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 麗 方茹意 供圖/浙江省林業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管理處
衢州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是浙江省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山水江南,詩畫浙江”的靈魂與底色。千百年來,濕地滋養了浙江這一方土地,也孕育出了獨特的濕地文化,有“稽山巒疊翠,鏡湖無風”的詩情畫意,還有“掛席乘長風,未覺湖海迮”的古老文明……在浙江的歷史長河中,濕地文化留下了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浙江的生態意識。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興,根據國土“三調”成果,按《濕地公約》口徑,全省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全省濕地面積約1864 萬畝(其中三調濕地地類面積約247 萬畝),包括淺海水域575萬畝、沿海灘涂231萬畝、河湖水面484萬畝、庫塘水面390萬畝及紅樹林、沼澤等其他濕地184萬畝。
浙江省濕地生物種類繁多,其中許多為浙江省獨有,全省濕地范圍內有高等植物1482 種,其中苔蘚植物79 種、蕨類植物67種、種子植物1336種;脊椎動物1077種,其中獸類45種、水鳥171 種、爬行類85 種、兩棲類56、魚類720 種。浙江濕地以10%的省域面積為全省26%的高等植物、近20萬只越冬的水鳥提供了生存環境。環境中代表性的動植物有中華鳳頭燕鷗、安吉小鯢、江南榿木、莼菜等。
浙江沿海是候鳥從西伯利亞至澳大利亞的重要遷徙路線,是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國3條候鳥遷徙路線之一,途經浙江省的候鳥列入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有172 種,占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物種的75.8%;列入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的有66種,占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物種的81.5%。玉環漩門灣、寧波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象山韭山列島、舟山五峙山鳥島等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候鳥的棲息環境不斷改善,據監測,種類和種群數量不斷增加,中華神鳥——中華鳳頭燕鷗種群不斷擴大,種群數量從最初30 多只增加到近150 只,約占全球種群數量的90%,為履行國際公約做出了重大貢獻。“東方寶石”朱鹮種群數量從最初引進的10 只增加到571 只。在2022 年濕地公約大會全球遷飛區水鳥棲息地保護論壇上,浙江省中華鳳頭燕鷗、朱鹮、中華秋沙鴨、黑臉琵鷺四個搶救保護案例入選《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
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拯救保護繼續加強。浙江省林業局與浙江大學、中科院等15 所高校及科研院所進行合作研究,開展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保護與種群恢復等工作,并取得相應成效。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如今與2005年創建時相比,維管束植物新增了475 種、昆蟲增加了390 種、鳥類增加了102種。長興揚子鱷種群從11條擴大到5000余條;德清下渚湖的朱鹮種群總數達406 余只,人工圈養284 只,野外122 只。中華秋沙鴨等珍稀物種在松陽松陰溪等多個濕地公園內出現。
一批又一批生態區位顯著的濕地納入重要濕地名錄,使濕地得到有效保護。根據“建立濕地分級體系”的要求,浙江省林業局指導各地做好國家級與省級重要濕地名錄的申報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國際重要濕地2 處、國家重要濕地2處、省級重要濕地87處、濕地類自然保護地79個,其中國家濕地公園13 個、省級濕地公園54 個、濕地及與濕地有關的自然保護區12個,全省濕地保護率上升到52%。
濕地公園生態效益不斷顯現。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動植物資源不斷豐富,成為了杭州生態立市的標志之一,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杭州灣、下渚湖、云和梯田等國家濕地公園,依托各自的濕地資源特色和當地文化,既保護了濕地資源,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的生態旅游、文化宣傳等業態的發展,對促進周邊地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較好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
濕地不僅具有凈化水質的作用,還有涵養水源(水庫)、應對氣候變化(碳庫)和維護生物多樣性(基因庫)不可替代的“三庫”功能,根據《濕地公約》2018年發布的《全球濕地展望》表明,泥炭沼澤濕地面積占全球土地面積的3%,儲蓄著全球土壤碳儲蓄總量的30%,是森林碳儲量的兩倍。2022年,浙江省開展首筆濕地碳匯交易,湖州市德清縣“兩山銀行”與下渚湖街道簽下首筆濕地碳匯收儲合約,以每噸58.83 元的價格,購買下渚湖濕地1 萬噸碳匯量。濕地素有“鳥類樂園”的美譽,如杭州灣濕地是中國最大的鹽堿灘濕地,地處江海交匯區,是東亞地區候鳥遷徙的主要通道,慈溪有關部門采取多種生態保護措施,正傾力把杭州灣濕地打造為世界級候鳥棲息地,一個“觀鳥天堂”。經過幾年的保護性開發,杭州灣濕地現吸引的鳥類已達220種,每年有上百種、幾十萬只候鳥途經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據觀測,其中有13種鳥類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9 種鳥類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國受威脅鳥類名錄。
濕地是人們生產、娛樂和休閑的重要場所,也是中國重要的自然景觀資源。在“中國最美10大濕地景觀”評選中,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德清下渚湖國家濕地公園均獲“最美濕地”稱號。此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將云和梯田濕地列為中國40 個最美麗的地方之一,將西溪濕地評為“全國十大最具吸引力的濕地”之一。同時,玉環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長興仙山湖國家濕地公園、衢州烏溪江國家濕地公園、松陽松陰溪省級濕地公園等,都是極佳的生態旅游勝地。浙江人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形成了大量的運河文化、農耕文化等獨特而豐富多彩的濕地文化。
保護濕地生態系統,關乎民生福祉。“十四五”期間,浙江將錨定新航向,向遠而行,積蓄濕地生態能量,推動全省濕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繼續譜寫推進“兩個先行”新篇章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一系列的措施下,使濕地生態修復更優、景觀更趨優美,濕地的綜合功能逐步得到體現。展望未來,浙江將繼續以科學的治理模式,進一步提高公眾的濕地生態保護意識,通過構建濕地保護制度,尋找最優的保護和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和效益,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造福當代,惠及子孫后代。
西溪秋蘆
西溪之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