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淙權,李光勝,朱幸福,徐 超,陳艷波,張軍童
(山東黃金礦業科技有限公司選冶實驗室分公司,山東 煙臺 261441)
受某礦山企業的委托,對其提供的礦石樣進行選礦工藝試驗,為該礦下一步選礦工藝流程選擇提供技術依據。該礦石的載金礦物主要是黃鐵礦,脈石礦物主要是石英、云母等礦物,為確定適合該礦石的選礦工藝流程,進行磨礦、浮選等一系列試驗研究[1-3]。
樣品中主要元素分析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多元素分析結果
化學多元素分析結果表明,原礦中金品位為2.35 g/t,銀品位為7.72 g/t。
2.2.1 磨礦細度浮選試驗
磨礦細度(-200 目)分別為40%、45%、50%、55%、60%、65%,浮選礦漿質量分數為40%的條件下,根據金的精礦品位及回收率變化情況,確定最佳磨礦細度。試驗流程為一粗一掃,粗選為4 min,掃選為3 min。試驗結果如圖1 所示。

圖1 原礦磨礦細度與品位和回收率關系曲線
從圖1 中可以看出,在磨礦細度為50%的條件下,粗精礦品位為27.17 g/t,回收率為69.93%,繼續增加磨礦細度,回收率變化不大且粗精礦品位有所降低,因此,確定最佳磨礦細度為50%。
2.2.2 捕收劑試驗
探索不同捕收劑種類對金精礦品位、回收率的影響情況,確定最佳的捕收劑條件。
在磨礦細度為50%、浮選礦漿質量分數為40%的條件下,分別選用丁基黃藥、異戊基黃藥、丁銨黑藥、Y89 黃藥作為捕收劑進行試驗,確定最佳捕收劑種類。參考現場工藝參數捕收劑用量為60 g/t,捕收劑試驗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續)

表2 捕收劑試驗結果
從表2 中可以看出,異戊基黃藥和丁銨黑藥作為捕收劑,金的回收率較高,分別為71.20%和77.95%,但丁銨黑藥泡沫豐富,粗精礦產率高、品位低,后續試驗采用異戊基黃藥與丁銨黑藥混合用藥,配比為1∶1,強化捕收性能。
2.2.3 起泡劑試驗
起泡劑種類采用2#油,本試驗探索不同2#油用量下,金精礦品位及回收率情況,確定2#油最佳用量。試驗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起泡劑試驗結果
從表3 中可以看出,隨著起泡劑用量的增加,精礦的回收率呈上升趨勢,品位呈下降趨勢。當2#油用量為20 g/t 時,精礦中金品位為24.76 g/t,回收率為76.11%;而當2#油用量為30 g/t 時,粗精礦中金品位為23.21 g/t,回收率為76.73%,粗精礦中金品位下降較多,而回收率提高不大,綜合考慮2#油用量為20 g/t。
2.2.4 精選段數試驗
進行精選段數試驗,浮選礦漿質量分數為40%,試驗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精選段數試驗結果
由結果可知,精礦產品中一次精選品位為33.21 g/t,二次精選品位為33.22 g/t,三次精選品位為33.22 g/t,增加精選段數精礦品位變化不大,因而采用一次精選。
2.2.5 閉路試驗
根據條件試驗確定的最佳工藝參數進行浮選閉路試驗,試驗流程和試驗條件如圖2 所示,試驗結果如表5 所示。

圖2 閉路試驗流程(單位:g/t)

表5 閉路試驗結果
通過“一粗一精兩掃”的閉路試驗,可得到金品位為30.20 g/t、回收率為84.53%的金精礦,尾礦的金品位為0.39 g/t。
對某含金礦石進行浮選試驗研究,確定浮選工藝流程為“一粗一精兩掃”,浮選時間為10 min。其中,磨礦細度(-200 目)為50%;捕收劑采用異戊基黃藥+丁銨黑藥混合用藥,用量為80 g/t;起泡劑為2#油,用量為20 g/t。在確定的工藝流程條件下進行閉路試驗,浮選精礦產率為6.59%,金品位為30.20 g/t,金回收率為84.53%;浮選尾礦產率為93.41%,金品位為0.39 g/t,取得了較好的選礦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