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升
(南通市測繪院有限公司,江蘇 南通 226000)
在步入工業4.0時代后,信息化、數字化、科技化成為我國工程領域變革發展的主要方向。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及行業市場發展現狀來看,現代工程測繪領域已涌現出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工具,如遙感技術、衛星定位技術、無人機技術、三維建模技術等。這些技術能夠從空間定位、影像采集、圖像繪制等角度出發,在突破傳統人工限制、淡化傳統人為風險的基礎上,賦予測量信息、測繪成果以更高的利用價值,從而實現工程測量綜合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基于此,有必要對現代測繪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路徑展開探究。
在工程測量中,可以全面提升測量效率與測量效果為導向,實現多種現代測繪手段、測繪工具的綜合運用,并具體分為“測”與“繪”兩個方面。在“測”的過程中,可運用無人機技術、衛星定位技術、遙感技術對現實場景的數據信息進行全面化、精細化采集。
在現階段的工程測量中,無人機航攝是一種應用廣泛、功能全面的新技術類型。在實際應用中,無人機能夠為工程測量提供移動靈活、操控自如的工具載體,可滿足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數據信息采集需求。在此基礎上,無人機設備可通過搭載多種設備裝置實現測量功能的拓展與強化。例如,在搭載衛星定位設備后,無人機可通過信號接收裝置與衛星之間的交互通信,實現各測量點坐標參數的確定。在搭載高精度攝像機、光學掃描儀、電磁傳感器等傳感設備后,無人機可對測量對象的多種信息進行采集與記錄。在外業數據采集結束后,可將無人機航攝獲取到的工程測量信息導入信息化測繪軟件,進而實現工程測量結果的生成與進一步應用。
本文以某海邊偏遠地區的房屋建筑工程為例,分析現代測繪技術中的無人機航攝技術的應用。
工程測量思路為:首先,對房屋建筑工程的現場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并做好測量范圍選取、測量航線設計、設備設施配置調試等工作。然后,按照預設的測量航線、測量角度、測量高度及布點機制,操控無人機進行移動作業,并通過無人機搭載的GPS定位器、遙測傳感器進行圖像、空間、坐標等現實信息的采集獲取。最后,將實測信息輸入BIM建模軟件,進行房屋建筑及周圍環境三維模型的立體化繪制,并據此開展后續的圖像處理與工程分析工作[1]。BIM建模軟件可根據多維度的實測數據生成數字化、立體化的仿真模型,進而將房建工程場景如實呈現在計算機虛擬環境中。
在正式開展基于現代測繪技術的工程測量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多方面的準備工作。具體如下:
首先,需要對工程測量區域進行前期調查分析。一方面,應對測量區域的基本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如測區范圍、分區結構、設施分布等,從而為無人機航區、航線、測點等方面的規劃設計提供依據基礎。另一方面,應掌握測量區域的環境現狀、氣候條件,并對工程測量周期內的氣象變化進行提前預知。做好這一方面的準備工作,無論是對于無人機選型而言,還是對于航攝參數、測量方案的編制設置而言,都有著基礎性、關鍵性的支持作用。
其次,在測量區域調查分析工作結束后,需要依據相關結果選擇測量設備。選擇時,應把控好以下幾點:(1)無人機材質的選擇。若為應急性工程測量,或測量成本相對有限,可使用木質無人機進行測量作業。若工程測量環境相對惡劣,存在高海拔、大風力等情況,則應選擇碳纖維、玻璃鋼等強材質的無人機設備,以確保測量作業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由于案例工程地處海邊困難地區,所以,選擇碳纖維無人機作為航攝設備;(2)無人機載重性能的選擇。通常情況下,無人機載質量為6~10 kg,可滿足定位器、攝影機等設備裝置的搭載需求。但由于案例工程處于海邊困難地區(交通不便,風力影響大),故而將無人機的設計載重量提升至15 kg,以應對特殊的環境影響;(3)電源、油箱的選擇。一般來講,無人機的單次工程作業時間在2~3 h,機載電源、機載油箱必須滿足該時長區間的供能要求,以保證無人機能源消耗與能源補充的可靠性;(4)無人機飛行穩定性與操控可靠性的檢驗。選擇無人機設備時,應保證無人機在航攝操控中持續做到飛行平穩、航線規范,航線、高度、速度偏差應小于5%,水平偏差應小于3%;(5)機載設備裝置的選擇。在GPS定位器方面,無人機飛行定位的垂直誤差、水平誤差應分別小于0.5 m、1.0 m,無人機機器視覺定位的垂直誤差、水平誤差應分別小于0.1 m、0.3 m。在影像傳感器方面,為了獲取高精度的測量信息,案例工程選擇CCD分辨率為2 000×3 000的航拍攝影機。同時,將影像信息采集的平面精度控制在0.2~0.5μm,以免像素點結構偏差對后期測繪效果產生負面影響。此外,以保證測量信息的畫面質量與獲取連續性為目的,還應對傳感器的感光度、快門速度、曝光間隔、工作溫度等選擇指標進行嚴格把控。一般來講,快門速度以高于1/1 000 s為宜,曝光間隔應約為3 s,感光度處在100~200區間內即可。在快速飛行、高空作業的背景下,傳感器應具備良好的耐寒性,因此,應保證其在-20~50℃的環境中穩定運行[2]。
