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佳,郁超慶,仇午嫻
(江南大學附屬醫院兒科,江蘇 無錫 214122)
支原體肺炎通常是由于肺炎支原體感染所引發的下呼吸道感染,致使肺組織出現炎癥癥狀(滲出、水腫、充血等),多發于兒童。目前臨床上治療支原體肺炎常用的藥物為阿奇霉素,屬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一種,可對細菌蛋白質的合成過程產生抑制作用,發揮抗菌效果,進而達到治療效果,但長期使用可能引發耐藥性,導致對病原體的殺傷能力降低,因而影響臨床療效[1]。氨溴索作為黏液溶解劑的一種,可對肺表面活性物質和氣道液體的分泌產生促進作用,有效溶解黏痰,增強支氣管黏膜的纖毛運動,進而促進痰液排出,使抗菌效果得到強化[2]。由于兒童依從性較差會影響治療效果,需采取一定的護理干預措施,特質優化護理模式可根據患兒的用藥情況、癥狀表現等特質進行分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策略,提升患兒依從性,在患兒出現不良反應或異常情況時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改善預后[3]。本研究現選取52例支原體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開展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討支原體肺炎患兒采用氨溴索治療,并輔以特質優化護理模式干預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2年1月至8月期間江南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52例支原體肺炎患兒分為對照組(26例)與觀察組(26例)。對照組:女患兒12例、男患兒14例;病程1~8 d,平均(5.33±1.16) d;年齡6~12歲,平均(7.03±1.02)歲。觀察組:女患兒11例、男患兒15例;病程1~9 d,平均(5.24±1.14) d;年齡5~12歲,平均(6.95±1.15)歲。組間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15年版)》[4]中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標準者;年齡5~12歲者;經胸部X線檢查顯示支原體肺炎或肺紋理增多者等。排除標準:由非支原體感染所致的肺炎者;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合并癥者;合并肺外表現者等。患兒法定監護人簽署包含該研究治療方法、指標檢測等內容的知情同意書,江南大學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該研究。
1.2 治療與護理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基礎治療(退熱、止咳、抗感染、平喘等),同時以每次10 mg/kg體質量的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液(山東鳳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240,規格:5 mL∶0.5 g)進行靜脈滴注治療,1次/d,連續治療7 d。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兒輔助霧化吸入用鹽酸氨溴索溶液(云南龍海天然植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668,規格:2 mL∶15 mg), 15 mg/次,3次/d,連續治療7 d。
1.2.2 護理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取特質優化護理模式進行干預,①在護患交流的過程中護理人員保持親切的態度與患兒建立良好的關系,采用動畫或圖片等形式與患兒溝通,以提升患兒依從性。②針對患兒的癥狀表現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干預措施,若患兒存在較嚴重的喘息癥狀,可對患兒實施機械通氣治療,改善缺氧癥狀;對患兒家屬進行指導,學習正確的排痰叩背方法,在患兒發生咳嗽癥狀時可及時干預,緩解患兒的癥狀。③若在治療的過程中患兒出現不良反應可實施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減輕癥狀表現,若反應較嚴重可停止治療,待不良反應顯著緩解或消失后再予以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后依據《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15年版)》[4]將臨床療效分為顯效(肺炎支原體結合抗體滴度<1∶64, X線檢查顯示患兒肺部啰音消失,且陰影完全吸收)、有效(肺炎支原體結合抗體滴度<1∶64, X線檢查顯示患兒肺部啰音減輕,且陰影顯著吸收)、無效(肺炎支原體結合抗體滴度≥ 1∶64, X線檢查顯示患兒肺部啰音未改善或加重,且陰影無變化或擴大)。總有效率 = 顯效率+有效率。②用嬰幼兒肺功能儀檢測患兒肺功能指標,包括最大通氣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肺活量(FEV1),并計算FEV1/FVC。③于治療前后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3 mL,經離心(轉速為3500 r/min,時間為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后取上清液,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L-6、IL-10、MCP-4水平。④血樣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③,以激光免疫比濁法檢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球蛋白G(IgG)。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治療7 d后臨床療效)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經K-S檢驗證實計量資料(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炎癥介質、免疫球蛋白)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7 d后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92.31%(24/26),其中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分別為15、9、2例]相比于對照組[69.23%(18/26),其中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分別為11、7、8例]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57,P<0.05)。
2.2 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所有患兒肺功能指標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FVC:用力肺活量;MVV:最大通氣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
