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鵬
(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14)
現代生活中,便捷通暢的交通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比重越來越大,交通線是保證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部分。但目前國內交通線存在交通量大,超載現象嚴重等問題,使路線壓力很大,特別是一些重要交通線長期處于大荷載、高頻次運行,橋梁結構損傷嚴重,但又不能長時間中斷交通進行修復,否則對社會各行各業影響較大,這給橋梁設計及運營維護等各環節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保證路線安全通暢,又要兼顧社會影響,尋求一種能快速修復或者快速施工的設計方案迫在眉睫。UHPC(即超高性能混凝土)強度高,耐久性好,結構特性與常規混凝土類似,其早強型產品混凝土抗壓強度(4h)可達40MPa,抗拉強度可達4.5MPa,等同于常規混凝土28d的結構強度,應用在裝配式橋梁的連接件上快速修復或者快速施工,可使橋梁快速組網通車。本文以華東地區高速路上一座既有裝配式橋梁連接件維修工程為例,介紹早強型UHPC快速施工應用技術。
華東地區高速路上一座既有橋梁原設計為三跨3m×10m小鉸縫空心板梁,橋梁分為左右兩幅,左右幅橋寬12.5m,因運行時間久,板梁上部結構有不同程度損壞,板梁鉸縫破損,橋面出現裂縫,下撓嚴重。因擔心后期出現單板受力,危害結構安全,本項目對該橋進行維修加固。
具體維修設計方案為拆除原橋梁上部板梁、橋面系等附屬結構。橋墩、橋臺等下部結構經前期檢查,無重大病害,滿足設計要求,可繼續使用,本次加固維持現狀。上部結構拆除后更換新板梁,重新施工橋面系及附屬結構。
本方案不僅要滿足結構受力要求,同時還要兼顧現場施工作業時間,盡可能壓縮施工周期,將施工影響降到最低,盡早通車。經多方比較,決定選用早強型UHPC快速施工應用技術實施維修。
UHPC是一種水泥基復合材料,基于最大密度堆積原理,不同于傳統的高強混凝土和鋼纖維混凝土,具備超高強度、超高韌性、超高耐久性能以及良好施工性能的新品種水泥基結構工程材料。早強型UHPC是快速施工應用技術的核心,該項目使用的早強型UHPC材料力學性能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早強型UHPC材料參數指標
UHPC材料[1]因較為致密,水膠比低,其與混凝土的粘結及鋼筋的握裹力都較常規混凝土強,根據相關實驗數據,該材料與混凝土的法向粘結強度約為3MPa,如果再考慮普通鋼筋的拉拔貢獻,其粘結強度更高,按照常規濕接縫配筋進行估算,UHPC與混凝土的粘結強度可達4MPa左右,結合該工程特點,如果出現界面受拉破壞的情況,可保證破壞發生在原混凝土機體內,而不是新老混凝土交界面,不會出現界面脫開而影響結構受力及耐久性問題;另外材料施工性能好,UHPC材料中主要成分為礦粉、鋼纖維、液劑和水,無粗骨料,其流動性較好,一般擴展度可達550~700mm,可以作為灌漿料使用,因此對于本工程濕接縫結構,UHPC能較方便、快捷、穩妥地實現接縫間的連接。
因UHPC強度高,施工性能好,材料特性與普通混凝土類似,采用UHPC作為濕接縫連接材料有下列優勢:UHPC強度高,其與鋼筋握裹力較強,根據前期研究成果,設計中只要鋼筋間滿足搭接長度≥10D(D為鋼筋直徑),即可實現與常規鋼筋焊接的連接效果,滿足鋼筋拉拔為緊縮破壞而不是混凝土界面破壞,整體強度與現澆段相當。本次設計中濕接縫鋼筋采用搭接連接,在設計中將相鄰板梁間的濕接縫鋼筋錯開布置,彼此預留空間,現場吊裝好之后,相鄰板梁濕接縫鋼筋相互搭接,搭接長度按照常規設計處理,滿足現規范構造要求,現場接縫鋼筋不進行綁扎及焊接處理,支模后現場澆筑UHPC,大幅縮短施工時間。
該橋上部結構采用先張法10m預應力混凝土剛接空心板梁,梁長L=9.96m,梁高H=0.55m,濕接縫尺寸為0.52m×0.18m。根據《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橋梁)》通用圖規定,濕接縫處采用C50混凝土連接,因考慮時間要素,決定采用早強型UHPC快速施工應用技術,即連接材料采用早強型UHPC。
國內有許多關于UHPC接縫構造受力性能分析的研究,石雪飛[2]等對小箱梁中UHPC縱向接縫的靜力試驗研究表明,采用與整澆構造尺寸相同的UHPC接縫,UHPC試件承載能力要優于整體現澆板,其抗彎承載力性能比整澆母材有所提高,在進行疲勞試驗后,構件的破壞階段的變形能力和極限承載力并未降低;鐘揚[3]等對UHPC濕接縫抗彎性能試驗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UHPC濕接縫梁的抗彎能力不弱于整澆現澆梁,濕接縫配筋可提高整體抗彎承載力;另外根據其他工程項目信息,采用UHPC連接的小箱梁濕接縫已在寧波、上海等地區的項目中有所應用,本工程采用UHPC代替原C50混凝土接縫,其接縫強度可滿足設計要求。
