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杰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在國際層面,2011年11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關于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書》,其中提及了“歷史性城鎮景觀(HUL)”是一種在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管理遺產資源的方法。在國內層面,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研究和培訓中心(WHITRAP-Shanghai,上海中心)將杭州西湖及其周邊區域設為第一個示范性項目。至此,HUL的理論及其背后的方法構架逐漸在城市遺產保護規劃的理論研究領域起到引領作用。該方法囊括了其保護框架內的多方面內容,就針對該構架中的“由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變革帶來的新挑戰;以及確保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未來的需要。”基于此,本文探討天際線塑造與保護在城市遺產保護規劃中的作用。天際線的變化可以理解為經濟社會變革的一類縮影,將天際線保護與塑造作為遺產的周邊關聯要素,探討其對遺產保護規劃帶來的相關影響[1]。HUL理念借鑒過程便可以作為“天際線保護與塑造”與“遺產保護規劃”二者關聯性的挖掘,為城市未來發展中處理新舊關系的探索提供更多可能。
在存量時代,新舊并存也可以解讀為在歷史進程過程中的層積效應[2]。可以意識到在城市演進過程中需要深度融合創造新舊共存的城市形態,且需要具備本體意識形態的責任感,對城市的過去未來負責,因此城市遺產保護的規劃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本文以太原市為例,研究以城市天際線塑造與保護作為切入點,探討其在城市遺產保護規劃中的作用,以促進城市中更加和諧發展的新舊共存。
太原城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的太原盆地之上,北部高南部低,形似簸箕,市東為太行山支脈,市西為呂梁山東翼,三面環山,汾河自北向南流經太原市,有“兩山夾一河”的城市山水格局。
太原城起初的營造是傳統的田字格形式,遂逐步布滿整個太原盆地,后來道路的修建延續田字布局。太原城中有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穿城而過,被其分為東西兩個城區,城市的營造也由汾河東西展開,將山、水、景觀、建筑、道路融為一體,從而形成太原城市天際線的基本布局(見圖1)。
圖1 太原市主要天際線分布示意圖(特殊左為北)(ArcGis制圖)
主要天際線包括:
(1)沿太原城市主干道路兩側形成東西廊道式城市主軸天際線;
(2)汾河兩岸形成南北向濱水城市天際線;
(3)于汾河西岸,以長風商務區五大建筑為主構成新的城市文化天際線[3](見圖1)。
太原市是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名城,其城市遺產種類眾多、數量龐大。但是由于自然衰敗、人為毀損和保護性破壞等因素,其城市遺產目前呈現出破碎分裂的狀態[4]。
太原市主要遺產點都是沿汾河及其支流分布。河流往往是城市文化的發祥地,在山川地勢形態的限制下,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沿河可利用的空間是有限的。城市遺產與新興城市在空間上呈現對立關系。
太原市主城區所處中南部河谷平原區,自北向南形成幾個比較密集的遺存集中區:北部至中部為近現代工業遺產集中區和明清、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后的太原府城遺存聚集區,西南方則是以唐朝至明清的晉陽古城歷史遺存為主的聚集區,南部開敞的平原地區主要為清代民居大院等傳統村落遺存的聚集區。城市遺產在汾河東西兩側呈線性分布[5](見圖2)。
圖2 太原地理區位與遺產點分布示意圖(雷澤鑫、羅俊杰、曹磊制圖)
