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江
其實,“家庭攝影”是一個十分寬泛的領域。不論是拍攝自己的家庭,還是拍攝別人的家庭,攝影師們的拍攝目的實在多樣。可能是商業委托,可能是商品廣告,可能是新聞事件,也可能是藝術表達。因此,在現代攝影史書寫中,我們很難找到“家庭攝影”這個類目。不過,我們在攝影史中檢索“家庭攝影”,卻能清晰地看到180 多年來攝影發展的基本邏輯。

朱莉亞·瑪格麗特·卡梅隆作品
攝影術誕生后,肖像攝影是最先流行的攝影形式,人們最大的拍攝需求也是肖像照片。拍攝一幅肖像照片,比請人畫一張肖像,能更直觀和準確地告訴親朋好友、商業伙伴,乃至不相干的路人甲乙丙丁:我是誰?在攝影還沒有被用于新聞報道,也沒有被認可是一種藝術表達媒介的時候,這種實用主義目的加速了攝影術的傳播,也造就了最早的照相館商業模式。而在肖像攝影中,拍攝家庭照片是主要需求之一。乃至時至今日,拍張家庭合影或者創意家庭寫真,始終是人們去照相館或者請某個攝影工作室拍照的最重要理由之一。

朱莉亞·瑪格麗特·卡梅隆作品
如果翻開攝影史,不論中外,我們會發現早期留名的攝影師多是“照相館師傅”或兼營照相館的攝影者,他們拍攝的家庭照片以實用為主要目的,但事實上也塑造著當時人們拍攝人像照片的基本模式。不過,隨著19 世紀中后期起,越來越多業余攝影師改變著攝影內容形態(這里所說的“業余”并不是說拍攝的不專業,而是相對于“職業”而言),家庭攝影的面貌也發生著變化,有了更加豐富的表達樣式。以“畫意攝影”為追求的英國攝影師朱莉亞·瑪格麗特·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1815-1879)就是一個代表。她在48 歲時收到了女兒女婿送的相機后才開始攝影,大部分時候將其當作消遣,但她的人像攝影和同時代職業攝影師有很大不同,風格上更偏向繪畫,內容上也多強調寓意。雖然卡梅隆的拍攝對象中有她花錢聘請的模特,但大部分是家庭成員或家里的傭人,且相當多的場景設定是以家庭成員形象或關系為切入點。卡梅隆的實踐大致反映了當時及之后半個世紀,不斷挑戰商業攝影師的業余攝影師們關注的是高度美學化的影像創作及照片的藝術價值,追求通過光影、構圖、畫面意蘊所呈現出的美感。

雅克·亨利·拉蒂格作品
不過,到20 世紀初,技術進步和觀念革新讓直接攝影成為更多業余攝影師們的追求,家庭攝影的“快照美學”開始出現,最典型的代表是法國攝影師雅克·亨利·拉蒂格(Jacques Henri Lartigue,1894-1986)。拉蒂格出生在富裕家庭,6 歲時就收到了父親送的相機,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癡迷攝影,但直到1966 年出版《家庭相冊》(BoyhoodPhotos of J. H. Lartigue, the Family Album of a gilded age)影集后才享譽世界。其實,拉蒂格拍過劇照,拍過時裝,也拍過名人,可他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仍是他記錄式的家庭快照。由于經濟條件好和社會地位高,他的家庭照片隨性、真實而精彩,且有很多抓拍,讓觀者能夠通過影像感受到“理想型”家庭生活的模樣,在他去世后仍然有相當大的影響。

伊恩·施黛莉作品
同樣是拍攝家庭成員,20 世紀后半葉的攝影師卻更希望表達多樣感受,表現方式也愈發多元。美國攝影師理查德·阿維頓(Richard Avedon,1923-2004)以拍攝時裝和時尚肖像聞名,但在他1976 年出版的《肖像》(Portraits)一書中,收錄了他在父親生命最后幾年里拍攝的父親肖像,用一種很莊重的方式思考了自己和父親的關系。它是一種記憶,卻又超越了記憶。而本是配鏡師的拉爾夫·尤金·米雅德(RalphEugene Meatyard,1925-1972)卻選擇用一種略顯怪異的方式表達和阿維頓類似的感受,但比阿維頓進一步探討了親密關系中的角色。他在被確診為癌癥后,開始戴著面具拍攝《露絲貝爾·克雷特的家庭相冊》系列照片,他本人、妻子、母親、孩子和朋友們都戴著面具扮演虛擬角色露絲貝爾·克雷特一家,呈現不同場景下的家庭生活。
家庭照片總是意味著親密關系的記錄,以上幾位攝影師的作品從不同角度表達了這樣的主題,但我們也能看到,親密關系中不止有“愛”,它能承載更多。而當親密關系與時間因素相連接,家庭照片的私密性也可以被推到公共層面。美國攝影師尼古拉斯·尼克松(Nicholas Nixon,1947-)在國內的傳播度很高的《布朗姐妹》系列照片就說明了這點。從1975 年開始,尼克松每年為妻子和她的三個姐妹拍一張合影照片,至今仍在繼續。因為時間跨度近半世紀,這個系列照片不僅是家庭合影,起碼還能看到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除了拍攝自己的家庭,也有的攝影師長時間拍攝他人家庭,這類照片的社會學價值更為突出。瑞士攝影師伊恩·施黛莉(Iren Stehli,1953-)從1974 年起記錄一位身居布拉格的吉普賽少女莉布娜的日常生活,時間跨度近35 年。在施黛莉的鏡頭中,莉布娜從一位青澀少女成長為一位年輕的祖母,其中經歷戀愛、婚姻、孩子出世、家庭繁瑣,等等。2009 年,莉布娜去世了。時間流逝帶來了情感沖擊,施黛莉的照片也不再只關乎一個家庭記錄,而成為關于生命延續、情感付托的傳奇敘事。

選自拉爾夫·尤金·米雅德《露絲貝爾·克雷特的家庭相冊》
囿于篇幅,舉例有限,但它們大致勾勒出一個線索,即從外向的展示與呈現,到內向的思考與表達,再到雙向的交流與回應,家庭攝影觀照著生活,也就觀照著我們與世界的相處。即使那些照片中沒有驚心動魄,沒有大氣磅礴,也沒有光影童話,但就像家庭生活,平淡的表象下面,細細觀看,總會激起內心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