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美麗,王淼,張牧園,劉麗偉,馬利忠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381)
近年來,工業遺產成為中國設計界的熱門話題。對工業遺產的合理利用,不僅是對精神記憶的追溯和傳承,而且可以促進當代經濟文化的繁榮和城市建設的發展,為時代創新賦能。目前,國內外的許多成功案例已經證明:合理改造和活化利用工業遺產可成為一條為城市增添活力的新路徑。不少學者有針對性地梳理歸納了工業遺產改造的經驗。我國對場地遺址和廠房建筑的研究取得了較大成果,而對工業遺產中的工業設備遺產,研究較少[1]。
鑒于工業設備遺產有多方面的弱勢因素,本文結合已有的活化經驗和相關研究基礎,以天津市東郊污水處理廠為對象,結合遺產價值,探討污水處理廠工業設備遺產的活化利用思路,以期為該廠區以及相關實踐提供參考。
東郊污水處理廠是天津市繼1984年建成紀莊子污水處理廠以后建設的第二座大型污水處理廠,于1993年投入運行,占地面積29.5 ha,收水面積7 441 ha,服務人口111萬人,服務工廠企業約為730家。
2015年10 月,天津市實施了新的地方標準DB 12/599—2015《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為適應新的標準和服務更多的人口及范圍,東郊污水處理廠于2017年進行遷建。遷建后的東郊污水處理廠(以下簡稱“新廠”)日處理規模為60萬t,再生水日處理規模為10萬t,總服務范圍14 370 ha,占地面積4.223×105m2。響應綠色碳循環發展的號召,采用半地下的模式,將大部分工藝安置于地下,箱體上覆土設計公園,其面積達1.6×105m2。新廠是一個對周邊環境友好、污染少、噪聲少的生態型園區。
東郊污水處理廠屬于天津市“八五”重點項目,于1989年8月破土動工,1993年4月投產運行。作為同期特大型污水處理廠之一,東郊污水處理廠總結了國內已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經驗,吸收國外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先進技術,在許多方面做了改進。采用多項國內首次應用的先進技術,在當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處于國內的先進行列。
東郊污水廠是中法兩國政府的合作項目,利用法國貸款從法國引進主要的設備和自檢儀表,處理流程和單項處理構筑物則是在中方初步設計的基礎上由中法雙方共同完成技術設計,最后由中方單獨完成施工圖設計[2]。污水廠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效益,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單方污水占地面積當時在國內大型污水處理廠中占地最省,工程總投資比國家規定的投資估算指標900元節約44%,單方污水電耗比當時國內絕大多數污水廠電耗都低,全廠定員只及國家標準37.5%等。東郊污水處理廠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內的先進,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世界人民友好的幫助[3]。
污水處理廠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見證了一個城市、一個行業的發展變遷,對于新時代的行業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無論是相同行業的工作者還是普通市民,對于這些工業遺產都存在一定的感情基礎。因此,進行工業遺產的改造和利用絕不僅僅是為了保護那些遺留下來的陳舊的機器和廠房,其更重要的意義是保存并延續城市的記憶和文化,更多的是展現所在行業、所在城市的歷史價值。
東郊污水處理廠遷建以后,原廠拆除,廠址重新進行土地規劃,保留了部分有價值的工業設備(見圖1)轉移到新廠,通過重新規劃和設計融入新廠[4]。

圖1 工業設備
4.1.1 工業設備遺產價值
工業設備遺產的價值構成和價值高低是決定遺產是否保護利用、如何保護利用的重要因素。而工業設備遺產的價值往往具有多元性,從客觀角度出發,存在歷史價值、科技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從主觀延伸角度可分為區位價值、環境價值、集群價值、社會價值和情感價值[5]。
通過實地調研,走訪當初參與設計、施工和污水廠的運營管理人員,收集污水處理廠工人文化與時代記憶的事件及實物資料,追溯集體生產時期工人的社會生活與精神樣貌,重視歷史事件、特殊物件背后的故事與所折射出的價值觀念,綜合整理分類,對設備的遺產價值進行分級。
4.1.2 工業設備景觀價值
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量大,工藝流程復雜,工業設備通常體量大且重(見表1)。經歷數十年的高效運轉,甚至一些長期與污水接觸,工業設備通常變得斑駁粗獷。工業設備這種尺度大、材料質感滄桑的特質,在進行景觀營造遺產空間氛圍時成為承擔記憶的最佳載體。

