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裕

陳玲玲
在生命科學的奇妙世界里,存在許多鮮為人知的神秘“暗物質”,非編碼RNA(核糖核酸)就是其中之一。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些重大疾病與非編碼RNA 調控失衡相關。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組長陳玲玲長期從事長非編碼RNA 的前沿研究,致力于發現“分子家族”,破解基因密碼。
走進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樓道盡頭有一間不起眼的小隔間——這就是陳玲玲的辦公室。她大多數時間在辦公桌前站著工作,以便隨時走出隔間和團隊成員交流。
陳玲玲是不折不扣的“學霸”。“一開始,盡管我對生命科學特感興趣,但不確定能夠成為科學家。所以,我在美國康涅狄格大學一邊讀生物醫學博士,一邊讀工商管理碩士。”45 歲的陳玲玲一頭干練短發,笑容甜美,語速很快,確有一些“管理范”。
在美國攻讀兩個學位的日子可謂“沒日沒夜”,也是陳玲玲最感激的一段時光。那時,她白天做實驗,晚上學管理。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自己更加喜歡純粹的科研。導師戈登·卡邁克爾鼓勵陳玲玲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在自由的氛圍下,她不僅發現一種新的基因調控范式,更重要的是,她獲得了一種“我能做得到”的信心。本可以進入企業拿高薪的她,毅然選擇了科學研究。2009 年,陳玲玲取得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生物醫學博士和工商管理學碩士雙學位,并留在該校干細胞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第二年5 月破格晉升為助理教授。
2011 年,陳玲玲放棄國外的發展機會和優厚待遇,和同樣從事科研工作的丈夫一起回國。有朋友不理解,陳玲玲卻異常堅定:“這些年,我身邊有很多科研人員陸續從海外學成歸來,我們的志向都是一樣的,要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當時,非編碼RNA 研究剛剛起步,國內開展相關研究更少,陳玲玲是國際上早期從事長非編碼RNA 研究的科學家之一,回國后的她開始在國內該領域的拓荒。
人類約有兩萬個基因,僅占DNA 的2%,剩下的98%是什么?這些區域如同基因組上的“暗物質”,有待科學家去發現。非編碼RNA 就是基因組“暗物質”中的一類重要分子,它們不僅在生命活動中發揮功能,還與許多疾病息息相關。然而,人類對它們的折疊、代謝,甚至分子長相、功能都知之甚少。陳玲玲正是這一領域的“弄潮兒”。
陳玲玲回國后,從空空如也的實驗室開始,招募團隊、申請經費、培養研究生……她帶領科研團隊通過艱苦摸索,創建了長非編碼和環形RNA 研究技術體系,在揭示其生成規律、作用機制以及與人類疾病的關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開拓了研究領域的新方向。在此期間,陳玲玲帶領團隊發表SCI 論文60 余篇,其中多篇發表在《細胞》《科學》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基于這些國際領先的原創發現,陳玲玲受邀在許多頂級學術期刊上撰寫綜述與展望。2019 年4 月,陳玲玲研究組關于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重要功能的研究在《細胞》雜志上發表,引發全球學術界轟動。她的研究工作具有理論創新的意義和良好的臨床轉化前景,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 項。
近幾年,陳玲玲研究組相繼發現兩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其在正常人的體內大量存在,而在小胖威利綜合征病人的體內是缺失的。該病屬于基因疾病,發生率約1/15000,患者一般發育遲緩、過度肥胖,有猝死之虞。此項研究為發現其病理機制提供了新思路。“小胖威利綜合征是一種出生缺陷,如果能提早發現,可以提前進行干預治療。”陳玲玲說。
長非編碼RNA 分子是近年來新崛起的“分子家族”。自2011 年回國建獨立實驗室以來,陳玲玲在長非編碼RNA 研究的前沿技術、新型長非編碼RNA 家族、特異長非編碼RNA 的功能機制等領域開展前沿性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新發現了四類“分子家族”。潛心鉆研和沉淀,使陳玲玲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贏得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贊譽。2021 年,國際RNA 協會授予陳玲玲職業中期科研獎,這是該獎項首次授予中國科學家。
雖然已經沉浸在“核糖核酸的世界”多年,但每解開一個新的謎題,陳玲玲仍會像孩子一樣歡呼雀躍,“每揭開一個新的奧秘,就意味著離服務人類健康的目標又近了一步。”十多年來,陳玲玲將國內長非編碼RNA 領域的原創研究推到國際第一梯隊,實現了“從出國第一天起,就想學成回國后做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一流科學發現,造福人民健康的目標”。
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后,陳玲玲比以前更忙了,“拼全力、加緊做,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因為手頭的工作實在太多,陳玲玲經常早上5 點就起床工作。“在我們研究所,這樣的工作節奏很常見。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倒也不覺得累。”在陳玲玲看來,探索是極有意義的挑戰,驅動她的是科學研究中最樸素的“有趣”。因此,當一個科學假設被證明是真實存在的,陳玲玲會特別興奮;而實驗長時間沒有進展,她也不會氣餒,會從失敗的實驗中,尋找新的方向。“research(研究)前面有個‘re(反復)’,表明科學研究需要不斷探索,前進本身就是一個在曲折中不斷修正假設的過程。”
陳玲玲對學生很和氣,但要求卻不松懈。她常告誡學生,不要幾年之后因為遇到一些瓶頸就稀釋了最初投身科學的熱情。“科研攻關就像在拆一個個寶盒,只要肯堅持下去,總會不斷拆到樂趣和驚喜。”陳玲玲表示,科學創新無國界之別,無性別之分。但她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女科學工作者往往要付出更多代價和努力,需要家庭和社會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科研工作壓力很大,睡不好覺是常有的事。每到這時,陳玲玲就慶幸女兒是自己的拯救者。每晚臨睡前女兒會賴著她講故事,經常講著講著就把媽媽哄睡了。談到孩子,陳玲玲的笑容特別燦爛,因為女兒是她得到的最好禮物。她的辦公室里擺放著很多女兒的照片,微信頭像也是女兒的畫作。盡管陪伴時間并不多,但她一直努力做個好媽媽。每到周日,陳玲玲最喜歡在城市中行走,這時丈夫與女兒會陪在她身邊一起散步。
陳玲玲所理解的幸福有兩種,一是與家人在一起,另一種是挑戰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并找到答案。盡管陳玲玲所研究的非編碼RNA 課題路途還很長,但她立志為此拼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