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發射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衛星
2023年11月16日11時55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衛星海洋三號01星。該衛星指標達到國際水色遙感衛星先進水平,可滿足我國海洋環境監測的主體業務需求,并能夠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智慧海洋工程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的科研衛星。衛星配置了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中分辨率可編程成像光譜儀、海岸帶成像儀等設備,可提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空間分辨率、光譜分辨率,拓展探測譜段,實現全球海洋水色觀測快速覆蓋,提升我國海洋遙感衛星應用水平,與海洋一號C/D衛星在軌組網運行,促進我國海洋水色遙感業務持續發展。相比上一代海洋一號衛星,海洋三號01星在海洋水色產品種類、產品質量、探測能力等方面均實現了跨越式提升。衛星設計壽命8年,可對全球大洋水體開展高精度、多譜段、長時間序列觀測,滿足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和氣象等行業的應用需求,助力海洋環境保護。
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97次發射。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23年10月31日8時11分,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全部安全順利出艙,健康狀態良好,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作為首批執行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3名航天員在軌駐留154天,其間進行了1次出艙活動和中國空間站第4次太空授課活動,配合完成空間站多次貨物出艙任務,為空間站任務常態化實施奠定了基礎。航天員景海鵬圓滿完成了第4次飛天旅程,累計在軌執行任務時間超過200天,是目前為止執行飛行任務次數最多的中國航天員。我國首位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和首位載荷專家桂海潮也圓滿完成首飛之旅,標志著我國現有3種類型的航天員均已完成飛行考核和實踐檢驗,為工程后續發展建設和大規模開展空間科學實(試)驗打下良好基礎。
中國載人航天首飛二十年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從甘肅酒泉發射,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自主完整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整整20年后,已有18名中國航天員進入過太空。但載人航天取得的突破遠遠不止于人數,在過去20年當中,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推動了航天產業乃至科技事業整體的快速發展。
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30年來,工程全線共取得4000多項發明專利,并輻射帶動原材料、微電子、機械制造、化工、冶金、紡織、通信等領域快速發展,培養了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推動了我國航天科研試驗能力整體躍升。
錢學森說過,“航天是系統工程,不能靠我一個人,要靠一大堆人”。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載人航天系統是最復雜的。立項之初,工程有7大系統,到空間站階段時增加至14大系統及上百個分系統,參與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僅以航天員搜救為例,除工程相關參研參試單位外,還涉及外交、交通等多個部門,各個戰區和陸海空軍,以及地方政府、醫療單位等,上萬人參與其中。每一艘“神舟”的順利升空,都與全國各地方各領域的大協作密不可分。
依靠長期的技術積累和人才隊伍建設,從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發射到神舟十四號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在20個月內,密集實施11次發射、3次飛船返回、2次艙段轉位、7次航天員出艙,4個飛行乘組12名航天員接續在軌駐留,航天員乘組首次完成在軌輪換;突破并掌握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空間站組裝建造、再生式環控生保等8項關鍵技術,如期建成空間站,整個過程穩扎穩打、連戰連捷。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近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已有多個國家提出選派航天員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的需求;目前正在與相關方面開展對接協調,同時也在積極開展前期有關準備工作。
20年的“加速進步”,背后是錢老口中“一大堆人”付出的扎實努力。載人航天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一場“大兵團作戰”。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正伴隨著全國合奏的鼓點,邁得更堅定、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