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少柏
泰順縣地處浙閩交界,是資源優越的生態大縣,縣內有2個國有生態林場,擁有浙江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承天氡泉省級自然保護區、九峰省級風景名勝區、天關山省級森林公園、泰順大溪源省級濕地公園、三魁省級森林公園6處自然保護地。泰順縣森林覆蓋率高,優越的生態環境孕育較多的古樹名木。
根據最近《泰順縣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的公開統計數據表明,泰順全縣共有古樹名木9473株,成活古樹8565株,古樹群150 個,其中散生古樹名木4583 株,150 個古樹群中有古樹名木3982株。按古樹名木保護等級統計,一級保護328株、二級保護876株、三級保護7361 株;按生長狀況統計,正常株8294株、衰弱株195株、瀕危株76株。這些古樹名木分布于全縣19個鄉鎮和2個生態林場。
古樹名木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生態、景觀和經濟價值。泰順縣內古樹名木數量眾多,擁有上千年歷史的有泗溪廊橋千年香樟和烏桕、泗溪鎮企石村南方紅豆杉、筱村鎮坑底村千年柳杉、南浦溪鎮箬垟村千年羅漢松、龜湖鎮新湖村千年古樟樹等。保護古樹名木是傳承中華文明、保護歷史見證的需要,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優良基因的需要,是建設生態文明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一直以來,泰順縣都非常重視古樹名木資源的保護。
為推動林長制全面落地見效,泰順縣林業局積極開展“保護古樹名木、共享綠水青山”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活動,展示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古樹名木價值、古樹名木保護法律法規知識、泰順縣古樹名木代表,以及古樹名木保護成果。通過科普宣傳可以增強全民保護意識,切實保護好中華大地上的古樹名木資源,從而更好地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譜寫出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泰順古樹(范 憶攝)

南浦溪鎮箬垟村千年羅漢松(何少柏攝)
古樹名木是記錄歷史變遷和城市發展的活化石,映射著城市的文化與時代發展。為加強古樹名木保護,讓歷史文脈“枝繁葉茂”,泰順縣林業局邀請省市專家團隊線上線下齊發力,為泗溪鎮北澗橋旁1200 年的香樟和1000 年的烏桕“把脈問診”。通過實地考察、線上直播,與相關單位負責人現場交流等方式,發現古樹主要存在頂部枯枝較多、土壤板結、病蟲危害等問題,經過分析探討,專家們提出針對性的救護方案,方案重點強調應降低水面、改良土壤環境、及時殺滅病蟲害、定期進行根系探測、強化古樹營養等措施,從而保障兩棵千年古樹健康生長。
泰順縣林業局組織專業人員為縣內古樹名木做“體檢”,并做好抗旱澆水工作,保障古樹生長。羅陽鎮仙居村的一株古香樟樹蒼翠挺拔地立在溪邊,長勢良好。工作人員對古香樟樹進行全面“體檢”后,通過打營養液的方式為古樹補充水分和多種營養,遏制其他菌落生長,幫助增強古香樟樹的“體魄”。南浦溪鎮的一株500年樹齡的側柏由于干旱缺水,出現了樹葉萎縮,甚至干枯變焦的現象。在縣林業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南浦溪鎮組織人員用消防車運水為這株側柏澆水,并用鋤頭挖出水溝幫助水源下滲。
為有效保護古樹,泰順縣多舉措并進,為古樹復壯出力。一是環境改造。古樹周圍地面硬化,透水透氣狀態差,會導致樹枝枯死,通過去除硬化水泥地面、種植草皮、根部架空、鋪磚、增設圍欄等方法,給古樹營造出更好的生長環境。二是支撐加固。古樹生長過程中存在傾斜現象和倒伏風險,一些古樹樹枝枯萎、樹干腐爛中空或主干劈裂,采取安裝支撐、整形修剪、土壤改良復壯、防腐處理、空洞填充、仿生支撐、加固樹體等方法后,古樹煥發出勃勃生機。三是綜合保護。通過現場勘察,研究探討古樹衰弱的原因,并針對性地進行復壯保護,使古樹重現枝繁葉茂。四是病蟲害防治。羅漢松古樹極易受到橙帶藍尺蛾的侵害,為了及時控制病蟲害,采取科學合理噴灑農藥、掛燈籠誘導成蟲、補充營養液等方法,使古樹恢復健康。
