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學習任務群是新課標最核心的概念術語之一,是閱讀教學模式的方向標,是學習內容的選擇依據。“基于學習任務群的比較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教學方式。該方式圍繞共同的議題,以交流互動的形式展開閱讀探究。“1+X”賦予了“比較閱讀”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意蘊,圍繞“1”設置教學任務,確定“X”的內容,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閱讀,對于“三新”背景下高中閱讀教學模式的轉變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重在以學習任務群為基本方式,以小說的“‘1+X’比較閱讀”為研究內容,探究閱讀教學模式的轉變。
統編高中語文新教材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為雙線組織單元教學,重視整合和實踐,創新單元內部組織。2017年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學習任務群”這個新概念,并且具體闡述了“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基于學習任務群的比較閱讀”的閱讀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形式,學生開始圍繞共同的議題,以交流互動的方式進行閱讀探究。
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旨在引領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打破了以單篇課文和課時為基本教學單位的固有模式,要求我們根據學習任務群的相關目標和要求,以項目為載體,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依據學習任務群思考單元教學,在單元整合設計框架下探究比較閱讀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們需要深入領會單元導語精神,認真研讀文本內容,樹立學習提示意識,有意識地確定教學目標,轉化單元學習任務,借鑒單元寫作要求,真正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拓展他們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增強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和整合性。
“高中小說比較閱讀模式”是針對高中階段的小說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一般選擇兩篇或者兩篇以上的小說進行比較閱讀,以結構化、情境化的課程內容,研究恰當的課堂組織模式。其實,比較閱讀法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是十分常見的,各種文學體裁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設計教學,無論是對比還是類比,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拓展他們的思維深度,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品質。小說的比較閱讀就是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點的文本進行比較、分析、再閱讀和再發現。這種閱讀方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比較閱讀法不僅滿足當今高考語文應試的需要,也適應“三新”背景下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
“1+X”閱讀教學模式起源于“群文閱讀”。關于群文閱讀,梁啟超先生最早提出了“分組比較”概念;葉圣陶先生曾在《精讀指導舉隅》中強調,對于文本要“多多接觸”,只有“多多比較”,才能得出優劣;2008年,臺灣的趙鏡中先生在大陸首次提出“群文”一詞,之后西南大學于澤元教授、山東師范大學潘慶玉教授及重慶樹人教育研究院等個體或研究機構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對“群文閱讀教學”做出了積極的理論探究和實踐指導,逐步填充“群文閱讀教學”這一框架。
“1+X”閱讀教學模式是近幾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國內外理論家和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竇桂梅團隊做的“‘1+X’課程的開展”主題單元教學的研究,李希貴老師啟動的“語文主題學習”的研究,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閱讀能力的提升,不僅僅依賴于大量的閱讀實踐,還需要在多篇文本的對比中發現閱讀的價值和意義。
“1+X”作為一種閱讀方法或者思維方式,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它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文本的理解,也拓寬了我們閱讀的思路,能較為全面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無疑也給小說閱讀提供了多樣化的路徑。“1+X”閱讀教學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圍繞教材,以單元主題進行文本整合;也可以選擇教材的一篇課文作為主文本,帶動多篇課外閱讀文本,采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教學;還可以選擇一整本書進行閱讀,再以這本書聯動多個整本書進行閱讀;等等。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預想通過課內外結合的形式,嘗試賦予“1+X”豐富的內涵,進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出有效的教學模式。
“1+X”小說比較閱讀,其實就是一類小說的共性表達,我們可以從內容、形式等多個方面確定比較閱讀中的“1”。這個“1”可以從主題、人物形象、情節結構、環境描寫、語言特點、敘事視角、標題意蘊、結尾技巧等小說元素出發,進而確定“X”的內容。通過“1”,我們能夠串起整個小說比較閱讀教學。但是這個“1”也不是隨意的,而是根據學習任務群、教材單元的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而定,進行結構化整合,確定“X”篇小說。
“1”可以是一篇課文,以這一篇課文為主文本,“X”是基于“1”的課內外兩篇或者兩篇以上的小說作品。比如,以魯迅的《阿Q正傳》為主文本,參照《狂人日記》《祝福》兩個文本,進行一個方面或者多個方面的比較閱讀。
“1”可以是整本書,“X”則是這本書以外的兩本或者多本書。比如,以《紅樓夢》的整本書閱讀為起點,對《京華煙云》《平凡的世界》等小說進行一個或多個方面的學習和研討,進而使整本書閱讀在比較中更加凸顯價值和意義。
“1”可以是小說的主題,“X”就是基于這個主題的兩篇或者多篇小說。比如:《百合花》《哦,香雪》都是以“青春”為主題,彰顯了不同時代背景下青春的價值;《裝在套子里的人》《祝福》《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都是以“批判”為主題,體現了社會環境與人物命運的關系。
“1”可以是小說的人物類型,“X”就是基于這種人物類型的多篇小說。比如,《荷花淀》《黨費》《小二黑結婚(節選)》中“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分析。
“1”可以是敘事視角,“X”就是基于“相同敘事視角”或“不同敘事視角”的多篇文本。比如,《變形記》《狂人日記》可以從相同敘事視角這一方面進行探究,而《復活》《大衛·科波菲爾》可以從不同敘事視角展開探究。這種比較閱讀會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1”可以是散文化的語言,“X”就是基于這個“1”的多篇文章。比如,《哦,香雪》《百合花》《荷花淀》三篇小說中有很多散文化的語言,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更能感受到小說的語言魅力。
“1”也可以是小說結尾的技巧,“X”就可以是運用相同或者不同結尾技巧的多篇文本。比如,《老人與海》《邊城》《促織》《項鏈》這些小說的結尾都可以進行技巧上的比較,進而強化學生對這些技巧的認知。
基于學習任務群的高中語文小說“1+X”比較閱讀教學模式的探究,是對閱讀教學的豐富與完善,對于指導“三新”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很有意義。“1+X”中的“1”內涵豐富,意蘊深刻,賦予了不同文本生動的價值和意義,使小說閱讀教學靈動而有魅力。我們要圍繞“1”設置教學任務,確定“X”的內容;通過“X”來豐富、完善“1”的內涵,從而讓小說閱讀趣味化、審美化。我們要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閱讀學習,聚焦學習任務,分析比對,異中求同,再同中辨異,在實際行動中解決問題、獲得經驗,最終形成對小說閱讀的深層次理解、體會和感悟,構建出自己的小說閱讀鑒賞框架。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基于學習任務群的高中語文小說‘1+x’比較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CJYC220114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