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唐凱
(1.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 610000;2.成都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 610095)
青島地鐵3號線某通道地處京口路與書院路交會處,通道與書院路中防商街地下2層經通道相連。書院路中防商街地處書院路下,為明挖地下兩層既有結構,連接通道轉彎夾角為119°44′9″,為平頂直墻斷面,斷面寬度6.2 m,高6.78 m。
連接通道地面附近為李村商業中心,客流量極大,也是青島市交通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周邊分布有蘇寧電器,五星電器等建(構)筑物;地下分布有書院路中防商街,蘇寧電器地下室以及地鐵李村站等;地下管線繁多,地面交通繁忙,周邊建(構)筑物密集,如圖1所示。
本站場區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洪沖積層、上更新統洪沖積層組成,本車站的抗震設防烈度6度,抗浮水位按標高13.0 m,工程范圍內從上至下依次為素填土、粉質黏土、粗砂、粉質黏土、粗砂~礫砂、粉質黏土、中等風化花崗巖。通道穿越地層主要為粗砂、粉質黏土、粗砂~礫砂層。地質縱斷面圖如圖2所示。
本工程周邊環境復雜,限制因素較多,主要影響因素有:
1)現場征地無果,連接通道采用暗挖法施工;
2)通道地處商業中心,連接通道上方書院路交通繁忙,客流量極大,沉降敏感;
3)通道東側緊貼既有車站,西側距蘇寧電器地下室接口僅約5 m,南側距中防商街接口最近不足4 m且與1號通道有60°15′51″夾角,通道結構平面布置困難,無法采用暗挖拱形斷面,暗挖通道內外側長度懸殊;

圖1 通道施工平面圖

圖2 地質縱斷面圖
4)通道穿越地層主要為含水砂層,地質條件差。
淺埋暗挖施工時不可避免對周圍地層產生擾動引起地層變形,進而對建(構)筑物產生不利影響,導致其產生變形,甚至損壞,特別是本通道平面形式不規則,斷面形式為平頂直墻。為有效控制地層變形,減小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確保工程施工安全,制定了針對性的措施[1-2]。
鑒于通道穿越地層主要為含水砂層,隧道施工前對通道平面開挖輪廓外擴3 m、地表以下2~14 m范圍內進行地面注漿加固。采用φ42 mm鋼花管,以1.2 m×1.1 m的間距菱形布置,保證孔的末端間距控制在1.2 m以內,壓力為0.5~1.0 MPa,單孔漿液擴散半徑為0.75 m,注水泥漿+水玻璃雙液漿;注漿孔全部注完后,在工作面鉆3~5個檢查孔并取巖芯,觀察漿液填充情況,巖芯成塊狀,漿液擴散飽滿均勻,檢查孔內無線狀流水,注漿加固體強度不小于1 MPa。當注漿效果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進行補注漿,直到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開挖。
本通道斷面分為4個導洞施工減小開挖跨度,外側上下導洞依次開挖完成,澆筑外側二襯混凝土,待達到強度后,方可進行內側導洞施工,導洞開挖步序如圖3所示,施工步序平面如圖4所示。

圖3 導洞開挖步序橫剖圖
進洞前從明挖基坑方向向隧道頂部水平打設一排φ108 mm超前大管棚,環向間距300 mm,管棚長度應按端部距中防商街結構外墻400 mm漸變,為保證端部效果,平行于中防商街側墻方向斜向打設5根超前大管棚;管內注水泥砂漿,管棚平面布置如圖5所示。

圖4 施工步序平面圖

圖5 管棚平面布置圖
隧道邊墻隔榀鋼架沿開挖方向打設φ42 mm超前注漿小導管,豎向間距300 mm,單根長度3.0 m,壓注水泥漿,壓力為0.5~1.0 MPa。
1)初期噴混凝土:C25混凝土全斷面支護。
2)工字鋼鋼架:外側導洞加密漸變設置,最大步距0.6 m,內側導洞隔榀設置,采用I25型工字鋼鋼架,鋼架平面布置如圖6所示。

圖6 鋼架平面布置圖
3)鋼筋網片:全環單層鋼筋網設置φ8 mm@200 mm×200 mm。
4)初支背后注漿:每斷面初支中預埋5根0.8 m長的φ32 mm注漿管,縱向間距2 m。
外側導洞開挖完成后,分段拆橫撐,分段澆筑導洞內二襯混凝土,并在頂板與底板間設鋼管垂直支撐,應與二襯模板同時架設;略加垂直直撐頂力,以頂緊密貼為原則;待內側導洞開挖澆筑完成,混凝土達到強度以后,方可拆除鋼管垂直支撐[3],如圖7所示。

圖7 鋼管撐架設示意圖
施工期間期間加強監控量測,加密監測點布置及監測頻率,建立風險報警制度,做到信息化施工;制定應急預案和報警機制,發現問題及時上報。
針對青島地鐵3號線該暗挖連接通道平面結構形式異形,且對地面沉降敏感的淺埋暗挖平頂直墻隧道,提出一種通過斷面分塊施工、平面漸變法施工以及配合受力體系轉換的手段解決此類問題的思路[4],解決了地質條件不利、城市管線遷改及占道調流施工等多項問題,現已順利竣工,投入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