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圓圓
(長春建筑學院,吉林 長春 130607)
隨著長春的城市建設發展,高新南區、高新北區、南部新城等區域住宅日益增多,城市距離擴大,人們的出行成為棘手問題。長春已運行3條輕軌線、2條地鐵線,便捷的軌道交通運力大、時間間隔短,縮短了城市距離,成為比較便捷的出行方式。而長春輕軌3號線建設施工時間較早,在設計施工中以交通功能為主,輕軌車站多為地面站和高架站,隨著城市的發展,輕軌站點景觀與城市空間文化內核不協調,3號線站點所呈現的景觀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本文分析長春輕軌站點景觀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整治理念,為長春市及其同類城市輕軌景觀整治提供參考。
輕軌沿線景觀往往因為建設時期早,只考慮輕軌站點功能的設計,而忽視了景觀的設計以及周邊環境的情況,使輕軌站點及沿線景觀缺乏活力。如何在不影響輕軌的基本功能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營造出賞心悅目的站點景觀,實現一站一景,展現長春特色,書寫城市名片,是長春發展過程中待解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長春輕軌3號線站點穿越在老城區與凈月旅游區之間,輕軌站點對于展現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地域特色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需要在當下的經濟發展中,結合城市整體景觀風格,初步構建長春輕軌3號線站點景觀整治方向,提出適應性的輕軌站點景觀整治理念,設計一系列有標識性的、地域性的輕軌景觀,達到促進長春城市品牌的宣傳與推廣的目的,提升長春市的整體城市形象,為未來長春市政府在長春輕軌3號線站點景觀改造提升設計方案時的決策做參考。
(1)人車立體交通分流的設想[1]。早在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提出了“人車立體交通分流”的設想,城市快速交通道路被設置于地下,地面則設置市民步行和活動的空間,該設想類似于今天的軌道交通概念[2]。后來路易·康、史密斯夫婦等也提出了相關理論,這些理論對各個時期軌道交通的規劃和景觀進行了研究,影響著當前和今后的輕軌建設。
(2)輕軌概念的提出。1978年3月,國際公共交通聯合會(UITP)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會議,確定升級車輛系統,并大量采用專有路權和平交道口的新型有軌電車交通的統一名稱,英文為light rail transit,縮寫為LRT,中文翻譯成“輕軌交通”,簡稱“輕軌”[3]。
(3)城市高架道路景觀的相關理論。林奇、科林·羅、吉伯德、十人小組等人的城市設計理論對城市公共空間尺度做了研究,但該理論是對道路靜態空間的描述,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動態過程中道路四維時空的尺度感。
綜上所述,國外的研究只是針對高架道路景觀等方面,涉及輕軌景觀方面的很少。
(1)輕軌概念的引入。20世紀70年代末,輕軌概念引入我國,專業人員開始對輕軌展開了深入研究,國家相關部委也出臺了重要政策鼓勵輕軌發展,輕軌系統關鍵技術和裝備制造成為“九五”期間我國重點攻關項目,國內建成了長春輕軌示范線工程。
(2)城市高架道路景觀的相關理論。李閻魁(2001)針對上海城市高架路進行高架路與城市空間景觀建設研究、高海燕(2005)進行重慶輕軌二號線沿線景觀設計難點研究、何賢芬(2006)針對城市高架道路景觀的尺度研究、王銳琴(2009)以合肥金寨路高架為例進行城市高架橋沿線景觀設計研究、陶麗舒(2012)進行城市軌道交通沿線綜合景觀特色營造研究。
(3)吉林省長春市輕軌的發展。曹國利(2020)從長春輕軌的規劃建設背景出發,全面分析長春輕軌的規劃特點、建設特點、技術特點,并對今后要開展的項目以及未來發展進行展望,發表論文《長春輕軌發展歷程及特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對上海市、重慶市輕軌景觀研究較多,但沒有對長春市輕軌景觀的研究。在快速城市化建設中,輕軌站點景觀環境的完善,能使交通舒適性提高,適應現代生活方式,提高人文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促進旅游、文化等新興產業發展,最終提升長春市的城市形象。
