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沄

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是科技發展對生活所產生的巨大沖擊與淘汰效應,使得越來越多的家長逐漸重視孩子科學方面的教育和科學素養的培養。吹拉彈唱固然美好,琴棋書畫雖然怡人,但孩子的未來一定要有文理并重、平衡發展、優勢突出的科技格局。隨著家長觀念的不斷轉變,作為科學技術培養最原始發端的科學素養,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家長們開始關注的焦點之一。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方案》”)。該《方案》不僅把“科學”課列入小學一年級課表,而且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以8%—10%的總課時占比首次超過了英語(英語課時占比為6%—8%)?!翱茖W”被列為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基礎性課程”。這一重大教學改革意味著“科技素養”的培養被正式列為國家長期教育的重要戰略之一。培養能夠打造先進科技、先進制造業、高端裝備的技術人才無疑要從娃娃抓起。
《方案》中明確提出,將科學觀念、科學思維能力、科學探究與實踐能力、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列為核心素養與培養重點。科學觀念是一種總體性認識,既包括學科領域內的具體觀念,又包括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對人、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相互關系的認識;科學思維能力主要體現為通過科學思維方法來認識客觀事物;科學探究實踐能力要求孩子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能夠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科學態度在于好奇心與求知熱情、科學精神;社會責任在于價值判斷能力,這種價值判斷力建立在一定科學史觀的基礎上。于是,“提高學生科學實驗能力、閱讀能力、探究能力”就成為了科學素養的主要培養目標。這些目標的達成不僅在于學校教育的培養,而且在于家長所營造的科學興趣和氛圍。
在日常生活中,提到對孩子進行科學素養的教育,大部分家長都會想到帶孩子到大自然中走走,買科普類的書籍給孩子看,和孩子一起種植物、養小動物。有人說孩子天生就是科學家,他們對所有的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他們每一次對未知事物、周圍環境的探索,都是一次全新的科學體驗。問題在于家長是否重視孩子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比如,孩子蹲在地上看螞蟻在洞口進進出出,饒有興致,家長是會說“看那個干嘛,還不去寫作業”,還是會順勢而為,問孩子一些有趣的問題,讓孩子在觀察與思考中融入對科學的好奇?再比如,當孩子抬起智慧的小腦袋問家長“黃河的水從哪里來”的時候,家長是順口搭腔地回答“黃河之水天上來”,還是回一個干脆而不耐煩的“不知道”,或是愿意和孩子一起去找尋答案?
在科學素養培養的前前后后,家長首先應該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們自己對科學感興趣嗎?我們重視孩子的探索了嗎?我們對孩子進行科學素養教育超出他的年齡所能接受的范疇了嗎?這里就有一個家長的認知水平和孩子的認知層次匹配與共鳴的問題。
如果家長本身欠缺科學素養,那怎么培育孩子的科學素養呢?就像家長扔給9歲的孩子一摞書,博弈論、相對論、優選理論、文化大百科、人類學著作《金枝》,什么都有,一心希望孩子快速成長為科學家,孩子會不懵圈嘛?這種錯誤傾向對少年兒童的科學素養教育有百害而無一利。
孩子于每個成長階段都會有自己的興趣點、認知水平和與之匹配的接受能力。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呵護好他們心中的興趣之火,通過切實可行的生活實踐慢慢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知識不等于智慧。科學素養的培育不僅在于科技知識的大量攝取,而且在于這些知識背后的科學思維、創新創造能力融合貫通之后的智慧達成。如果我們把眼睛只盯在知識灌輸上,恐怕就違背了科學素養培養的初衷。孩子們日后生存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智慧。
比如,我們上小學的時候,自然課的老師常常鼓勵我們去養蠶。一個小盤子,一團棉絮,一點清水,幾粒小米大小的蠶卵,就構成了我們對這個奇妙世界最初的印象——生機勃勃。到處尋找鮮嫩桑葉喂小蠶的過程有的不只是樂趣,還有伙伴們冒險家般的合作共贏和實踐思考。時光荏苒,我并非讓所有家長鼓勵孩子去養蠶,家長需要的是用耐心、寬容的眼光看待孩子類似的行為,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給孩子一點小小的助力,讓孩子“學在其中,悟在其中”。
晨晨年紀不大,卻已經是他們小學二年級組里知名的小昆蟲學家了。原來,自三歲起,他就開始看一些啟蒙類科普繪本,隨之對各種蟲子產生了濃厚興趣。晨晨媽媽本來很害怕昆蟲,但是為了保護兒子的興趣,就時常帶他到自然博物館和昆蟲館看標本,甚至還去野外和兒子一起捉昆蟲回來養。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從卵或幼蟲開始,晨晨和媽媽一共喂養了螳螂、獨角仙、鍬甲蟲、竹節蟲以及六七種蝴蝶。喂養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認識”它們。晨晨近距離地觀察到這些昆蟲是怎樣成長、蛻皮、成蛹、破蛹的。
科學首先要有觀察,然后才有思考。觀察的結果最好能有記錄,思考也如是。于是,媽媽鼓勵晨晨飼養的每種昆蟲都可以有詳細的文字和圖像記錄,還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想一并記錄下來。別小看孩子,三年下來還真是記錄了一大本筆記,拍了好多照片和視頻。媽媽的作用是引領和協助。
晨晨媽媽遇到不知不懂的就上網查資料,匯總出來講給孩子聽,這便是對孩子莫大的支持了。至于收獲,當然不僅局限于昆蟲的那點微末知識。晨晨在學習上慢慢養成了仔細認真、探索求解的習慣;同時,在同齡人中,他的踏實和耐心也是非常難得的。當然,還有他那份對生活的樂觀和豁達,熱愛生活的那種最真摯和樸素的情感,說不定這孩子以后就是個科技人才呢!如此一來,媽媽更收獲了一個“好寶貝”。
家長要對自然科學有興趣,才能激發起孩子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孩子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不要低估他們潛在的科學興趣和求知欲。
家長的陪伴很重要。家長未必人人都是科學家,我們和孩子在很多自然科學知識上處于同一條起跑線,需要共同學習和成長。如果家長選擇和孩子一起成長,那么家庭的科學素養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其魅力,收獲滿滿。
不要打壓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和問題我們不一定都能解答,那就和孩子一起查找資料,尋找答案,把孩子提問和你搪塞的過程變成探索的過程才是樂趣。
孩子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地展翅高飛,那么,家長們何不趕快成為那個“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