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金芹 王祥華
摘? ?要:貴州長征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多樣,紅色旅游開發和可利用的空間廣闊。長征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貴州長征文化資源是貴州旅游開發的一個重要基點。當前,貴州長征文化遺產開發與旅游業發展存在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旅游法規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耦合困境。要實現貴州文旅融合發展,應充分利用長征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經濟價值,因地制宜地探索適宜的發展道路,實現文化傳承與超越,擴展文化宣傳和教育的途徑,致力于開發貴州長征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探索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貴州長征文化遺產;旅游業;耦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F5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3-0110-03
貴州省是一個革命老區,紅軍長征時期在貴州停留的時間較長,留下了豐富的長征紅色文化遺產。貴州是一個旅游大省,長征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在貴州旅游產業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貴州需要更好地開發和利用紅軍在長征時期留下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結合本地的實際狀況,充分利用長征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教育功能和經濟價值,實現經濟效益和教育功能相統一。特別是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必須積極發揮長征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對鄉村振興的助推作用,結合各地長征文化特色開發不同的旅游模式,加快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建設一個有文明、有秩序、生活富裕的美好鄉村。
一、貴州長征文化遺產基本現狀
文化遺產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留存下來的具有歷史、文學、藝術價值的文物。具體的長征文化包括長征過程中留下豐富的歷史遺跡和精神文化遺產等,如在長征途中形成的遵義會議精神、豐富的長征題材詩詞等,其遺跡分布廣,文化種類多樣,可利用和開發的空間大,是國家和人民寶貴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
(一)長征文化遺跡豐富
長征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是用理想、意志、勇氣譜寫的人類史詩。紅軍長征在貴州持續時間較長,中央紅軍,紅二、紅六軍團的長征先后轉戰貴州,足跡遍及全省60 多個縣(市、區),主要經過兩條主線。
第一條主線。中央紅軍長征線路(1934.12—1935.4):貴州黎平—甕安—遵義—畢節七星關區—云南方向。留下了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茍壩會議、雞鳴三省等會址。沿線有錢壯飛烈士紀念館、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畢節市博物館、紅九軍團梯子巖戰斗遺址等紅色文化遺產。
第二條主線。紅二、六軍團長征線路(1936.1—1936.4):貴州石阡—貴陽—黔西—大方—畢節—盤縣—巧渡金沙江。1936年進入貴州石阡、鎮遠等地,后向黔西(大關鹽號、黔西會議)、大方、畢節方向轉移。在貴州留下了哲莊壩紅軍戰斗遺址、黃家壩阻擊戰遺址、將軍山戰斗遺址、烏蒙山回旋戰遺址,后在盤縣召開會議,巧渡金沙江。
貴州現存重要長征遺址遺跡900多處。長征遺跡在全省范圍內分布較廣,基本涉及全省的所有州市,兩條紅軍長征路線分別留下了多樣的遺產,包括會議會址、戰斗遺址等等,留下了無數的紅色記憶和革命文物資源,體現了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紅軍和黨不屈的革命意志,是我們偉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二)長征文化遺產內容多樣、分布較廣
貴州長征文化從內容上可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形式豐富多樣,內容種類繁多。物質文化包括長征時期留下的歷史遺跡,使用過的槍支、彈藥,穿過的衣服,使用過的工具,走過的道路、橋梁、山路,留下的文字資料、圖片,各種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公園等等。文物類型豐富、要素齊全,涉及長征文物的全部類型,大致分為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重要人物活動紀念地、重要人物故居、烈士墓、紀念設施等類型,其中,以建(構)筑物和建筑群落、戰場遺址為主,還包含大量的標語和宣傳畫、烈士墓和紀念設施等[1]。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在長征途中形成的保持革命的理想、不怕犧牲的精神,以遵義會議精神和長征精神為主體。貴州長征文化遺產分布在黔北地區,形成以遵義為中心的發展圈,主要是中央紅軍長征沿線地區;在黔西北形成以七星關區為核心的發展圈,主要是紅二、六軍團沿線地區,黔東南和銅仁地區紅軍兩條路線都有涉及,包括石阡、印江、松桃等縣。主要就是這三大長征文化資源群,其他少部分地區影響力較小,大規模開發的價值不大。
(三)長征文化遺產利用和開發空間較大
長征文化作為貴州主流紅色文化,其分布較廣,在全省各地都有體現,形成了以遵義為中心的長征文化旅游基地。許多文藝作品以紅軍在長征時期的歷史背景為依據,這些文藝作品豐富多彩,包括電視、電影、舞臺劇等。近年來,貴州通過策劃重走長征路、講好長征故事等研學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長征精神的意義和內涵,把紅軍長征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讓長征精神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發揚光大。貴州生態環境保持較好,有“公園省”之稱。貴州一體化旅游發展模式態勢較好,緊緊抓住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充分整合貴州省多維文化以及自然生態資源,實現了文旅融合發展。其豐富的長征文化資源結合貴州本地的自然風光,可開發和利用的空間巨大,旅游發展潛力深厚。
