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王萱,鄭建明
(1.浙江農林大學,臨安,311300;2.浙江省文成縣雙桂鄉人民政府;3.文成縣昌農種植專業合作社)
山藥,別名薯蕷,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1]。其富含山藥淀粉、氨基酸及多種礦質元素,營養價值豐富;同時含有薯蕷皂苷、類黃酮化合物(主要是花青素)、山藥多糖等多種功能性藥理活性成分[2],具有較高的藥用功能,是優秀的藥食同源蔬菜。我國山藥種質資源豐富,栽培歷史悠久[3],浙南地區自南宋時期以來就多以參薯中的糯性品系進行栽培[4],并俗稱該栽培品系為糯米山藥。文成糯米山藥,別稱糯米蒔,為薯蕷科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植物,同時具備山藥的清香爽口和糯米的綿密香糯[5],深受群眾喜愛,是當地重要的特色經濟蔬菜品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識的增強,加上山藥減肥風靡一時,市場對山藥的需求與日俱增。而糯米山藥也因其獨特口感在山藥市場中占有一席之位。本文通過調研文成縣糯米山藥的生產發展情況,結合相關文獻報道,概述當前文成縣糯米山藥的產業現狀,并提出相應發展建議,以期為文成縣糯米山藥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目前文成糯米山藥產業已初具規模。截至2021年底,文成縣糯米山藥種植面積在400 hm2以上,種植戶共1 360 戶,主要集中在黃坦鎮、大峃鎮、峃口鎮、西坑畬族鎮、周壤鎮、二源鎮以及南田鎮。糯米山藥每667 m2可栽700~800 株,收獲期在10~12月,每667 m2產量達1 300 kg。2021年,文成縣糯米山藥產量9 000 t 以上,年產值預估8 220 萬元以上。目前文成縣糯米山藥產業鏈主要為初級銷售,產品單一,商品主要以蔬菜類型為主;由于保鮮技術的限制,銷售市場以國內的臨近省市為主,近些年雖有向意大利等海外市場擴張,但出口數量與金額仍然較低。文成縣人民政府與農業農村局一直高度重視當地糯米山藥產業基地的發展,為糯米山藥連片種植10 畝(6 666.7 m2)以上的種植戶經驗收后提供每年1 200 元/667 m2的補助,并以“以獎代補”形式給予兌現,大大鼓舞了當地農民種植糯米山藥的積極性。
糯米山藥作為文成縣本土特色農產品,當地積極探索相關農業創新產業園基地模式,先后與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福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等多所國內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聯盟關系,并成立徐明飛文成糯米山藥產業技術團隊專家工作室,對糯米山藥產業化生產各產業鏈關鍵技術及病害發生規律與防治方法進行深入研究,為文成縣糯米山藥提供理論技術指導。針對鄉鎮農戶糯米山藥保鮮儲藏難度大的問題,統一在縣域內投放移動冷庫12 套,搭建糯米山藥冷藏保鮮公共服務平臺;并積極開設糯米山藥種植技術培訓班,為農民答疑解惑,宣傳推廣糯米山藥生產技術標準。同時,文成縣農業農村局與科技局通過文成縣現代農業與康養產業研究院已實施“糯米山藥組培關鍵技術”等相關生產配套技術課題項目17 項,安排專項資金300余萬元,成功培育糯米山藥組培苗,實現糯米山藥的無菌育種,并通過文成高山蔬菜協會制定與推廣了《文成縣糯米山藥生產技術規程》(DB330328/T),為糯米山藥標準化、產業化和品質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文成糯米山藥產業正處于增值上升期,當地積極開展糯米山藥相關文化活動,拓展增收渠道。截至2022年,文成縣已多次舉辦糯米山藥文化節活動與網上農博文成糯米山藥節,積極參加省市農博會等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會,建成山藥科技文化館,宣傳文成糯米山藥特有的文化內涵。目前糯米山藥產業已經成為文成農業的重要支柱產業和鄉村振興發力點,糯米山藥食品開發、糯米山藥農耕體驗與觀光休閑已經在當地方興未艾,但缺乏系統化規劃與運營。另外,雖然文成糯米山藥在浙南地區已經小有名氣,但在全國知名度仍然有待提高,如何進一步將文成糯米山藥品牌打響并轉化為經濟產值,是文成縣構建山區農業產業化利益共同體的當務之急。
文成縣糯米山藥產業雖然具有一定規模,但1 000 多種植戶中九成為散戶,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多以傳統種植經營模式為主,依靠經驗種植,生產水平和技術水平較低,難以形成產業化和規?;km然各鄉鎮已經陸陸續續成立了30 多個糯米山藥農業經濟合作社或家庭農場,但山區農民對現代農業和市場的理解把控能力較低,加上小農意識強,參與性不高,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并且大部分為家族式合作社,難以真正為大部分社員提供服務和幫助,雖然有黃坦鎮黃垟村等少數糯米山藥合作社經營較好,可帶動全村種植,提供就業崗位百余個,但就山區農民共同富裕而言,承載力有限,難以帶動當地糯米山藥發展。