在裝配式結構中,梁體間由接縫來橫向傳力,常規設計中會引入橫向分布系數進行板梁設計。根據《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橋梁)》通用圖中相關說明,10m剛接板梁橫向分布系數在0.47左右,但通用圖設計計算是以C50混凝土作為濕接縫的連接材料,根據剛接梁法相關定義,翼緣板連接肋梁橋如采用整體式或者可靠濕接縫連接的結構,可按照剛接梁法受力模式進行計算,即結構之間和接縫間既傳遞剪力又傳遞彎矩。本項目中濕接縫材料是UHPC,其彈性模量約為45GPa,是常規C50混凝土彈性模型(34.5GPa)的1.3倍,其與空心板梁的連接要比普通混凝土緊密,為了驗證不同材料對橫向傳力的影響,本次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程序建立空心板梁梁格模型(見圖1),接縫間采用不同的材料模擬橫向聯系,通過加載移動荷載對比不同橫向濕接縫材料對橫向傳力的影響。
圖1 全橋有限元模型
梁格模型中按照實際尺寸模擬空心板梁,板梁懸臂部分建立虛擬縱梁用來模擬接縫位置,虛擬梁與主梁間采用主從約束連接,在接縫位置處按照不同材料分別建立虛擬橫梁,橫梁尺寸按照濕接縫實際厚度模擬,模型中不考慮UHPC應變強化特性[4],僅按照理想彈性材料模型考慮,移動荷載按照城-A級進行加載。
對比不同濕接縫梁格模型與單梁模型在移動荷載作用下彎矩比值,根據計算結果:單梁模型其荷載彎矩為940.1kN·m,C50濕接縫梁格模型彎矩為267.1kN·m,UHPC濕接縫梁格模型彎矩為260.2kN·m,對比相關數據,C50濕接縫連接較UHPC接縫連接橫向荷載傳遞系數高2.65%,結合通用圖數據,采用UHPC連接的板梁其橫向分布系數要較通用圖中相關數據偏小,其系數約為0.45左右,這種連接情況下結構偏安全,可滿足設計要求。
原橋梁上部結構采用交通部小鉸縫空心板梁,本次維修將上部板梁替換為先張法剛接板梁,更換上部板梁及橋面系。板梁之間采用濕接縫方式連接,上部橋面系設防水層,瀝青混凝土鋪裝。
本方案上部結構采用先張法剛接空心板梁,10m板梁梁高0.55m,板梁寬1.25m,梁與梁之間采用濕接縫連接,接縫寬51.7cm,結構斷面見圖2所示。由于較寬的板梁及板梁間的濕接縫構造,總體上本次板梁數量較原空心板梁減少約40%左右,現場板梁吊裝可節約1/3的吊裝時間,縮短現場工期。
圖2 結構斷面示意圖
常規空心板鉸縫設計中,因空心板鉸縫空間狹窄,鋼筋構造復雜,鋼筋綁扎及焊接質量難以保證,另外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同樣由于鉸縫空間小,其中鋼筋及混凝土中的粗骨料影響會導致鉸縫混凝土不密實,產生空洞及其他質量問題,空心板接縫會成為設計薄弱環節[5],影響橋梁使用壽命。本次設計采用濕接縫構造形式,現場支模灌注UHPC方式進行板梁連接,不僅可解決結構受力問題,還能簡化施工工序,減少接縫間鋼筋綁扎焊接工序,大幅縮短施工周期。
裝配式結構受制于連接材料,一般要等到混凝土材料強度達到設計強度才能進行下一步施工工序,而混凝土強度發展往往要十幾天,周期較長。本方案中,現澆段濕接縫材料采用早強型UHPC,其材料2h抗壓強度可達到30MPa,4h抗壓強度達40MPa,基本等同于常規普通混凝土28d的材料強度等級,可實現濕接縫及早形成強度,滿足下一階段施工要求。本橋濕接縫澆筑后,進行常規條件養護(現場灑水+覆蓋土工布+常溫養護),養護4h后滿足施工轉換交通條件,完成結構體系轉換。
本次施工采用半幅封閉,半幅通車,在不中斷交通的條件下進行施工,具體施工流程為:
(1)進行交通圍擋,拆除和新建半幅橋梁(施工中個別施工工序有交叉);先封閉左半幅(上行)車道一和半根車道二,封閉右半幅(下行)車道一,在封閉區域進行橋面系及舊板梁拆除,封閉區域內拆除完成后進行新板梁吊裝及濕接縫澆筑工作;
(2)濕接縫澆筑完成后進行交通轉換,重復上述步驟進行另半幅施工;
(3)橋面防水、瀝青攤鋪、伸縮縫施工;
(4)撤掉圍擋,開放交通。為了將施工影響降到最低,本次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從施工進場進行圍擋到施工結束,恢復交通,全程總用時不到60h,不僅實現了對老舊危橋的結構維護,將新材料、新技術應用于該橋,滿足其受力要求,而且較短時間完成橋梁搶修,對比較常規換梁維修,本次施工周期大幅縮短,大大減少了對高速公路交通的影響,為今后同類型搶修加固積累了經驗。
本項目借助早強型UHPC快速施工應用技術,得益于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較短時間內(60h內)完成施工換梁并開放交通,將施工對社會面影響降到最低。本次使用早強型UHPC材料,在施工4h后,材料抗壓強度達到40MPa,抗拉強度達到4.5MPa,材料與鋼筋錨固強度達到11MPa,滿足結構受力,對具備通車條件起到關鍵作用,對今后類似需要及早恢復開通的交通結構的應急搶險、維修加固等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