城市天際線的塑造與保護緊緊圍繞城市建設價值觀的引導方向,太原市延續千年的營城思路:即追求城市與自然相融的和諧之美。太原可作為特別的東方城市規劃智慧的價值載體。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繪就了太原“兩山夾一水”的城市景觀格局,孕育了太原絢麗的三晉傳統與現代文明結合的城市,在汾河天際線的塑造和保護過程中指導著沿岸城市建設、景觀風貌的控制。歸根溯源,城市遺產是城市的“本”,在城市遺產保護規劃中,“天際線保護與塑造”作為太原面向未來踐行HUL理念,突破城市遺產單體本身,關注城市遺產與周邊環境關聯的重要參與要素。天際線保護、塑造過程是對宏觀層面城市遺產狀態“關聯性”的挖掘,同時也是城市在處理新舊歷史文化之間“層積”(layer)過程的梳理。城市新舊建筑—城市高樓與城市遺產的共存層積過程,在建筑存量時代具體表現為時間維度上隨時間發展不斷變化的積淀,天際線形態是沉積外在表現的一部分。因此天際線塑造與保護是踐行價值觀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或宏愿是為城市遺產在豎向上預留其本該歸屬的空間與視線通廊,以歷史保護的價值觀,在HUL理念的構架對城市遺產及場域范圍內的空間拓寬和補充[6]。
建筑及其形成的建筑群落是城市遺產的核心物質載體,是構成帶有歷史性格的城市底色。城市遺產的識別可以結合天際線的特征識別出構成區域天際線形象重點的城市遺產特征景觀要素。
在城市遺產規劃進程中的天際線塑造與保護,可以詮釋為確保城市遺產特征景觀要素在重要觀視點、觀視界面的視覺形態完整性和可見性。具體可以細化為輪廓可見和通廊可見第五立面。
(1)輪廓可見:以完形心理學圖底關系理論作為參考和支撐,若將城市遺產建筑物或聚落視作“圖形”,以天空為“背景”,建筑外輪廓就成了圖形、背景間的重要分界,是最能代表天際線特征的部位,是塑造保護的重點部位,在定量層面,國外經驗的基礎要求為保障重要界面屋頂輪廓線的20%~30%的建筑地帶可見。
(2)通廊可見第五立面:重要建筑應預留通過建筑第五立面——屋頂的視線廊道,用以溝通現代空間與歷史空間,歷史建筑在高度上占弱勢地位,為保障歷史空間上的延續性,應采取足夠的建筑間距,限制其周邊的現代建筑高度,打破長期以來千城一面的僵局,預留空白空間,賦予城市價值內涵,過目不忘變化的節奏點,虛實相生,展現有主有次的空間意境。
結合太原市的城市遺產要素,選取沿太原城市主干道路兩側形成東西廊道式城市主軸天際線,以位于迎澤大街,汾河東側的五一廣場作為該天際線的關鍵性結構節點(重要觀視點)進行例證分析(見圖3),實現結構節點視域對主要建設區的全覆蓋。在該結構節點范圍內,包含歷史悠久的純陽宮、文廟和萬壽宮等太原市市區內的重要建筑遺產景觀。
圖3 五一廣場結構性關鍵節點提取的城市遺產要素(默認上為北)(谷歌衛星圖制)
太原地處8度抗震設防區,超高層建筑的修建理論上是十分謹慎的。但是在城市發展的推動下,為了有更多的可利用空間,不得不開發豎向空間,此時超高層建筑在水平向土地資源相對緊缺的太原盆地市區成為了首選,因此太原整體城市天際線在層積效應中被逐漸拔高。在視線模擬分析中,可見城市遺產保護規劃對迎澤大街南北側“層積”,已經形成了顯著的差別,坐落迎澤大街北側的建筑群明顯低于南側,南側高樓居多,可見在城市遺產的規劃上,城市遺產作為重要建筑物,在協調中得到了一定的天際線退讓空間(見圖4)。
圖4 五一廣場節點模型視線模擬分析(默認上為北)(ArcGis制圖)
天際線塑造與保護的協調中,重要城市遺產的主導不能達到完全的高度,仍遺留下一些問題。雖然在整個區域均衡范圍內視線通廊得以形成,但是歷史建筑在部分重要視線方向上被阻斷,出現視線阻斷點,在掃描模型中出現了高差極大的建筑,視線通廊在結構性關鍵節點處被阻斷,如圖5所示。
圖5 五一廣場天際線輪廓現狀(現場拍攝)
城市天際線的塑造與保護受到歷史文化底蘊、社會經濟力量、時代規劃價值觀等多維度的因素影響,以不同因素作為主導模式會產生不同天際線的形象。本文選取歷史文化底蘊因素作為主導模式,在城市遺產和太原市主要天際線的歷史背景下,結合五一廣場的結構性節點實例,論證了現有模式下城市遺產規劃中天際線保護與塑造的引導性及其實踐中的協調性。
在未來順應HUL理念主導城市遺產保護,天際線的塑造與保護作為HUL理念中的本體外的關聯要素時,強調保護地方傳統的完整性、彰顯地域文化的內涵特征的天際線保護塑造,本著對過去未來負責的態度,進行城市遺產的規劃。
在具體做法上,可將不同類型的城市遺存與所在區域的新規劃的建筑結合起來打造具有不同文化性格專類、環境特征差異的城中多個節點視線通廊。視線通廊有機串接,利用天際線展示城市歷史變遷進程,避免千城一面,創造生態、旅游等多方面結合城市經濟,有效改善城市遺產的可觀性、可達性和可游性,進一步實現城市歷史遺存的活態化保護。這樣,城市遺產規劃能夠有效提高連接度,對于太原——現存古建筑最豐富的城市之一,是一條捷徑。對于本身具有良好的豎向圖底條件和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地區來說,有著較好的指導與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