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大將軍年少時,舊有田舍名,語音亦楚①。武帝喚時賢共言伎藝②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無所關,意色殊惡,自言知打鼓吹③。帝令取鼓與之,于坐振袖而起,揚槌奮擊,音節諧捷,神氣豪上,旁若無人。舉坐嘆其雄爽。
注釋
①楚:楚地,指長江中下游一帶,由于地方語音色彩較重,中原人認為其鄙俗土氣。
②技藝:這里指歌舞。
③鼓吹:指鼓簫等樂器合奏。
譯文
大將軍王敦年輕時,原本就有鄉巴佬的外號,說話的口音也很重。晉武帝召集當時的名流一起談論歌舞技藝的事,大家都能說出一點體會,只有王敦對這事毫不關注,臉色顯得非常難看,說自己只會打鼓。武帝就命人拿鼓給他,他從座位上揮袖而起,揚起鼓槌,奮力敲擊,鼓音和諧迅急,神情豪邁奔放,旁若無人。四座無不贊嘆他的威武豪爽。
主題賞析
因為長相和口音,王敦一開始被視為一個粗人,被冷落一旁。當他自信豪邁地擊鼓時,滿座無不為他嫻熟的技藝折服。因此,不能僅憑外貌對一個人作出評價,透過外貌看到人物的本質,發現其身上所具有的與眾不同的優點才是客觀、公正的。
延伸閱讀
戰國時“布衣卿相”很常見,士人們往往需四處奔走、通過自身口才闡述自己的見解,以此獲取用人者的賞識,秦相范雎正是這方面較早的代表人物之一。
范雎出身寒微但口才極佳,曾四處周游宣揚自己的主張,可惜因其貌不揚乏人理會。好不容易到了魏國大夫須賈家里當門客,也因相貌丑陋一直受人排擠。
在齊國的一次辦事過程中,齊襄王聽聞范雎口才不錯,出于禮貌送了他一些黃金酒肉邀其相見,但范雎因為覺得自己已是魏國門客,便推辭沒有接受。須賈知道這事后卻不這么認為,他一口咬定范雎“通齊賣國”,并將此事報給了魏相公子齊。于是魏齊對范雎嚴刑拷打,讓范雎受盡了折磨和侮辱。受此大辱后,范雎在須賈一個家丁的幫助下逃離了魏國,最后輾轉入秦,受到秦昭襄王的賞識,當上了宰相。
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的策略,為秦逐個兼并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他還通過反間計,讓趙國啟用了“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老將廉頗,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大獲全勝。范雎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一代名相。
秦昭襄王評價范雎: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能被君主譽為呂公管仲,范雎也算青史留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