二、貴州長征文化遺產與旅游發展的耦合價值
豐富多彩的長征文化遺產是貴州的寶貴資源之一。貴州是紅色文化和自然旅游文化大省,可以結合二者的優勢,打造具有貴州特色的旅游項目,充分發揮長征文化遺產資源,發揮貴州長征文化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實現保護傳承和旅游發展的有機結合。
(一)文化價值
長征文化是民族的瑰寶,是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的生動體現。首先是歷久彌新的軍事文化。軍事文化又包括軍事精神成果和軍事物質成果,以遵義會議為核心的一系列會議使黨和紅軍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正確的軍事路線,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錯誤軍事路線。四渡赤水等偉大的戰役,展現了黨和紅軍在歷史困難時期的軍事智慧和才能。其次,形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紅軍長征在貴州不僅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著名軍事戰役,更是基本形成了長征精神的內涵。最后是創造了許多偉大的詩篇。尤其是以毛澤東詩詞為主要代表的長征題材詩詞,詩句表達了對革命前途的遠慮以及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盡管有的詩詞并不是在長征時期創作的,但是詩詞中的內容大部分是以在長征途中發生的歷史事件和時代為背景的。
(二)教育價值
豐富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是我們當代寶貴的教育資源。長征文化的教育價值是主要的,作為全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較多的地區,應圍繞遵義的一系列的會議會址開展紅色教育。遵義目前擁有各級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占貴州省紅色旅游景區的1/3以上。在未來的建設中,我們需要賡續與發揚偉大長征精神,發揮長征文化遺產的教育價值,打造有貴州特色、少數民族情感的旅游品牌。新時代開展四史教育,貴州長征途中留下的寶貴遺產就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各單位、各級各類學校應開展實踐教育,重走長征路,充分利用好貴州的紅色文化資源,發揮其教育價值[2]。
(三)經濟價值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著力打造傳承、教育、旅游、休閑、研究等功能相結合的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新模式,挖掘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開拓貴州特色的旅游模式,實現“紅”“綠”“文”的三維結合,以有效傳承偉大的長征精神,感悟黨在革命時期的奮斗力量。以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為例,花茂村開拓以紅色游、田園游、智慧游為主的旅游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不斷挖掘歷史文化,傳承傳統手工技藝,開發陶藝制作、古法造紙等項目,充分展示了一條可行的道路。這些發展模式值得在全省紅色旅游區積極推廣和開展,旅游旺季發展旅游產業,淡季發展農業產業,二者相互協調、互為補充。
三、貴州長征文化遺產與旅游發展的耦合困境
貴州豐富的長征文化資源并沒有完全開發,空間上的開發不平衡。長征文化開發較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黔北地區,但是貴州長征遺跡全省幾乎都有涉及。目前各個地區之間開發程度差距較大,部分地區宣傳力度不夠,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現階段還無法滿足高流量旅客的需求。
(一)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
貴州省大部分地區都有長征紅色文化資源,但是開發不平衡。主要集中于黔北重鎮遵義,貴州因為經濟發展的滯后,對紅色文化特別是長征文化調查研究的力度不夠。研究還是集中于黔北地區,集中于中央紅軍長征沿線的開發,紅二、六方面軍長征路線文化資源開發較差,相對于其他地區的研究較少。紅色文化研究的不平衡,也造成了紅色文化旅游發展的不平衡,特別是以長征文化為依托的紅色文化旅游基地的開發,貴州遵義做得比較好,其他地區開發的程度不夠[3]。
(二)旅游法規體系不健全
全國旅游法規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為權威。但是目前全國地方性旅游法規較少,在第三產業體系內部沒有形成完整的法規體系。就貴州實際情況來看,各項旅游專業法規不夠健全,長效性不夠,后續法規缺乏,跟不上互聯網發展的新形勢。旅游業相應的監督和管理的法律缺失以及體制機制的缺乏,導致惡性競爭、虛假廣告、合同欺詐以及破壞旅游資源等各種違法現象層出不窮,影響了文化旅游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貴州地方性旅游法規更為缺少,對發展旅游的規范性文件較少,旅游發展不規范,景區的安全設施等沒有一定的標準,餐飲的衛生狀況沒有保障,旅客的安全保障不到位。這些問題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支撐,是貴州旅游發展乃至全國旅游發展中顯著存在的問題。
(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旅游業的發展必須有強硬的旅游基礎配套設施,但貴州目前文化旅游配套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文化旅游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旅游交通業、餐飲行業,也包括融入新技術的旅游信息化產業。貴州省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如交通問題、飯店旅店業問題、文化旅游信息化問題等,尤其在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餐飲、酒店建設跟不上。貴州目前旅游發展的資金不足,投融資渠道單一,政府可用于旅游建設的資金有限,許多景區建設資金都是來源于銀行貸款,貴州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長期受制于經濟的發展[4]。
四、貴州長征文化遺產與旅游發展的路徑優化
