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萍

周亞瑾
在家庭中,周亞瑾孝順、明理,公婆有事先和她商量,把她當成生活中的貼心人;在工作中,她關心社區空巢老人,不是子女勝似子女,被社區居民稱為“大丫頭”。
周亞瑾出生在常州溧陽市一個普通家庭,父母淳樸、正直,從小就教育她要勤勞善良、助人為樂。2019 年,周亞瑾擔任溧陽市古縣街道天目國際村社區書記。她工作的地方離公婆家比較近。平日里,周亞瑾常去看望公婆。每逢長輩生日、父親節、母親節,周亞瑾都會買一些能夠表達心意的禮物,做一桌豐盛的飯菜,營造“儀式感”。她說這些是“不值一提的小事”,都是子女應該做的,可正是這些點滴的付出讓這個家其樂融融,成為別人羨慕的和睦家庭。
2022 年,周亞瑾的婆婆體檢時查出肺結節。因結節過大,醫生建議手術切除。為此,她帶著婆婆到南京復查,確診后聽從專家建議接受手術。手術前,周亞瑾一直陪著婆婆做各項檢查,手術后更是悉心照料。婆婆麻藥過后頭暈嘔吐,周亞瑾給婆婆按摩頭,幫她擦拭口水,不時查看一下尿袋,一整晚都沒有合眼。術前、術后很長時間都不能進食、進水,婆婆嘴唇干裂,她隔一會兒就用濕棉球給婆婆潤潤嘴唇。由于術后只能平躺,她心疼婆婆身體酸累,只要閑下來就給婆婆按摩四肢。婆婆在南京住院十天,周亞瑾就照顧了十天,同病房的病友都夸婆婆有福氣。
在周亞瑾看來,一個和睦的家庭是家庭成員共同營造的,要樂于付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比起我為長輩做的,長輩為我們做得更多。”2021年暑期,南京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周亞瑾和丈夫都要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女兒留在家中無人照料。“當時母親已經前去看望在福建工作的父親,為了讓我們安心工作,已經六十多歲的父親又開車二十多個小時從福建回來接走外孫女帶去照顧。”
周亞瑾的婆婆從事農村基層工作三十多年,經常上門走訪五保戶,關心他們的生活所需。“我受婆婆的影響比較大,擔任社區書記后也把關心鄰里、樂于助人當作為人處世的準則。”
2020 年4 月,天目國際村社區成立志愿服務隊“自家大丫頭”,周亞瑾帶頭做第一個“大丫頭”,帶領志愿者為大家服務。6 月,為了讓居民度過一個難忘的端午節,社區舉辦了“傳承端午文明、共敘鄰里情誼”主題活動。“大丫頭”們和社區居民一起包粽子,一起揉面、壓膜制作綠豆糕。大家嘮著家常,濃濃的節日氣氛拉近了社區居民的心。
夏天,天目國際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工作人員柯怡為居民講解《夏季養生與健康》,普及三伏天的飲食和保健知識。社區為居民們準備了藥材,教大家學習艾草、紫蘇、丁香、藿香、薄荷、陳皮等藥材的特征、功效和配方、比例等知識。“我們還為居民們送上了‘夏季養生禮包’,并帶領居民體驗艾灸、疼痛理療等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每周二、周五義診,為社區老人提供中醫手診、面診、疼痛理療、艾灸、健康咨詢、講座培訓等各項服務,很受社區老人的歡迎。”
第二年中秋節,考慮到有些老人不能跟遠在外地的子女團圓,周亞瑾帶領社區工作人員舉辦了線上百家宴。“我們準備了一些飯菜,加上老人從自家帶來的食物,拼成了一桌很豐盛的宴席,二十幾個老人聚在一起過節。其中有一個環節是跟子女打視頻電話,大家有說有笑,氛圍特別好。”對于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周亞瑾就和網格員把飯菜送上門。
張奶奶是周亞瑾結對幫扶的一名獨居老人,今年72 歲。考慮到張奶奶生活不便,周亞瑾就建議她來社區的如意小館就餐。這是個公益性質的助餐點,老人花幾元錢就能吃上葷素搭配的一餐。2021 年夏天,睡夢中的周亞瑾被電話鈴聲驚醒,接聽后傳來張奶奶虛弱的聲音,原來張奶奶洗澡時摔倒了,緩過來后向她求助。周亞瑾立刻叫醒老公一起趕往張奶奶家,把她送到醫院。她陪著老人做檢查,跟值班醫生溝通,等辦理好住院手續已經是第二天清晨了。考慮到老人住院需要人照顧,周亞瑾又忙著請護工。等她把老人安頓好,才與張奶奶遠在北京的女兒取得聯系。
周亞瑾長期關注社區的三名空巢老人,每周定期幫他們洗衣服、打掃衛生、購買生活用品,陪他們聊天,傾聽他們的煩惱。每逢傳統佳節,周亞瑾都要買些老人們愛吃的水果、點心,上門陪他們一起過節。“這幾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社區的空巢老人遇到事,但子女不能從外地趕回來,我們和網格員就及時頂上,為老人排憂解難。”她還為老人安裝了“愛心門鈴”,老人遇到突發事情一按鍵就能聯系到她。
為了在社區積極營造“尊老、敬老、愛老”的氛圍,周亞瑾開展了“爭當孝敬父母好兒女”“爭當孝敬公婆好媳婦”等活動。社區涌現出一批尊老敬老、和諧家庭的先進典型,形成了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去年,我們又成立社區鄰里中心,就設活動中心在一樓,老人過來很方便,有事沒事都可以來坐坐。”
周亞瑾先后獲得常州市職工最可信賴娘家人、常州市婦聯第十一屆“十佳好兒女”等榮譽,她所在的社區也被評為江蘇省“三全”示范社區。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不是子女勝過子女,社區老人也早已把她當成了自家的“大丫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