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盛
2022年,河南省教育廳在充分調研、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國培計劃”實施進行較大調整,著力推進“國培計劃”項目縣設計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深度融合試點工作,濟源成功入選項目縣。作為全省“國培計劃”首批項目縣,濟源牢牢抓住機遇,認真學習領會省廳關于項目縣設計的文件要求,積極應對挑戰,主動探索與破解教師發展中的難題,確立了“整體設計、系統推進、以校為本、提質增效”的指導思想,夯實教師培訓基礎,推進“國培”“省培”“市培”“校本研修”四級聯動,以教師培訓高質量助推我市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項目縣建設的總體考慮
“國培計劃”項目縣是新時代教師教育在省、縣級層面深度合作的一個制度創新,是“國培計劃”實施10年之后的機制優化和功能提升。如何推動“國培計劃”項目縣建設在濟源落地生根,真正實現培訓深度化、模式最優化、效益最大化,使其成為濟源教師教育發展的新引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
鑒于此,在申請項目縣之初,我們進行了周密的論證和系統的設計,明晰了項目縣建設的“一個理念”——提質增效,賦能增值,即通過“國培”項目縣建設,為教師培訓提質增效,為教師專業成長賦能,為學校發展增值;確定了項目縣建設的“一個原則”——目標引領、上下融合、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醞釀協商,有效融合,借助“國培”資源,提升區域教師教育管理水平和培訓效能,建立符合新時代教師發展需求的、高質量的區域教師教育新機制、新平臺;擘畫了項目縣建設的“一個愿景”——構建區域教師發展支持服務新體系,涵養區域教師教育新生態,即整合資源,凝聚智慧,上下融合,自主設計,示范引領,集群發展,優化“三名”工作室研修平臺,建強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在項目縣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將濟源“十四五”教師教育規劃作為保障,將教師隊伍建設“領軍計劃”與校長隊伍建設“領航計劃”作為核心,將濟源教師工作坊平臺作為支撐,將校本研修示范校和教師發展學校建設作為基礎,將完善縣域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作為目標,形成了“上下聯動,點面結合,立足長遠,系統推進”的項目縣實施新策略。
二、項目縣實施的具體做法
(一)立足本土,模塊組班,精準遴選學員
建立“選、育、用、評”機制是這次“國培”改革調整的關鍵點。如何做實培訓和培養一批“選得準、用得上、干得好”的地方培訓團隊,是培訓成果能否真正落地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濟源有著數十年名師培育工程的基礎條件。在項目縣實施之初,濟源就已經完成組建并管理運行著92個市級教師工作坊,建立了覆蓋300名“領軍計劃”教師、800名市級骨干教師和2000余名青年教師的教師日常研修體系。
在被納入省級項目縣后,我們利用區域現有平臺,通過模塊式組班,以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各6個市級教師工作坊為小組,每組確定8名核心成員,每班配備1名學科班主任和1名管理人員完成班級組建,破解以往培訓中選人不準、返崗不用的問題。骨干校長班人員的遴選采用雙線同步的方式進行。所謂雙線同步,即派出參與高校學習的校長必須與參訓教師來自同一學校,參訓校長必須是來自名校長工作室的核心成員。這種組合方式,既保障了學員返崗之后學科工作坊與校本研修能得到所在學校的理解與支持,又保障了名校長工作室核心成員返崗之后,以團隊的形式推進區域校本研修的組織與實施,進一步提升高校集中培訓之后學習應用的成效。
(二)立足實際,破解矛盾,確保培訓有序實施
參與項目縣培訓的教師和校長都是來自一線的骨干,有效化解工學矛盾,是“國培”項目縣推進的關鍵。2022年暑假期間,我們搶抓“窗口期”,特事特辦,克服種種困難,3個骨干班的150名教師和校長在湖南開展封閉性培訓,高質量完成了既定的課程任務。培訓期間,參訓學員以嚴謹誠懇的學習作風,贏得了湖南一師管理團隊的贊揚。受疫情的沖擊,集中培訓活動無法進行,濟源項目辦的同志便將重點轉移到反復推敲方案、精心打磨課程上,為第二階段項目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立足校本,學用一致,實現培訓效益最大化
一是明確教師工作坊研修與高校培訓課程的一致性。首先,學術班主任多次組織工作坊坊主進行現場研討,結合學習內容,對照各自年度研修主題、研修方式、研修內容進行再優化,確保高校培訓與工作坊日常研修的一致性。其次,確定教師工作坊成員返崗后在校本研修中的核心引領作用,確定以“教師工作坊+學科團隊”的方式推動區域校本研修。最后,注重高校學習與教師工作坊實踐對接,要求學員返崗之后,第一時間在學校做專題學習匯報。校長要對本校校本研修的方案制訂做專題解讀,實施校內的二級培訓,以實現培訓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強化高校理論學習與日常不同課例實踐的關聯性。在返崗實踐中,濟源所有參訓教師都以不同形式進行了努力和嘗試。如小學語文李冬梅教師工作坊,帶領本校語文教師緊扣課標要求,立足單元整體,積極探索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同時對同學段教師的課堂設計和實踐進行點評指導,確保學習與運用不走樣、不變味。
三是加強校本研修理念共識與實踐操作的系統性。校本研修是濟源促進教師發展的重要抓手。河南省教育廳實施“國培計劃”項目縣建設之后,濟源結合已經出臺的校本研修相關文件要求,研制了校本研修示范校的評價標準,確立了依托市級教師工作坊的資源,以創建優質學科團隊為抓手,以教師專業發展制度創新為保障,以學科實踐案例為引領,以省市校本研修示范校評選為契機,整合教研、科研、電教等部門的師資力量,切實提升以校為本的教師日常專業研修質量。
三、項目縣建設的幾點思考
河南省“國培計劃”項目縣舉措創新,站位高、落點實,有利于借助“國培計劃”的機制和資源,幫助縣市優化教師培育的生態環境,指導學校全面提升校本研修的質量和效益,引導教師盡快實現專業瓶頸的突破。
一是要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即處理好區域內參與項目縣建設的學校、教師和校長的小群體與非項目縣建設的學校、教師和校長的大群體之間的關系。因此,在項目縣建設工作起步之際,我們就要把項目建設與區域發展高度融合,避免單打獨斗,推動一體統籌。例如,借助教師發展論壇,建立小學語文、數學工作坊與非項目縣建設的其他工作坊的平臺交流機制,整體提升市級教師工作坊的管理與運行質量;在遴選確定的校本研修示范校中,面向所有學校,采用開放的方式遴選與展評,通過科學的評價機制,發現種子校長,培育種子學校,塑造優秀典型,推廣實踐經驗。
二是要處理好短與長的關系,即處理好項目縣資金支持的短時段與培訓常態化長時段工作之間的關系。我們要考慮好項目縣建設扶持結束后,如何將好的經驗制度化、常態化,甚至更優化。
三是要處理好動與靜的關系,即在保障學術交流對外流動性的同時,高度重視濟源當地學科實踐名師與教育理論團隊的培育與建設,培育一批扎根當地、服務當地的名師和教育理論研究隊伍,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發展緩慢、教育質量較低的現狀,從源頭上改善并優化縣域教師教育生態。
總之,“國培計劃”項目縣建設已經成為新時代教師教育發展的動力源。我們將主動借力“國培計劃”,積極破解發展難題,激發教師培訓活力,總結項目成果和區域經驗,以高質量教師培訓助推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濟源示范區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教育工委書記)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