最后,需要對無人機的測量作業參數進行設置,并做好測點、測區的布控工作。在參數設置方面,可將無人機飛行速度控制在80~120 km/h,既能防止航速過快影響測量信息的采集質量,又能避免無人機因航速過慢而產生姿態失穩風險。在此基礎上,結合房屋建筑工程測量區域的調查結果,對航向、航線、飛行高度、測區邊界進行針對性設置。完成作業參數設置后,應對測量區最小地面分辨率與最高點重疊度進行計算,公式為:
進行測點、測區的布控時,按照4×4的網格結構進行設置。在此基礎上,為了提高測量精度、豐富測量數據,還可在網格內自由設置多個檢查點、精測點。

圖1 航攝作業基本流程
在完成飛行計劃制訂、飛行參數設置、設備裝置調試檢查等工作后,即可開展正式的航測作業。在外業數據采集環節中,需要按照高度、航向、航速、測區等已制訂的飛行計劃內容,操控無人機設備進行飛行航攝。在此過程中,應依托基站監控系統對無人機的飛行軌跡、飛行高度、傾斜角度、能耗情況等信息進行密切關注,并對動態傳回的空間坐標信息、平面影像信息、光譜掃描信息進行提取查看,若發現無人機設備存在飛行異常,或測量信息存在定位不準、影像模糊等問題,應及時停止測量作業,并對相關設備裝置的運行參數、系統狀態及硬件情況進行全面檢查與調試維修。檢修完成且確保無人機及機載設備性能完全恢復后,需要先進行小范圍的試飛與試測。試驗結果達到工程標準后,方可繼續投入測量作業。在此基礎上,如果無人機航攝連續性不佳,或前期飛行計劃、測點布控缺乏合理性,將有可能引發“孤島化”的測量信息采集問題,常見表現包括相鄰坐標點位移過大、實測影像重疊度過小等。此時,為了提高圖像、模型的后期繪制質量,保證工程測量結果的可靠性與完整性,還需要進行補飛處理。補飛時,無須完全按照原方案開展航攝作業,僅需以具體的“孤島化”信息為準,對其所處的測點區間、測量區域實施信息采集即可。外業數據采集工作基本完成后,需要基于不同測點的基礎信息,對多視點云數據進行配準處理。
處理完成后,需要剔除部分精度低、偏移大、質量差或冗余性的測量信息,并運用數字化手段對數據信息實施預處理,通常處理環節包括勻光處理、均色處理、噪點過濾、影像鑲嵌、影像糾正等。預處理結束后,便可將工程測量信息輸入到BIM軟件當中,實現模型圖像的繪制生成。
在圖像繪制環節,BIM軟件首先會基于內置的數據信息處理模塊,對已輸入的工程測量信息實施再處理,主要包括分類整理、濾波加工、圖形修整等。在此基礎上,軟件建模平臺便可依據大量的定位、圖像、控制線等信息,自動生成初步的三維仿真模型。其后,相關人員便可根據工程基礎資料、前期調查結果與無人機采集影像,對建模參數實施進一步的精確調節,從而獲得與真實場景高度一致的測繪模型。最后,一方面可將立體三維模型、多視圖平面模型導出,以此作為重要的工程建設資料。另一方面,也可進一步運用BIM軟件平臺中的碰撞測試、虛擬漫游、人行模擬、趨勢預測等模塊,對模型內容進行深層次的處理與應用[3]。
在案例工程中,無人機航攝測繪技術主要有如下優勢:
1)傳統人工測繪會受到人為因素的限制,存在測量效率低、測繪耗時長、測繪精度不穩定等問題。在應用無人機航攝技術后,此類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一方面,無人機設備在搭載影像傳感器后,可對真實工程場景影像進行快速、連續、高精度的拍攝采集,從根本上保證了測量的效率與精度。在此基礎上,由于測繪圖像采用數字化生成方式,所以,能省去大量的人工繪圖時間,并大幅度提升繪制成果對真實場景的復現性。另一方面,無人機飛行時速高達80~120 km,遠遠優于人工作業,進一步實現了提高效率、縮短工期的測繪效果。
2)案例工程地處復雜地區,環境基礎條件相對惡劣,若長時間開展人工測繪作業,將形成一定的安全隱患。相比之下,無人機設備具有絕對性的材質性能優勢,可滿足高空、高寒、高壓等苛刻環境下的作業需求。這既有助于提升工程測繪的完整性,也有助于實現測繪風險的有效規避。
3)傳統工程測繪成果以平面圖為主,難以滿足動態化、前瞻化的工程資料應用需求。相比之下,以無人機航攝為來源、以BIM建模為手段的測繪成果更具立體性與實用性,能夠為測繪資料的深層次、多元化應用提供有力支持。
綜上所述,將無人機技術、遙感技術、BIM技術等現代測繪技術應用到工程測量當中,能夠達到高水平的“技術賦能”效果,全方位、深層次地促成工程測量作業的模式優化與質量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測繪技術對設備工具有著較高的依賴性,在開展相關工程測量作業時,必須要做好無人機、傳感器、定位器、建模平臺等工具的類型選擇與參數設置,既要保證設備工具的技術功能滿足測量需求,也要充分與測量區域的環境情況相適應。在此基礎上,還應做好流程規劃、控點布置、數據處理等工作,以確保最大化地提高測量信息的完整性、精確性,實現現代測繪技術價值的最大化發揮,進而為后續工程作業提供優質、可靠的依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