山藥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但相比其他大宗蔬菜作物,生產面積和產業規模都較小,科研關注度不高,科研院所對山藥新品種選育和相關栽培技術科研經費投入低,山藥新品種選育及相關育種研究與工作滯后,山藥遺傳特性、授粉受精到雌雄花期的雜交育種仍有較大研究空間。雖然文成縣糯米山藥種質資源豐富,目前有120 多個品種,但很大一部分糯米山藥品種產量低、食用口感差,不適宜生產種植,且由于山藥是無性繁殖作物,雜交育種難度大,而部分品種長期栽培出現退化現象,后續新品種選育仍是較大難題。此外,大部分農戶自行留種,無需向種子公司頻繁購種,育種企業投入回報率較低,科研積極性不高,資金投入低。
雖然已經在縣域內投放移動冷庫,但糯米山藥儲存仍以傳統式、家庭式、地下式儲藏方式為主,儲藏保鮮技術落后,不利于現代山藥產業規模化、體量化發展。并且文成糯米山藥以鮮銷為主,近八成的山藥都是直接從田間到餐桌,產品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多為粗品加工,僅對山藥進行清洗、去皮、鮮切、護色、速凍、包裝等工序制作糯米山藥鮮切產品,加工技術水平低,加工方式簡單粗放,加工產品單一、同質化嚴重;缺乏優質產品開發,而且主要應用在食品領域,糯米山藥高附加值產品少。
雖然文成糯米山藥在國內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相對于文成楊梅、高山蔬菜等農產品,品牌知名度還是稍遜一籌;由于目前糯米山藥品牌經營能力不強,存在商品銷售零散,行業標準不甚完善,缺乏有效監管,品牌知名度不足,導致糯米山藥產品價格易受市場波動。
因此,如何增強文成糯米山藥品牌經營能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并打開糯米山藥藥食補品、鄉村旅游市場,仍是下一階段面臨的重要問題。
為推進糯米山藥產業化、現代化發展,文成縣未來可探索建立“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戶)+科研機構”的新型股份制合作農場模式,以企業為主導、農民為主體、技術為支撐。通過公司投入前期資金占股40%,出資全部貨幣資本,承擔所有資金風險,全面負責經營決策、分工管理和加工營銷,將統一從村里租賃的田地以自愿原則承包給農戶,簽訂生產管理、產品回收合同。村合作社投入農田占股50%,各種植戶以承包種植農田比例占相應股份,負責田間生產,進行日常田間生產管理,縣農康院以生產管理技術入股占比10%,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包括育苗、種植技術及田間管理技術培訓,并對核心種植區塊實行可視化、可追溯性管理。公司按略低于市場價統一回收符合標準的糯米山藥,待年末結算后,按股份占比結合種植質量給予農戶分紅,通過這種糯米山藥新型農業模式,可以實現集約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通過現代化管理,提高糯米山藥專業技術品控。
在政策上繼續落實并擴大糯米山藥種植大戶產量保險投保工作,并做好糯米山藥種植以獎代補政策資金發放,為農戶解決后顧之憂,大大提高其糯米山藥種植積極性。在科技上繼續加大與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加強對文成本地糯米山藥種質資源的收集,并積極引進其他地區優異山藥品種,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加快文成縣糯米山藥新品種的選育應用進程。同時增加科研預算,研究建立種植、病蟲害防治等標準化技術,推廣糯米山藥定向栽培技術。
布局總倉儲物流中心+移動冷庫站點+農戶分散窖藏三級倉儲物流模式。依托龍麗溫高速交通,靠近高速公路出入口在峃口鎮、黃坦鎮布置總倉儲物流中心。并在南田鎮、雙桂鄉等糯米山藥主要種植鄉鎮布置分倉儲物流基地和移動冷庫站點,結合農戶分散窖藏布局三級倉儲物流模式,強化區域聯動發展,推進設施共享共建。并根據糯米山藥藥食兩用的特性,研究配套加工新技術,研發山藥仿生食品、山藥粥罐頭、自熱速食山藥面、山藥麻花等休閑零食商品。挖掘山藥藥用價值,深入山藥深加工技術研發,通過山藥保健酸奶、山藥保健酒、嬰兒輔食山藥粉等保健食品提高附加值。利用山藥獨特的藥用成分,還可以打造山藥面膜、山藥美白體乳、山藥萃取精油、山藥美白精華液等美容商品衍生類。
積極參與各地舉辦的農產品品牌展覽會和加大網絡媒體宣傳曝光來提升知名度,扶持當地糯米山藥龍頭企業,加強文成糯米山藥品牌建設;利用自然環境優勢,結合傳統人文特色,保護傳承當地傳統糯米山藥品種及種植方法,提倡綠色有機種植理念,發展傳統古法、休閑養生、農旅結合的特色種植區,積極打造“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構建文成縣糯米山藥品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