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以浙江富春江兩岸景色為背景創作的紙本水墨畫,是黃公望為其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此畫后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后半卷《無用師卷》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條漫長的江水,更是一個哲學,一個對生命態度的思考。
《“剩山”回響》是我選用了5 年時間拍攝的素材,經過半年時間的構思制作,將300 余張富春江、新安江兩岸山水照片拼貼組合而成的新“剩山”,以此向元代畫家黃公望致敬。
《“剩山”回響》中有奇峰秀巖、山巒連綿;有水草灘涂、樹叢林間;有漁人垂釣、拱橋獨步;有茅草亭閣、村舍田野;有飛瀑清泉、孤舟碧波。遙想當年,黃公望也是流連在這一方山水之間,天長地久,物我兩忘,才構造出了他畫筆下獨具江南氣息的“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的富春山水畫卷。

“剩山”回響02 李曉軍 攝

“剩山”回響03 李曉軍 攝
《“剩山”回響》既融入了我對中國山水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也是對《剩山圖》的重新解構和對攝影藝術新的認識。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足跡去親近富春山水,創作并轉換成一種自和的表達,從而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與《剩山圖》形成對話的影像。
攝影發展到今天,創新越來越難。我想,新風景是相對于舊的表現形式、技術手段而言的,這個新不是新和舊之間的對照,而是跟舊的決裂。所以我們進行攝影創作必須對世界攝影史有了解,以國際視野去審視中國的風景,敢于突破和創新,用新思路、新手法、新形式走一條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新風景之路。

“剩山”回響04 李曉軍 攝

“剩山”回響05 李曉軍 攝


“剩山”回響07 李曉軍 攝

“剩山”回響08 李曉軍 攝

“剩山”回響09 李曉軍 攝
評委評語李曉軍的《“剩山”回響》以經典的歷史圖像文本《富春山居圖》前半卷《剩山圖》為創作的契機與出發點,以一種文化考古的作業方式,索據相關文獻,沿循黃公望當年的行跡,將他描繪過的山水拍成大量照片,然后通過后期圖像處理技術,建構出一個與《剩山圖》平行存在的視覺系統,以期與古人產生一種超越時空的對話。
近十幾年來,有很多藝術家在嘗試類似的實驗。如王慶松以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畫作《韓熙載夜宴圖》為圖式借用創作的《老栗夜宴圖》;洪磊擬宋末元初文人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創作的同名影像藝術作品;塔可以中國古代詩歌的經典文本《詩經》為依據展開考索與影像表達的《詩山河考》,等等。這樣的實驗需要對原作及相關的歷史文獻有深入細致的研究,更重要的還在于,由這樣的歷史文化樣本出發,如何找到一種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并在這種表達當中顯示出自己思考的文化立場、現實態度與獨特內涵。
從過往類似的影像實驗當中,我們已經看到很多富有價值的視覺表現,但面對無限豐富而深邃的歷史文化資源,從這一視角出發而展開的影像表達依然非常有限。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組《“剩山”回響》作品,是對這一類影像實驗的有力延續。
——劉樹勇(中央財經大學藝術系主任、教授,藝術評論家,以“老樹畫畫”知名,2022 首屆集美中國新風景攝影展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