長春市是與重慶、武漢、大連等一起成為首批國家批準建設輕軌的城市,長春在國內率先開始輕軌交通建設,并以其“創新、節約、實用”的獨特魅力,受到國家和同行業的關注。輕軌3號線是長春市首條開通運營的軌道交通線路,也是中國內地首條開通運營的輕軌線路。自2002年10月開始投入使用,早期僅是長春站到衛光街一段運營,2006年12月才開始全線運營。長春站到衛光街輕軌線是一條半封閉線路,衛光街至長影世紀城為全封閉輕軌線路,據2021年12月長春軌道交通官網顯示,全線共設34座站點,其中地下車站5座,高架車站11座,地面車站13座,半地下車站5座(見表1)。
表1 長春輕軌3號線站點站臺形式統計表
由表1可以看出,輕軌3號線大部分車站為高架車站和地面車站,而且大部分是直接駕于市區主要街道,成為城市形象的組成部分。所以為給人們營造理想的視覺空間,要求輕軌兩旁的景觀需要更加富有變化且具有整體性,注重城市空間的第二輪廓線設計。
長春輕軌3號線路繞北、西、南三邊,呈U型線,并向東南方向延伸,途經寬城區、綠園區、南關區、經開區、凈月區、線路橫跨大,途經站點多(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輕軌3號線沿線途經老城居住區、商業中心、重要交通換乘站、旅游景點、大學城等用地類型。老城區站點以居民區為主,凈月開發區站點以大學、景點為主。從老城區開往城市新區,沿線景觀的變化,展現從長春舊貌向現代化空間跨時空的感受。老城區段輕軌由于建設年代較早,因此在設計和建設中多從輕軌作為交通工具的特點出發,未能全面認識輕軌作為城市景觀要素的特征以及輕軌的建設對城市生態和景觀的影響[4]。從衛光街到長影世紀城站,由于是二期工程建設,情況稍好一些。
表2 長春輕軌3號線站點類型統計表
經過實地調研,可以發現,輕軌站點景觀主要存在三個方面問題:
(1)站點周邊秩序混亂影響城市形象:站點外隨意的商販,不注意衛生的保持;
(2)輕軌站點景觀與周圍環境不協調:在一些站點,周邊環境老舊,老舊的民用建筑與現代化的車站建筑相比,極度不協調;
(3)輕軌站點景觀同質化嚴重:輕軌站點景觀設計無特點,沒有體現出長春本地地域文化,缺乏對所處區位特色的反映。
輕軌作為城市交通工具,不能孤立存在,而是需要結合地域文化,與周圍的城市環境協調一致進行整體性設計。長春市擁有豐富的地域文化,比如近年來政府大力發展的冰雪文化,每年打造的蓮花山冰雪大世界,獨特的地理自然資源使長春的旅游業錦上添花。長春擁有中國第一家電影制片廠,制作了很多優秀影片,電影文化悠久。每年的長影電影節都會引起不小的轟動,現在的長影老廠區經改造,已成為電影院、音樂廳、電影文化宣傳基地,長影集團的長影世紀城電影主題公園也成為長春比較熱的旅游景點。
長春輕軌3號線二期工程貫穿于凈月區,擁有眾多大學站點和旅游景點,深度結合地域文化,成為長春現代化符號,輕軌也成為流動的風景線。輕軌站點不僅是交通樞紐,同時也是城市文化的宣傳推廣媒介。把地域文化融入到輕軌站點設計中,可以利用輕軌站點宣傳長春市地域文化,為城市文化做宣傳。地域文化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易識別性,具有鮮明的特征,把城市本身地域文化融入到輕軌站點,也可以避免輕軌站點設計的同質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輕軌站點中宣傳展示地域文化,讓外來游客了解長春,體驗當地文化,提升城市的整體文化底蘊,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1)結合地域文化設計一系列化的輕軌標志和導引牌。規范城市標志系統,有利于打造城市的整體形象,促進城市的文化品牌與推廣。
(2)提升整體形象。改造輕軌站點外立面顏色,提升細部裝飾,注重站點周邊綠化配置,響應地域文化,對站點標志性進行整體設計,提升站點的可識別性。
(3)通過輕軌站點設置歷史文化故事墻、影展等景觀,形成具有地域文化性的景觀空間。
(4)提高綠化率,打造有層次的空間。提高輕軌站點周邊綠化率,及時修剪與補種,盡量營造層次豐富的交通節點綠化景觀??梢栽诶铣菂^居住區與輕軌站點配以立體綠化或構筑物,削弱輕軌設施對沿線城市空間的影響。
(5)注重輕軌城市使用居民與外來游客的行為、心理感受,結合人的具體需求進行人性化設計[5]。
本文對長春市輕軌3號線的現狀進行實地調研,歸納出長春輕軌站點景觀存在的具體問題,并以其問題為依據提出整治理念:將長春地域文化融入設計中,用流動的風景宣傳城市文化。結合長春輕軌建設的現實條件和未來發展方向,倡導地域文化與輕軌站點景觀改造設計相融合,確立景觀整治的改造方向,使長春輕軌站點景觀成為一張閃耀的城市文化名片,延續長春城市歷史文脈,提升城市整體形象,與城市經濟發展無縫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