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章玲苓
(上海交通大學檔案文博管理中心,上海 200240)
實驗室是現代大學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載體,因此實驗室的建設與現代大學的發展緊密相連。“八五”期間,上海交通大學實驗室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保證教學,促進科研,注重效益,擇優支持”[1]。為保證教學,擇優支持了能使學科建設上一個臺階的科研實驗室及受益面廣能上水平的教學實驗室[2];為促進科研,擇優支持了一些專業實驗室,重點加強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部門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強校實驗中心的建設,以及推進全校計算機網絡化和管理工作現代化[3]。“九五”期間特別是“十五”期間,伴隨著世界一流大學目標的確立,結合“211 工程”和“985 工程”建設,學校重點支持受益面廣,能促進教學上水平的基礎課與技術課實驗中心,在院(系)及學科結構調整的同時,組建學科和跨學科的實驗大平臺。把實驗室建設成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服務社會的主要基地。為實現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堅實可靠的物質條件。
1991~1995 年,學校共有4 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1991 年12 月,學校金屬基復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并通過國家驗收,1992 年1 月正式對外開放運行。
1992年6 月,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并通過國家驗收。該實驗室是我國首批批準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為船舶及海洋工程結構物在各種海洋環境條件下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條件。1993 年正式對外開放運行。
1995 年9 月,振動、沖擊、噪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并通過國家驗收。該項目在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的支持下,1988 年底開始立項籌建,1995年9 月建成,同年正式對外開放運行。
1995 年10 月,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并通過國家驗收。該項目作為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1989 年由國家計委批準立項建設,1996 年正式向國內外開放運行[4]。
1994 年年底,全校各類教學科研有實驗室90 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4 個,國家教委部門開放實驗室2 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 個,國家“863”網點實驗室2 個。
1997~2001 年,學校充分利用“211 工程”一期“現代教學實驗室”項目、“世行貸款教學實驗中心建設”項目以及“985 工程”一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項目,建設了一批重點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和一批先進的基礎教學實驗中心,進一步改善了實驗和實踐條件,提升了實驗水平。使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由17%提高到40%[5]。這些中心已成為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基地。
在實驗室建設中,學校通過加強實驗室隊伍建設、提高實驗設備利用率、堅持實驗室評估機制等措施,致力于建設一流的實驗基地。1992 年1 月,學校試行“上海交通大學實驗技術成果獎勵辦法”[6]。“辦法”規定:實驗技術與測試方法的研究開發;儀器設備的自制、改造、維修;計算機及精密貴重儀器的功能開發;優秀的技術管理成果(論文、報告、技術資料等);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成果5 個方面,均屬于實驗技術成果的評獎范圍。
1992年3 月,學校頒布實施實驗室服務收入的經費管理辦法和有關政策。“辦法”規定,學校實驗室在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前提下,接受社會委托的試驗、測試、檢定、開課、技術服務和咨詢等任務時均應收費。學校從對外服務的總收入中提取13%作為管理費,有關實驗室提取7%~8%作為服務人員的報酬,其余作為有關實驗室、系的獎金、福利基金和發展基金。“辦法”還規定對實驗室人員的校內獎勵政策:①對獲得國家、部委和上海市各項實驗室獎勵的人員實行雙獎制,即可同時獲得校內外頒發的獎金。②給予獲得國家級優秀實驗技術成果獎的前3 名人員浮動一級工資2 年;獲部委、上海市級實驗技術成果獎的前3 名人員,浮動一級工資1 年。③對獲獎實驗人員申請住房者,適當增加分房積分值[7]。
1994 年,學校修定了“上海交通大學精密貴重儀器及大型設備管理細則”,明確了精密貴重儀器及大型設備的范圍、計劃申購和審批論證、使用和管理細則[8]。2001 年1 月,學校正式設立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開放基金和維修基金。該基金的實施有效提高了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同時,強調“大精儀器設備”要實現資源開放和共享,不僅要服務于全校師生,而且要為校外單位使用提供方便。“十五”期間,學校逐步完善大精儀器設備開放運行維修基金,在“985”“211”二期儀器設備購置中預留5%的經費,作為學校開放運行維修基金,確保儀器設備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利用率。同時,規定大精儀器設備必須對校內外開放,實現資源共享。
一流的實驗基地必須由一流的實驗技術人員來建設與管理。學校十分重視實驗室隊伍建設,對現有人員采取培訓與進修的辦法提高業務水平和綜合能力,在政策上鼓勵中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實驗室建設和管理。
至2006年底,“校實驗室用房面積13.35萬m2。實驗室工作人員1 022 人,其中,教師285 名,占27.89%;實驗室工程技術人員603 名,占實驗室工作人員總數的59%,其中,高級職稱168 名,占27.86%;中級職稱310 名,占51.41%。開設教學實驗1 945 個,13 768學時,學生實驗206.56 萬人時。承擔科研任務765項,82.81 萬h。社會服務408 項,9.93 萬h。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總額19.60 億元,109 819臺(套),其中,單價10 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金額10.59 億元,2 419 臺(套);計算機軟件金額2.08 億元,1 127 套[9]。”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研究開發條件能力建設的重要內涵建設。除加強實驗室建設外,學校還加強和規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
