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質,男,出生于1967年2月,199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福建省泰源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技術總工,出生于海邊漁村的他,一直有著“造大船、捕大魚”的夢想。
從進船廠第一天至今三十余年,以廠為家堅守生產一線,磨練出過硬的造船技藝。工作中不斷探索中國傳統造船方法,采納傳統造船技藝與現代工藝相融合的施工理念。在工作中不懼困難,敢為人先,以優異的成果獲得廣大員工的信任,90年代擔任福州地區唯一一家百年民間船廠,福建省連江縣苔菉造船廠(現福建省泰源船業有限公司)第六任廠長兼技術總工。劉文質憑借著與海工裝備制造業的熱愛與執著,結合多年一線經驗,帶領泰源技術團隊發揚“擇一事,終一生”的職業精神,精心培養生產一線優秀施工技術骨干超百人,為企業未來發展儲備大量人才,擔任技術總工30多年來,專精海工裝備研造,尤其擅長船舶性能優化,開發出捕撈、養殖、休閑等9大類20余型且涵蓋國內先進主流作業的智能船型。另方面自主創新強,在提升船舶性能、強度、節能、智能化等方面取得專利三十余項,有效推動了行業進步,同時也為企業創造多項業內第一:
一、促進海水養殖裝備轉型升級:90年代開發全省首臺海水養殖工船,大大促進了養殖業快速發展;2020年省內首臺深遠海養殖平臺“泰漁1號”的研制成功,為推動福建海水養殖向深海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二、推動傳統捕撈漁船轉型升級:90年代第一艘傳統作業木質漁船轉型為鋼質漁船開創先河,為傳統捕撈漁船轉型升級創造條件;
三、開發漁業輔助裝備提升漁民經濟效益:90年代成功開發全市首艘漁業輔助船,從第一艘21噸級到目前已發展到700噸級,滿足國內任何捕撈作業船海上輔助需求,有效的解決海上因捕撈、漁獲物加工、漁獲物轉載等一系列問題,為提高一線漁民經濟效益做出巨大貢獻;
四、承建先進裝備,走出國門:2009年成功建造了6艘來自非洲作業81噸級漁船6艘,建成后自航行直達毛里塔尼亞,海上續航56天,跨越印度洋、大西洋,航線途徑好望角海域,創下中國造的81噸級小漁船編隊首航順利穿越世界聞名的惡劣海域好望角航海記錄,展現出中國造海工裝備優越品質;
五、主持非遺傳承“福船”復原建造:2020年以劉文質總工旗下的技術團隊,用最傳統的福船工藝復原300年前福建傳統木帆船經典船型,為福州舉辦世界非遺大會做準備,木帆船“心瀾”號海上試航時的帆影驚艷無數國人,讓消失30多年的帆影再現中國海,“心瀾”號成功入選2021年《藍海中國(福州篇)》,為中國海洋文化宣傳做出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