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靈魂,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精華最集中的體現。只有堅守古法技藝,傳承非遺文化,才能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才能守住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經脈。
糖畫泰斗——樊德然
樊德然,曾經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糖塑(成都糖畫)代表性傳承人。因為家境凄苦、姊妹眾多,他在11歲就出門謀生,并拜成都糖畫藝人謝青云為師。16歲時,樊德然有了自己的糖畫攤子。為了招攬客源,他的糖畫攤子就擺在戲臺子下面,耳濡目染中他漸漸迷上了戲曲。樊德然萌生了把戲里的人物用糖畫做出來的想法。因為融合了皮影、剪紙和戲劇,在樊德然的手下,糖畫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小吃,而成了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他也因此被譽為“糖畫泰斗”。
顧繡傳人——戴明教
戴明教,上海人,新中國顧繡的第一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顧繡代表性傳承人。1977年,戴明教繡出了新中國第一幅顧繡作品《紅蓼水禽》,在當年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上引起轟動。1978年,《群魚戲藻圖》完成,戴明教在這幅作品上嘗試了雙面繡法,開創了顧繡作品雙面繡的先河。
弓箭手藝人——楊福喜
楊福喜是“聚元號”弓箭的第十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聚元號”弓箭鋪有近300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家完整保存傳統弓箭制作技藝的弓箭鋪。清朝乾隆時期,“聚元號”弓箭因其精準的力道、細膩精致的畫活兒成為皇家御用弓箭。傳統弓箭的制作需要200多道工序,沒有極大的耐心是做不下去的,所以楊福喜在尋找傳承人方面很是擔心。
樺樹皮技藝——付占祥
付占祥,黑龍江省饒河縣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樺樹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自1982年起,師承赫哲族民間藝人尤連仲先生,在研習樺樹皮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作出民間婚俗、冬夏捕魚、狩獵等反映赫哲族風土民俗的樺樹皮刻畫系列和燙畫系列作品。
柘榮剪紙——袁秀瑩
袁秀瑩,福建柘榮城關人,十二歲開始跟祖母學剪紙,得其口傳心授,銳意承續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1946年,袁秀瑩從柘榮中學畢業時就萌生把所學到的美術知識融入剪紙藝術的想法。1953年,她調入縣工商銀行后勤學苦練,剪紙技法日漸爐火純青。2009年,她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柘榮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木雕金師——王金生
王金生,徽州三雕技藝的傳承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多年來一直主攻木雕技法。從17歲開始至今,木雕刻刀已經伴隨他走過了60多年的歲月。由于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扎根于異常豐富的傳統文化土壤中,使得他雕刻的木雕作品層次分明,變化無窮,在當地有著“木雕金師”的美譽。
朱府銅藝——朱炳仁
朱炳仁,清同治紹興“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被中國文聯及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被譽為“中國當代銅建筑之父”,他獨創的熔銅藝術開創了“熔現實主義”新流派,造就出的一種新的美學、視覺、藝術概念,是對世界已有的藝術流派的一種顛覆。
銀飾匠人——楊光賓
楊光賓,出生于貴州雷山銀匠世家,是家族的第五代傳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光賓從小就對銀飾制作有著特殊的感覺,13歲正式跟隨父親學習銀飾制作技藝,僅一年時間便出師。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不懈地運用傳統的手工制作,30多道工序在他手里游刃有余。經楊光賓制作出來的飾品造型美觀,紋理清晰,設計巧妙,做工精細,深受苗族同胞的喜愛。
手工制陶——羊拜亮
羊拜亮,出生于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她13歲開始跟母親學習制陶技藝,并在幾十年的實踐中不斷改進和提高。她利用木桿、木臼、木柏、木刮及竹刀、蚌殼、鉆孔竹棍、竹墊等簡易工具,以泥土為原料,經過多道復雜工序制作出陶制品。由于制作精美、考究,現在這些陶制品已為國內外研究家、收藏家所青睞。
曹氏風箏——孔令民
孔令民,曹氏風箏第二代傳人,2017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一個偶然的機會,孔令民的父親孔祥澤得以臨摹《南鷂北鳶考工志》部分手稿。此后,孔祥澤潛心研究和推廣風箏藝術。因為傾慕曹雪芹,孔祥澤將自己的風箏命名為“曹氏風箏”。受父親影響,孔令民從小就喜歡風箏。扎風箏、研究風箏、開設風箏課程,孔令民已經與風箏相伴半個世紀。用孔令民自己的話說,作為一個“非遺”人,有責任將這門手藝發揚光大,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