1996 年4 月,國家模具CAD 工程研究中心經國家計委批準在“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基礎上建立的研發機構學校掛牌成立[10]。該中心工作重點是“針對沖模、壓鑄模、鍛模三大類模具設計制造技術,進行工程化研究,開發模具計算機輔助技術、輔助加工等成套技術,并進行技術轉移,推動模具行業的技術進步。”
2000 年3 月,經國家計委正式批準,學校組建“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該中心以輕合金材料綠色制備技術和輕合金近終形精密成型技術為研究開發目標,著重開展鋁合金和鎂合金材料開發、輕合金精密成型技術研究和輕合金精密成型技術產業化等工作[11]。
2003年10 月,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由我校等10家單位共同出資組建。其主要任務是以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于納米技術研發與工程化平臺,通過自主研發、產學研聯合、引進吸收等多種模式,致力于納米技術在環境治理、功能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的應用研發。
2005年5 月,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閔行區紫竹科學園區成立。作為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上海市科教興市重大產業科技攻關項目,中心受到國家發改委和上海市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它以股份制為組織架構、以市場為目標、以科研成果為生產力、以醫學院為后盾,致力于將組織工程成果規模化、產業化。
至2006 年底,學校有國家實驗室(籌)1 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 個、國家部委部門重點實驗室12 個,863國家高技術網點開放實驗室2 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 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 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 個,WHO合作中心3 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9個。另外還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 個,上海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 個,這些實驗室在學術水平、技術水平、儀器設備和科學管理等方面,已基本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為上海交大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作出了貢獻[12]。
學校學科與基地建設處,加強資源整合,組建科技創新平臺。1999 年開始的上海交大“985 工程”一期建設包括7 個項目部,其中之一即“重大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基地建設項目部”。重大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基地建設項目主要包括“從數字電視技術、平流層信息平臺、DNA 芯片、智能機器人、微納米技術、隱身與反隱身技術、集成電路EDA 技術、燃料電池等重大高新技術攻關項目中遴選若干個進行重點支持。在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創造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科技大獎。爭取列入國家和上海市的重大科技攻關計劃,爭取世界先進水平高科技企業的投入。從超高超全光網、ICCAD 技術、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家用轎車設計制造、模具CAD、海洋工程、新材料制備、生物醫學工程、新能源、工業系統控制與優化軟件開發、結構工程、巖土工程等等學科方向,選擇若干進行重點建設。[13]圍繞經濟建設中的關鍵技術開展科技攻關,為上海經濟建設服務。
2005 年,學校“985 工程”二期建設正式啟動,為促進學科交叉、滲透、拓寬學科領域,組建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是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該項目圍繞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技計劃、重大工程專項,整合校內外資源,其目標是提升學科建設的科技創新能力,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群。其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項目13 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建設項目2 個[14]。
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1992—2006)背景下學校高度重視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經過“八五”“九五”、世行貸款“高等教育發展項目”“211 工程”“985 工程”的建設,全方位提升了學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水平。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學校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支持了科研和重點學科的發展;加大專業實驗室建設,為學校教學改革提供實驗條件保障;搭建了跨學科的創新平臺與基地,為基礎研究與前沿學科研究提供研究基地。進一步健全規章制度,完善了大精儀器設備開放運行維修基金,積極貫徹儀器設備管理辦法,確保儀器設備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利用率;重視實驗隊伍建設,形成了一支專業水平高、一專多能、滿足一流大學建設需要的工程實驗隊伍,穩定而有效地提升學校教學、科研質量和水平,為學校實現世界一流大學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