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開年伊始,全國各地全力拼經濟,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組團出海搶訂單。在眾多的海外目的地中,有一站是德國。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國內有一座縣級市,德資企業總數超過450家,形成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航空航天等主導產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德企之鄉”,這座縣級市就是——江蘇太倉。
太倉有多強?
這不禁引人發問:為什么是太倉?
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太倉常住人口83萬左右。2022年,太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600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000億元,新興產業產值占比超過50%,有效高新企業數量總數近1000家,涌現出了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現代物貿三大主導產業,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文化旅游三大特色產業加速壯大。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數百家德企的貢獻。公開信息顯示,從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地太倉,到2007年突破100家、2013年迎來第200家、2018年達到300家,目前太倉已經集聚了450多家德企,其中世界“隱形冠軍”企業就有50多家,并且還引進了“雙元制”教育,已經有超過9000名中國年輕人獲得了符合德國標準的職業證書。
眾所周知,外資企業是地方招商引資的“香餑餑”,也是衡量一個地方營商環境質量的重要維度,在這方面,往往一二線城市才有絕對優勢。太倉這座四線小城,到底有著怎樣的“魔力”?
為什么是太倉?
太倉之所以能夠在高手如云的長三角脫穎而出,成為最受德企青睞的熱土,三個重要因素不可忽視。
第一是港口。太倉瀏河與長江的交匯處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自古以來,太倉的漕運、海運和對外貿易就十分發達。如今,作為長江集裝箱第一大港,太倉港已經開辟集裝箱航線217條,2022年11月14日,太倉港的年內集裝箱吞吐量已達到700萬標箱,提前45天完成2021年全年的吞吐量。今天的太倉港,已名列全球百大集裝箱港口第25位。
聚集太倉的德國企業,主要以精密制造為主,如汽車核心零部件就是主打產業之一。顯而易見,這些產品都是遠銷全球市場,對交通條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太倉的港口優勢,正好與此精準呼應。
二是離上海近。在區位上,太倉還有一個“特殊性”——江蘇省唯一一個既沿江又臨滬的縣級市。如果說“沿江”,擁有優良港口,滿足了跨國企業對交通的需求,那么“臨滬”,則解決了跨國企業對于信息的需求。
在分析太倉為何能夠備受跨國企業青睞時,很多觀察者都舉了一個例子:1993年,德國大眾汽車落戶上海,作為大眾汽車的供應商之一,德國的彈簧生產企業克恩-里伯斯也來到中國,計劃在上海周邊建廠。當時,這家企業的總裁考察了很多地方后都不滿意。最后,在緊鄰上海的太倉,看到當地海運堤兩岸的杉樹,“很像家鄉的黑森林”,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于是決定在這里落戶,成為當地第一家德企。而有了第一家德國企業的示范效應,隨后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后來者……
僅看這個故事,太倉受到德企的青睞似乎有點偶然性。但如此多德企的聚集,其“臨滬”的區位優勢其實是必然性因素。
三是職業教育。很多人都知道,德國制造業發達,離不開該國成熟的職業教育支撐。而太倉成為“中國德企之鄉”的背后,同樣與配套的職業教育息息相關。
最初,德企把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引入太倉——即企業、學校聯合開展職業教育。其中,學校負責理論知識、公共課等課程的教學,企業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用技能、技術。這在當時的中國是非常有前瞻性的,對地方政府的接受程度也是個不小的考驗。
但太倉當地政府很快意識到這種職業教育對于吸引跨國企業的重要性,于是對發展“雙元制”職業教育給予更多的支持和激勵。
到今天,太倉政府已把雙元制當作當地招商的一張特色名片,為此還每年撥出2000萬元補貼雙元制職業教育發展。目前,太倉已經建立了二十多個雙元制培訓基地,為當地企業累計培養了1萬多名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
如果說沿江和臨滬都是“先天性”優勢,那么,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重視人才的培育,以及打造與跨國企業需求高度匹配的營商環境等一系列行動,則毫無疑問是后天性努力。
“德企之鄉”的啟示
到目前,太倉對德合作已走過30個年頭。雙方的合作已從最初的經貿,逐步擴展深入到科教、人文、城市等各個領域。目前在太倉工作生活的德國友人已超3000人。德企的聚集,不僅給太倉帶來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產業鏈,也在理念、教育、技術等各方面為太倉發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如在太倉的德企輻射帶動民營企業就超過300家。
對其他地方來說,縣級市太倉的逆襲背后,有哪些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啟示?
善于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努力做到極致,而不是盲目貪大求多。其實,很多地方都會有自己的比較優勢,但是由于缺乏對自身實際情況的客觀認識,或是盲目跟風,往往“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最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尤其是在區域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善于挖掘自身的比較優勢,對地方發展的重要性將越來越突出。
要有開放思維,多一些包容,敢于嘗試新事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很多地方還沒有吸引外資的意識。太倉之所以能夠源源不斷接納外資企業進駐,在當時所表現出來的開放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無論是發展新興產業,還是“搶人”,或是區劃調整,越是早行動的城市,獲得的機會就越多,效果就越明顯。所以,對城市發展而言,善于創新的能力、敢闖敢試的精神,永遠是最珍貴的發展資源。
●摘自《決策》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