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加晏
(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湖州 313000)
隧道修建過程中經常穿越一些地質條件復雜區域,圍巖變形嚴重、擠壓揉皺發育,完整性極差,巖體破碎,圍巖穩定性差[1-2],發生突泥突水的風險極高,現有工程項目中突泥突水現象時有發生,給現場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3-6]。目前對突泥突水現象進行處理的措施中,主要對可能發生突涌現象的區域進行預防,預防方法大多采用對掌子面圍巖進行預加固的處理方式[7-10],但是這種方法也不能很好地解決突涌問題。實際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地質預報的偏差及設計的局限性,突泥突水事件一旦發生,突涌體將充滿掌子面后方幾十米至幾百米不等[11-14]。目前對于突涌體并沒有較好的處理方法,現場技術人員通過科技創新與研究,對隧道富水軟巖破碎區域突涌體開挖施工采用先固結后開挖的思路,首先施作止漿墻并對突涌體進行注漿加固,待突涌體穩定后再進行開挖作業,形成單線鐵路隧道富水軟巖破碎帶突水突泥施工工法,有效地保證了施工安全,加快了施工進度。本文對該工法進行介紹。
麗香鐵路為國鐵I級單線鐵路,時速140km,全長139.7km。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南起大麗鐵路麗江車站,向北跨越金沙江,經小中甸至香格里拉。全線新建隧道共20座,總長92.5km,隧線比高達68%。其中花椒坡隧道突涌段位于花椒坡2#斷層內,斷層長度135m,該斷層呈東西走向,斷層破碎帶寬40~80m。地表交于線路DK78+934附近處,交角為40°,斷層角礫系板巖、灰巖受擠壓破碎而成,多呈角礫狀或碎塊狀,巖質軟硬不均,呈褐黃色。沿斷層破碎帶有泉點分布。受斷層影響,板巖變形嚴重、擠壓揉皺發育,完整性極差,巖體破碎,圍巖穩定性差。隧道施工中DK78+933處發生突泥突水,突涌點位于花椒坡2#斷層內核心地段,突涌發生時單元連接板處拱架出現扭曲,鋼架接頭部位崩開錯位嚴重,鋼架內折變形明顯,大量水與泥砂混合物以約80~166L/s速度涌出,掌子面突泥突水導致后方約340m淤積,淤泥呈深灰色炭質板巖碎片狀,大多為斷層泥,經現場測量,淤泥約6000m3。麗香鐵路是滇藏鐵路的一部分,線路的建成將有效改善西南地區與西藏的聯絡交通,并進一步促進泛亞鐵路整合,進而成為推動國內制造業大發展的一個發動機,強有力支撐內循環經濟發展。
清理洞內淤泥至二襯端頭,在前方斜坡面采用塊石碼砌密實,在二襯端頭初支拱墻和仰拱填充面植入鋼筋,鋼筋植入后立模進行止漿墻的澆筑,止漿墻可把處于不穩定狀態的突涌體封堵,保證后方施工的安全,同時在止漿墻上預留注漿孔和排水孔,通過注漿孔對后方突涌體進行加固及封堵,確保突涌體穩定的同時可改變后方滲水的流向,使后方滲水從預留的排水孔排出,待突涌體穩定后拆除止漿墻,進行突涌體的開挖。工藝流程見圖1。
圖1 隧道軟巖破碎帶突水突泥施工工藝流程圖
突涌體從突涌點突出后,沿著隧道開挖面突出,導致后方約340m淤積,淤泥呈深灰色炭質板巖碎片狀,大多為斷層泥,經現場測量,淤泥約6000m3。在進行突涌體施工前應先對已施作二襯區域進行清理,清理至二襯端頭前2m,在前方斜坡面采用塊石碼砌密實,對后方突涌體進行反壓,確保突涌體的穩定。
由圖2可知,在二襯端頭2m范圍內初支拱墻和仰拱填充面植入鋼筋,鋼筋長度80cm(植入50cm,露出30cm),間距按照30cm×30cm梅花形布置,植筋完成后開始立模,施作2m厚的C20混凝土止漿墻,止漿墻預埋兩排(不少于8個,上方3個,下方5個)泄水管,管徑不小于100mm。
圖2 止漿墻施工圖
止漿墻上按照1.0m×1.0m間距施作Φ108超前水平注漿管(共計32根),注漿管長度40m,前段30m設置溢漿孔,尾段10m不設置溢漿孔;注漿管溢漿孔直徑10mm,按照20cm×20cm間距梅花形布置,注漿管前端加工成錐形,便于導向及推進,防止大量淤泥進入管內。超前注漿按擴散半徑1.5m考慮,注漿采用純水泥漿,水灰比0.4~0.5,注漿壓力2MPa,注漿量按每根注漿管10.6m3控制(漿液擴散直徑1.5m,孔隙率20%,注漿長度前端30m)。注漿順序:采取先外后內、由上至下、間隔跳孔的施工方式進行。單孔注漿結束標準:單孔每注漿段在最大設計(根據現場注漿實驗效果確定)注漿壓力下進行注漿,注入率不大于20L/min;全段注漿結束標準:所有注漿孔均已符合單孔結束條件,無漏注現象;檢查孔突水量小于0.2L/(m·min);檢查孔無塌孔、流水現象,孔內攝像檢查注漿漿液充填飽滿。現場注漿施工見圖3。
