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記者 劉陽

張金萍
“幾十年、幾百年后,我已經不在了,但我修復的文物還在,里面還有著我的體溫、我的心血!”這是南京博物院副院長、江蘇省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張金萍及其文保團隊小伙伴們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剛開始從事文物保護工作時,張金萍并不覺得這會是自己的終身事業,卻越做越喜歡,致力于紙質文物修復與保護的研究工作三十年,不知不覺就成了“擇一事,終一生”的典范。
“我國紙質文獻收藏量非常大,種類豐富,文獻價值很高,但普遍面臨紙張酸化現象,酸化已經成為紙質文獻損壞的最大殺手。倘若不及時對紙質文獻采取適宜的辦法進行脫酸,假以時日,紙張受到的破壞會日益加劇,導致出現一系列黃化、脆化、粉化等問題,對文獻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張金萍所領導的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同時是近現代紙質文獻脫酸保護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張金萍1990 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圖書館學專業,獲化學工程及圖書館學雙學士學位,與紙質文物保護結下了不解之緣。畢業后,她來到南京圖書館工作,參與館方與南京博物院(以下簡稱“南博”)合作的古籍保護與修復工作。三年后調入南博,從事有機質文物保護工作,第一年便獨立主持相關研究課題。從選題、申報、開題、結題,全過程參與,雖然過程比較艱苦,但為她日后從事科研奠定了基礎。機制紙的酸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國外早在20 世紀80 年代就開展了規模化脫酸保護,國內脫酸技術研究起步較晚,加之中國的造紙原材質量、造紙工藝、裝幀形式等與國外有很大差別,完全靠引進技術會“水土不服”。張金萍帶領團隊長期專注于適合中國紙質文獻特點的規模化脫酸保護技術研究。看到自己發揮專業技能研究出的脫酸技術可以使紙質文獻得以完整持久保存,張金萍無比欣慰。此外,針對考古木材出土后水分揮發、收縮,導致整體結構改變,張金萍反復實驗,研制出木材定型劑、加固劑施于木頭中,避免了古木材收縮變形,保存了文物的審美價值。
就這樣,邊干邊學邊研究,張金萍主持完成省部級及以上課題10項、國家文物局行業標準3 項,在紙質文物脫酸技術方面獲發明專利授權3 項,并奠定了在專業領域的重要地位。
文物具有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文物保護意義之重大自不待言。張金萍一直強調科技對文物保護的支撐作用,并帶領研究所同仁身體力行。
人們參觀博物館對藏品的認識往往僅限于其外觀價值和歷史價值,其實每件文物的背后都凝聚了化學、材料、生物、地質、歷史、漢語言、美術等學科的技術和知識。來自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在文物修復過程中通力合作,完成著一項項堪稱傳奇的工作。
比如青海出土的元代錢幣,屬于國家一級文物,但張金萍和團隊發現部分紙幣后貼有小紙條。一般來說文物的附著物都要清除掉,但運用紅外線掃描發現,背面紙條上隱隱約約都是簽章。進一步探究得知,原來這批紙幣是當時流通過久的殘損幣,貼紙條蓋章表示銷毀作廢。這一發現挽救了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文物特質,使之能夠清晰反映元代的貨幣與金融制度的特征之一,即紙幣報銷制度的形態。
又比如,紙質書畫易霉變,但有一次南博文保所修復的書畫雖然病害多種多樣,卻沒有霉菌存在。修復人員溯源探底,利用生物化工技術分析發現,這種偏黃色的紙張含有黃檗成分,而黃檗是霉菌克星。用黃檗煮水染紙,是中國古代首創,對保護紙張和書籍具有非常好的功效。敦煌發現的5 至10 世紀的經卷,大都經過“染潢”,保存良好,未被蟲蛀,而被稱為“紙壽千年”。
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不斷地提高和完善文物修復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材料,正確掌握修復中“道”的平衡,才能更好地延長文物的壽命,使文物價值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這是張金萍帶領團隊主持研究的許多國家級和省級課題的主旨,也是她作為江蘇省人大代表所交提案的主題。
“先學三年天下通行,再學三年寸步難行”,是張金萍對文物修復保護工作最大的體會。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博物館,關注文物修復,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學習、進入文物修復專業。在文保人才的培養上,張金萍認為除了綜合知識體系和技能的培訓,修復保護觀念尤為重要,敬畏心、責任心、匠心和職業道德需要同步加強。
研究性修復是南博文保所的重點工作內容之一,也是張金萍與團隊抱持的工作理念,“首先嚴格遵守文物修復的最小干預、最大信息保留、可逆性、安全等原則,然后有一個科學完善的操作規程,中間還要有應急方案。比如一些污斑,老方法洗不掉,這時候科研要跟上,要分析霉菌、病害的成分、類型、時期,研究新材料,找到對應方案……就像中西醫結合,給文物診斷治病。”
生于1966 年的張金萍容光煥發,氣質慧雅。問及秘訣,她笑著回答:“我覺得熱愛(工作)就是最好的化妝品。沉浸其中,潛心鉆研,看到自己精心修復的文物重新煥發光彩,去展廳收獲觀眾的贊美,帶來的成就感、滿足感、幸福感會讓人產生美好的心流體驗,修復文物,也是在修心、修性、修行!”
張金萍介紹說,南博文保所有三十五名工作人員,女性占近三分之二,女博士、碩士就有十二位。她們熱愛文保工作,每天仿佛在時光機中穿越,與古人對話。因為修復過程需要集中精力,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面對灰塵、霉菌、蟲卵……胃病、頸椎病、呼吸道疾病等已經成為他們的職業病,但熱愛可抵歲月漫長,“責任使然,這些事情我們必須要做。”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久前,由南京博物院牽頭申報的科技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文化科技與現代服務業”重點專項“館藏中華古籍與近現代紙質文獻規模化脫酸裝備試制及實證”獲得立項,讓張金萍倍感振奮。她表示將保持初心,不斷攻堅克難,解決中國紙質文獻酸化問題,為行業提供系統化脫酸解決方案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