組別 例數 FVC(L) MVV(%) FEV1(L) FEV1/FV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6 2.15±0.44 2.47±0.33* 74.83±9.52 80.95±9.73* 1.36±0.26 1.73±0.47* 62.01±10.12 71.64±10.07*觀察組 26 2.17±0.41 2.85±0.27* 74.87±9.65 87.16±9.47* 1.39±0.29 2.36±0.54* 62.03±10.11 82.41±10.04*t值 0.170 4.544 0.015 2.332 0.393 4.487 0.007 3.86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兒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治療后所有患兒血清IL-6、MCP-4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血清IL-10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組間上述指標比較,觀察組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血清炎癥因子比較(ng/L,±s)
表2 兩組患兒血清炎癥因子比較(ng/L,±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6;IL-10:白細胞介素-10;MCP-4:單核細胞趨化蛋白-4。
組別 例數 IL-6 IL-10 MCP-4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6 22.93±2.34 20.37±2.69* 53.67±4.26 68.35±5.67* 96.81±8.72 68.45±5.73*觀察組 26 22.12±2.65 18.51±2.47* 53.75±4.18 73.46±4.74* 96.87±8.65 57.57±5.52*t值 1.168 2.597 0.068 3.526 0.025 6.97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兒免疫球蛋白比較 治療后所有患兒血清IgE水平較治療前降低,IgA、IgG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組間上述指標比較,觀察組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免疫球蛋白比較( ±s)
表3 兩組患兒免疫球蛋白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gA:免疫球蛋白A;IgE:免疫球蛋白E;IgG:免疫球蛋白G。
組別 例數 IgA(g/L) IgE(IU/mL) IgG(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6 0.95±0.14 1.16±0.42* 402.75±10.21 221.49±10.21* 8.14±1.62 10.75±1.41*觀察組 26 0.92±0.11 1.49±0.44* 402.79±10.23 123.45±10.27* 8.17±1.65 12.22±1.12*t值 0.859 2.766 0.014 34.520 0.066 4.16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肺炎支原體是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社區獲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原。支原體肺炎患兒多表現為胸痛、持續干咳、發熱、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等癥狀,可能對患兒的正常系統功能產生影響,威脅患兒的生長發育。阿奇霉素作為廣譜抗生素的一種,在臨床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可對螺旋體、沙門菌屬、革蘭氏陰性菌等多種細菌的生長繁殖產生抑制作用,發揮較強的細菌滅殺效果,因長期用藥,細菌易對其產生耐藥性,導致抗菌活性降低,影響臨床 療效[5]。
支原體肺炎患兒發生感染后會對患兒的機體系統造成損傷,出現免疫功能異常情況,導致IgA、IgG水平降低;肺炎支原體既是感染原也是過敏原,可導致IgE水平升高,存在誘發支氣管哮喘的可能。氨溴索的主要化學成分為鹽酸溴環己胺醇,為黏液溶解劑,還可促進肺表面活性物質合成和分泌,可對體內自由基進行有效清除,抑制花生四烯酸的分泌,減少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合成,促使小血管收縮,進而促進其對免疫細胞的誘導作用,調節體液免疫功能,達到免疫調節的作用[6-7]。特質優化護理模式對患兒的癥狀進行嚴密的監測,在出現異常或不良反應時及時進行處理,可通過改善護患關系提升患兒依從性,進而顯著提高治療效果[8]。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血清IgA、IgG水平及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升高,血清IgE水平較對照組降低,表明氨溴索聯合特質優化護理模式治療支原體肺炎患兒,其免疫功能得以改善,療效 顯著。
支原體肺炎患兒多伴有氣促、咳嗽等癥狀,肺部的通氣和換氣功能出現異常,對FVC、MVV、FEV1、FEV1/FVC 產生影響;IL-6作為促炎因子,其水平升高會加重患兒肺部炎癥,不利于病情恢復;MCP-4主要通過促進嗜酸性粒細胞在肺部的聚集,進而起到促炎效果,導致病情加重;IL-10是一種抗炎因子,其能夠控制炎癥反應,具有減輕病原體或免疫系統對機體本身的損傷等作用在炎癥反應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氨溴索為溴己新的第8個代謝產物,通過在肺組織中特異性表達,對活化乙酰轉移酶和磷脂酶A2兩種成分進行抑制,刺激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加快肺組織的成熟,進而利于肺部通氣功能和換氣功能的改善,加快患兒肺功能的恢復;同時痰液的咳出可影響炎癥因子的聚集,控制肺部炎癥反應程度,利于患兒病情恢復[9]。特質優化護理模式依據患兒的不同特質實施針對性的干預方案,同時對患兒及其家屬的情況進行合理的指導,促使患兒的需求得到滿足,肺功能和炎癥反應的改善效果明顯提升[10]。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兒FVC、MVV、FEV1、FEV1/FVC及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血清IL-6、MCP-4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氨溴索聯合特質優化護理模式對支原體肺炎患兒進行治療、干預后,其肺功能得以改善,降低炎癥介質水平。
綜上,氨溴索聯合特質優化護理模式治療支原體肺炎患兒,有利于其肺功能與免疫功能的提升,控制機體內炎癥因子對肺組織的損傷程度,療效顯著,值得臨床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