圖3 止漿墻注漿施工
從拱頂往下將止漿墻上方部位拆除,止漿墻下部預留3m暫不拆除。在止漿墻靠二襯臨空側采用透水性良好、遇水不軟化的硬質石材拉渣反壓回填,反壓體與剩余止漿墻齊平,坡度為1∶5~1∶10,表面噴10cm厚C25混凝土封閉。剩余止漿墻前方淤泥體拋石擠淤,提供上臺階堅實穩定作業平臺。
如圖4所示,逐榀開挖DK78+904~DK78+918段淤泥體,逐段邊墻增設Ф42徑向注漿管注漿加固(隧道每延米12根),注漿管長度4.5m,間距1.0m×1.0m,呈梅花形布置,注漿水灰比0.5,注漿壓力0.5~1.0MPa。
圖4 突涌體開挖
對DK78+918~DK78+933段淤泥體逐榀開挖時,拱墻設置I25b型鋼鋼架加強支護,間距0.6m/榀;拱墻采用外徑42mm的徑向注漿管注漿加固(隧道每延米12根)。如圖5所示,在DK78+918處打設一環外徑108mm的大管棚,長20m,針對突涌段落及現場勘查情況,于DK78+933處再打設一環外徑108mm的大管棚,長20m,環向間距0.4m,共23根。由于淤泥體難以成孔,大管棚采用跟管施工,大管棚位于初支鋼架外側,角度5~10°向上,注純水泥漿,注漿壓力0.5~1.0MPa,水灰比0.5∶1。施工至大管棚剩余5m處施作超前小導管。同時D1K78+933~D1K78+953段邊墻增設外徑42mm的徑向注漿管注漿加固(隧道每延米12根),注漿管長度4.5m,間距1.0m×1.0m,呈梅花形布置,水灰比0.5,注漿壓力0.5~1.0MPa。
圖5 管棚施工
清理已施作二襯部位突涌體時,注意隨時監測后方突涌體的穩定情況,一旦發現有局部失穩情況立即采取應急措施,所有人員撤離。由于未施作二襯區域突涌體失穩危險性較大,清理至二襯端頭前2m時,防止突涌體下滑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必須先在前方斜坡面采用塊石碼砌密實,進行初步防護,進而進行止漿墻的施工,最后注漿穩固突涌體,施工中一定要嚴格按照施工步驟開展工作,如此即可確保突涌體開挖安全性。
在西部山區隧道修建過程中,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多條隧道出現突水突泥的情況,特別是突涌后突涌體的處理十分困難,一旦處理不當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采用單線鐵路隧道富水軟巖破碎帶突水突泥施工技術后,與傳統邊開挖邊支護的方式相比,只需要將止漿墻做好,然后進行注漿固結,突涌體穩定后即可進行開挖,不用擔心突涌體失穩發生危險。施工時直接用挖機進行開挖,可大大提高施工進度,縮短了施工工期,在施工中直接節約工期30d,同時可節約施工成本,僅材料成本、人工、機械費用可節約100萬元。由于附近標段隧道也有同類突涌發生,采用該技術后都取得較好的處理效果,得到業主、監理及同行業一致好評,多次接待相關單位及人員參觀,擴大了社會影響力,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為下一步申報“優質工程”打下基礎。
隧道修建過程中經常穿越一些地質條件復雜區域,特別是在富水軟巖區域發生突泥突水的風險極高,本文通過采用塊石碼砌密實、澆筑止漿墻、注漿固結等一系列措施,安全高效地完成突涌段施工,得出如下結論:
(1)針對突涌體的不穩定性,該工法施工中采用先固結穩定后開挖的思路進行施工,即通過修建止漿墻預防突涌體突出,同時在止漿墻上預留注漿孔對突涌體進行注漿固結,保證了突涌體的穩定,也確保了施工的安全。
(2)針對突涌體的處理采取先防后挖的處理方式,在止漿墻上留有注漿孔和泄水孔,采用上堵下排的施工方法,既能穩固突涌體,又能有效排出后方滲水,此方法能夠有效對突涌體進行清除,節約了施工成本,保障了施工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