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施漫
用科學拆解“奇怪”,用知識解釋“神奇”。奇奇怪怪研究所,帶你用科學的知識探索生活,點燃學習熱情,喚醒內驅力,原來知識這么有意思!
最近很多小伙伴私聊我,說是自己得了“選科焦慮癥”!因為“選科”有的小伙伴跟家長鬧翻天了,有的小伙伴寢食難安……作為曾經經歷過被“選科”毒打的“可憐人”,我可以說是非常理解了?!斑x科”,往大了說,這是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決定,它大概率上決定了我們的高考成績,未來的專業選擇,甚至是就業方向,其重要程度不亞于高考。所以,在15歲的年紀就要做出這樣的抉擇,焦慮是正常的。
目前,選科分兩種,一種就是純文科和純理科的選擇,另一種就是新的“3+1+2”模式,下面主要討論的是后者,但方法都適用。
首先,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游戲規則”。我們得關注和了解清楚最新的高考政策,比如,你未來考的是什么卷?你所在的省份,高考是怎么賦分的?是純分數還是排位折算分數?這些資料可以通過老師或者學校的宣講會了解清楚。實在沒有也可以到你所在的省份的教育考試院的官方網站上去搜索。
第二步,找一個目標。除了有非常強烈的目標的小伙伴以外,對于迷茫的朋友,我的建議是,可以找一本錄取專業書來瀏覽,了解一下大學的專業。圈出一些你比較感興趣的專業,再深入了解它的就業方向和前景,仔細想想自己是否能夠接受或者感興趣。當然也可以反過來,順著你感興趣的職業去了解獲得這份工作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專業知識。不需要確定一個很明確的目標,但心中應該有一個大致的方向。比如說,我偏愛做與文字創作相關的工作,那編劇、編輯、記者、寫作者、老師,等等,都是可以考慮的職業,由此出發去考慮未來的專業。
第四步,看專業限制決定選什么科。專業志愿書是個好東西。咱們可以通過專業志愿書去了解某一個專業在錄取時對于“選科”是否有限制。例如,某高校對于醫學相關的專業必須在高考中選考化學或生物;或者是某個專業可能要求必須在高考選考政治;又或者某些專業和目標院校只在“物理”一個大類招生;還有的專業會限制高考外語只能為英語等。如果我們在高一的時候了解清楚自己的目標專業對選科的限制,就可以避免高考后填志愿時的諸多煩惱。
最后一步,放寬心態,見招拆招。如果實在決定不出來就看看自己現在最喜歡什么科目吧。選擇幾門自己學起來感到開心并且能夠幫助自己在考試時取得高分的科目,一切的未知等填志愿再考慮。說不定學著的過程中就找到了方向呢?
所謂焦慮,是我們總想著要有一個十全十美的方案,所以會覺得無論怎么選都不是最優解,無論我們怎么選都有可能有遺憾。理想、成績、就業、夢校等,想要這些條件都滿足是很難的,可能除了好的選擇和努力還需要一點點運氣。但如果不要求樣樣都好,而能夠在大程度上讓人不至于太后悔,那這樣的選擇就是最好的了。焦慮解決不了的問題,去實踐試試看吧,相信會有好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