泰順縣林業局自2017 年開始實施古樹名木保護項目以來,已爭取到省林業發展和資源保護專項資金,通過一系列保護措施搶救和復壯一級古樹名木328 株,二、三級古樹名木397株,古樹主題公園20個。
保護古樹、弘揚生態文化是古樹公園建設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務。泰順縣在保護古樹名木的工作中,一方面持續抓好古樹名木的日常巡查、養護、復壯、修復等工作,增強群眾保護意識;另一方面,以林長制為依托,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把古樹名木保護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高質量推動古樹公園建設,在建設中,盡量保留原有樣貌,不過多人為干擾。目前,泰順縣已經審批建設20個古樹公園。村尾村古樹公園合理利用有限空間,不僅美化了古樹生長環境,還激發了人們保護古樹的意識;雙橋村古樹公園建設以橋為依托,使“一樹一橋”終成奇觀。
古樹名木見證著歷史,是當地文化的載體。作為蘊藏著豐富政治、歷史、人文、旅游資源的“活文物”,古樹名木是一座城市、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的標志。泰順縣在建設古樹公園中,著重在有限的自然場地空間內,尋求古樹與山水、植物的和諧共處,注重講好古樹奇觀、典故,傳承文化、延續鄉愁。洲路村和睦古樹公園中三株古樹連為一體如同一個家庭和和睦睦,雙路古樹公園把科學保護古樹和“拜樹為娘,寄名古樹”的習俗合理結合,峰文古樹公園屹立著百年愛情許愿樹,這些古樹承載人們對美好的向往,更能提升人們建設和守護生態文明的意識。
泰順縣以古樹名木保護為切入點,進行綠美古樹鄉村的建設,以實現“古樹美、庭院美、村莊美、生態美、生活美”的美好生活愿景。建設綠美古樹鄉村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地區環境質量、實現城鎮更新升級、提高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泰順縣通過對古樹公園建設、綠美家園建設、綠美鄉村廊道建設等方面規劃,打造一批集古樹資源保護和觀光、鄉村體驗、科普宣教和綠色家園于一體的宜居、宜游、宜業的生態美麗鄉村,為村民創造高品質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綠色空間。正如彭溪古樹公園的建設是把美麗鄉村建設和古樹保護互相融合,打造鄉村旅游全新增長點,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泰順縣將村莊綠化美化建設工作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和有利抓手,美化古樹周圍環境,因地制宜植樹,尊重鄉風民俗,積極打造與村落相適應的生態系統,突出鄉村特色。三魁鎮盧梨村、柳峰鄉墩頭村開展“一村萬樹”行動,推進鄉村綠化美化,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弘揚森林生態文化,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取得了明顯成效,成為浙江省“一村萬樹”示范村。
守住了古樹,也就守住了鄉村振興的根基。生態環境日益優化,百姓休閑、健身需求得以滿足,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態福利如今越來越明顯。泰順縣彭溪鎮峰文村村民也享受到了保護古樹帶來的紅利,村內的古樹南方紅豆杉亭亭玉立、枝繁葉茂,作為該村主要景觀節點,成為吸引群眾的網紅打卡點。
通過對瀕危古樹及時實施科學的搶救復壯,建設古樹公園,為古樹體檢,發展古樹鄉村旅游,并大力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泰順全縣人民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得到顯著提升,古樹名木保護取得顯著成效。泰順縣林長制辦公室、縣林業局將繼續充分發揮林長制協作機制,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建立古樹名木保護長效機制,切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