出,該會議建議將兒童的需求納入街區或城市的規劃中,通過城市規劃等方面的措施,提升街區或城市的兒童友好度。
2021年3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再次強調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具體要求,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建成100個兒童友好示范城市,同時將加強校外活動場所、社區兒童之家建設和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完善兒童公共服務設施,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正式寫進國家發展規劃。
此后,國家發改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兒童友好”作為專門概念出現,其倡導為兒童成長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與服務,重視人文關懷,為兒童提供有利于身心發展的空間環境,切實保障其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其中,尤其強調“兒童立場優先”,推動兒童優先原則融入社會政策,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引入“一米高度看城市”的兒童視角,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優先滿足兒童需要。這意味著當前城市建設中需要從兒童視角及需求出發,重新審視既有兒童公共游戲空間的現實性與可能性,凸顯兒童立場,還兒童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2022年12月印發的《導則》,更進一步將概念縮小明確至“兒童友好空間”。《導則》提出,基本原則是兒童優先,普惠公平。堅持從兒童視角出發,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考慮兒童及看護人活動特征,以兒童更好成長為目標,以公益普惠為原則,兼顧特殊兒童群體的需求,推進“1米高度”的兒童視角設計,按齡、按需推進兒童友好空間建設,讓廣大兒童公平享有便捷、舒適、包容的設施、空間和服務。安全健康,自然趣味。還應在城市、街區、社區3個層級統籌推進,重點工作內容包括公共服務設施、道路空間、公園綠地的適兒化改造和校外活動場所、游憩設施建設。
同時,《導則》指出,需要堅持安全第一原則,在各類建設中堅持使用綠色、安全、環保的材料,保障各類兒童游憩設施建設和運行安全,有效降低兒童密集場所事故災害風險,增強兒童防災減災意識與能力。尊重兒童向往自然、好奇探索的心理特征,將自然、藝術、趣味的設計元素和激發兒童創造力、想象力的色彩搭配充分融合到兒童友好空間中,體現中國文化和地方民俗元素,為廣大兒童創造安全、健康、綠色、快樂的成長空間環境。因地制宜,探索創新。結合各地情況與特點,因城施策推進兒童友好空間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和地區改革創新,探索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和兒童參與機制構建等模式,滿足廣大兒童不斷增長的美好成長空間需求。
對兒童的善意和友好,彰顯著一座城市的溫度。近年來,建設兒童友好空間逐漸在全國推行開來。
浙江省將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與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一老一小”“浙有善育”等中心工作整體推進。在市級層面,浙江各地積極踴躍、探路先行:溫州制定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方案,全面構建“1639”工作體系;杭州發布“兒童友好10條”,集中推出兒童友好公園13個;寧波圍繞“七大友好”推出26項兒童友好重點工作;湖州、紹興、金華、衢州等地相繼啟動全域創建,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條塊結合、部門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整體合力。
廣東深圳則從與兒童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學校、圖書館、醫院、母嬰室入手,開展試點建設,擴展至公園、出行、參與、實踐基地等9大領域,并推出各領域建設指引,指導深圳全市全域推進。福田區精心打造百花兒童友好街區,在老舊狹窄的片區開辟出帶狀主題社區公園,讓生活在城市“鋼鐵叢林”中的孩子們找到了游戲的樂園;羅湖區在棚改和舊城改造中落實兒童友好空間建設,還建成了由轄區兒童參與設計的人行天橋,孩子們每天走在自己設計的人行天橋上,感到了作為城市小主人的幸福與自豪;南山區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建立“南山兒童科普聯盟”,為兒童搭建起接觸前沿科技、學習科學知識的平臺;龍華區推動閱讀空間創新,打造少兒流動圖書館共享圖書項目,載滿圖書的巴士循環穿梭于各個社區和學校,方便了轄區兒童,特別是城中村兒童遨游書海。
兒童友好城市空間的建設,不僅要體現在硬件設施,也應成為一種建設方式、社會理念,絕不僅是在小區門口修建公園、供人娛樂那么簡單。從發展環境看,兒童用品是否環保可靠,網絡安全防線能否筑牢;從公共服務看,嬰幼兒照護是否到位,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力量是否足夠;從社會政策上看,“雙減”怎樣落地見效,“三孩”配套支持措施如何完善……一道道復雜考題,檢驗著各方護佑兒童健康成長的能力。構建兒童友好環境,關鍵在于樹立兒童友好理念,經常運用“一米高度”的視角,讓理念與行動相得益彰,推動形成了解兒童、尊重兒童、關心兒童、服務兒童的良好氛圍。
基于兒童友好的內涵,建設兒童友好空間的目標至少應包含政策、文化、空間、機制4個維度:政策維度為兒童友好空間建設提供政策環境基礎;文化維度,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和環境,兒童有權參與自身相關的空間建設;空間維度,城市、街區、街道中有兒童安全行走和玩耍的空間,還應提供教育、醫療、庇護和娛樂等服務;機制維度則是營造兒童友好社區的制度保障。
除圍繞以上四個維度建設以外,在后疫情時期,兒童友好城市空間的建設也應以健康社區的建設為基礎發力。雖然兒童友好城市空間和健康社區在理念和實踐策略上均各有側重,但為全面保障兒童身心健康,在社區營造策略方面需兼顧兒童友好和健康社區理念,使其互為補充。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有不同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需求,兒童友好型健康社區需通過針對性的建成環境與社會環境建設,滿足全齡段兒童的身心健康需求。未來應結合兒童友好型健康社區營造實踐,通過在不同社區開展實證研究,探索在地化的兒童友好型健康社區規劃建設規范和標準,以及針對我國不同類型社區的治理模式,探索兒童友好型健康社區營造的長效機制。
兒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兒童友好導向的公共空間設計是城市設計人性化發展的必 然要求,以關愛兒童的視角進行城市規劃與空間設計則是城市規劃師應具備的人文素養與專業素質。
關愛兒童就是守護未來。俯身聆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弱勢個體的需求,才能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兒童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銘記“一米高度看世界”,將兒童友好的理念與行動落細落實到各層級環境,用心用情為孩子們撐起更加可期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