長征文化資源豐富,要發揮其最大的價值,需要充分開發和利用長征文化遺產,加大調查研究力度,加大資金的投入,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實現其經濟效益和教育功能相結合。
(一)因地制宜:探索適宜的發展道路
開展長征紅色旅游文化,結合本地特色,合理規劃旅游路線,做好開發風險預測和評估,積極開展實地考察,考慮未來景區的收入鏈、產業鏈,全方位多層次考慮評估。在這方面,遵義做了良好的示范,形成了以遵義為核心,以婁山關景區、軍團陳列館、赤水河谷旅游公路、赤水丹霞的文化自然為一體的旅游路線,打造人文和自然的結合體,更好地吸引游客。因地制宜,利用社會組織的力量,開展文化紀念活動,增強景區的吸引力和創造力,開展有特色的旅游產業致富道路。比如貴州遵義赤水市,正積極聚焦紅色文化主題,走多行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某些商戶從事特色紀念品銷售,實現經濟的增長。過去石斛、竹蓀等只能賣給當地人,銷量有限,現在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紅色旅游帶動了本地特色產品的銷路,在合法范圍內售賣本地的旅游產品,形成良性的旅游景區效益大循環。
(二)效益兼顧:實現文化傳承與超越
長征文化的功能多樣,其中要以其教育功能和經濟效益相結合,達到多功能統一。紅色資源開發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育功能,紅色教育的開展必定會帶動本地區相應產業的發展。紅色旅游更注重內涵的表達、精神的傳遞,既要依托“綠色”,也要傳承“紅色”,教育功能的發揮,必然會帶動相應行業的發展,這就是實現“綠色”和“紅色”相結合發展的優勢,長征文化遺產經濟效益的實現離不開教育功能的發揮。當前,全國紅色旅游強勢發展,紅色旅游對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明顯,特別是江西、陜西等省,形成了許多發展模式,貴州省應積極借鑒這些省發展紅色旅游的經驗,加大全省長征沿線地區的開發力度,打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體的紅色旅游發展模式,在革命區積極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實現教育功能帶動經濟的發展,打造貴州紅色教育基地的品牌[5]。
參考文獻:
[1]? ?裴恒濤,謝東莉.論貴州紅色文化遺產的現狀與開發[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5,(1):108-114.
[2]? ?王鐘樺,馬小紅.多元主體參與下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旅游發展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2,(8):7-10.
[3]? ?李研,吳紅娜.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協同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2,(8):65-66.
[4]? ?王兆峰,李琴.長征沿線紅色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及旅游高質量發展[J].山地學報,2022,(4):581-596.
[5]? ?于天,徐宗韓.沉浸式體驗視角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遵義段紅色文化遺產利用路徑研究[J].名家名作,2022,(12):105-107.
The Coupling Path Between Guizhou’s Long Mar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u Jinqin, Wang Xianghua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Guizhou’s Long March cultural heritage is rich and diverse, and there is a vast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d tourism. The Long March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king full use of Guizhou’s Long March cultural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Guizhou’s tourism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coupling dilemma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in Guizhou’s Long March, such a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imperfect tourism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realiz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Guizhou,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cultural value, education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of the Long March cultural heritage,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path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chiev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expand the channels of cultural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devote ourselv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Guizhou’s Long March cultural resources, and explore the new path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Guizhou Long March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coupling path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