表1 工業設備表
東郊污水處理新廠為生態型園區,廠區規劃為活力運動區、科普教育區、休閑游憩區、生態景觀區和生產辦公區。活力運動區設置了足球場、籃球場等運動場地,科普教育區以水為核心,展現各種與水處理技術相關及一些帶給人們體驗感的景觀裝置,休閑游憩區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及游憩的場地,生態景觀區主要通過植物景觀實現處理污水廠與外部的有機融合,生產辦公區體現新時代樂活辦公的場景氛圍。圖2為東郊污水處理廠廠區平面圖。
基于以上分析,對污水處理廠工業設備遺產的活化利用,應以合理認識遺產所蘊含的價值為前提,發揮其價值為初衷,在尊重場地現有肌理的基礎上,借助于藝術的手法和創新的設計,將工業設備遺產轉變成契合場地精神,滿足人們的游賞需求、更好地服務于人,同時體現工業遺產美的新的景觀形式。
工業設備遺產的加入,會在新廠廠區內產生歷史與現代文化的碰撞,新老設備對話和功能的復合化,豐富廠區形象和綠色共享空間,完善人們對環境的不同需求,促發更多的交往和功能,體現著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

圖2 東郊污水處理廠廠區平面圖
4.3.1 場景再現
對污水處理廠部分設備和設施資料進行了整理重置,通過現代化的聲光電設備,模擬再現出逼真的生產場景,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留住歷史記憶。在新廠再現過去生產情景,既展現了其一脈相承的屬性,也體現了污水處理廠在時代變化下的演變[7]。
4.3.2 個體展示
真實,是遺產價值的關鍵,蘊含著歷史空間變遷的自身邏輯。對于一些能夠代表當初污水處理技術水平的歷史珍藏,可以考慮保留這些核心生產設備的整體或部分,進行工藝靜態展示,形成強烈的工業歷史意象。
4.3.3 改造利用
保留原有工業設施,加以巧妙利用,在其內涵、邏輯與工業文明相聯系的基礎上,結合景觀主題,激活整體藝術氛圍,構建獨特的景觀意境,形成了地標性景觀或有趣味的活動場所,為人們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體驗場所。
工業廢料可以成為植物生長的機床,縱橫交錯的管道可以變成大地藝術作品,利用舊的工業設施建造了雨水收集池和排水溝,曝氣盤鋪裝成特殊圖案的步道,將原污水廠的構筑物和機械零件大膽地拆分,變形成場地中的藝術雕塑、小品等。通過一系列的功能置換和借助藝術的語言來表達結構的景觀意義上的美,使其獲得新的文化品質而重新恢復活力。圖3為沼氣鍋爐改造示意圖。

圖3 沼氣鍋爐改造示意圖
對于污水處理廠工業設備遺產的活化利用,本文提出的策略是在價值評估基礎上結合場地需求的動態過程,為工業設備遺產的利用提供一種選擇。
值得了解的是,部分經濟價值表現較低的工業遺產并非沒有保護利用的價值,其對于特定區域或群體的社會歷史意義同樣值得關注和發掘。基于景觀耦合的價值導向只是工業設備遺產活化利用的方式之一,無論何種策略,本意還在于以性價比相對合理的方式挖掘輕工業設備遺產的內涵。既要避免工業設備遺產在進步的潮流中被遺忘,也要重視遺產價值的導向意義,防止因利用措施不當導致臉譜化結果。希望這一類工業遺產能夠得到更多重視,并在實際研究中尋求到更多與現代社會共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