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羅華林
2015年12月,經原國家林業局(林濕發〔2015〕189號)批準,同意四川白玉拉龍措濕地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近年來,在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的指導下,在白玉縣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緊緊圍繞《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堅持“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進一步加強了濕地資源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2022年7月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2022年12月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濕發〔2022〕126號)批準,正式掛牌為“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
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東部,行政區域隸屬于四川省白玉縣昌臺片區的納塔鄉。地處贈曲上游的重要一級支流雜拉曲源頭區域(贈曲為金沙江上游左岸重要的一級支流),是長江源頭金沙江流域的重要匯水區。濕地公園總面積29398.71公頃。濕地公園內現有各類濕地總面積12548.20公頃,占濕地公園總面積(29398.71hm2)的42.68公頃。其中,河流濕地總面積為490.84公頃,占濕地公園濕地總面積的3.91%,包括446.56公頃的永久性河流濕地和44.28公頃的洪泛濕地;湖泊濕地總面積為599.06公頃,約占濕地公園濕地總面積的4.77%,包括21.10公頃的季節性淡水湖濕地和577.96公頃的永久性淡水湖濕地;沼澤濕地總面積11458.30公頃,約占濕地公園濕地總面積的91.31%,包括6138.99公頃的草本沼澤濕地、5318.31公頃的灌叢沼澤濕地和1.00公頃的地熱濕地。濕地公園劃分為保育區、宣教展示區、恢復重建區和管理服務區4大功能區。
濕地公園內濕地類型眾多,幾乎涵蓋了我國特有的青藏高原高寒濕地的所有類型,是青藏高原高寒濕地的天然博物館,也是中國目前少數幾個擁有地熱濕地資源的濕地公園之一,這是該濕地公園有別于其它濕地公園的獨特之處。公園所在區域是我國康巴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孕育了獨特而內涵豐富的康巴文化。該濕地公園是集豐富的高寒濕地類型、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和典型的康巴文化于一身,且高度集中統一的生態復合體,這也是其有別于其它濕地公園的獨特之所在。
另一方面,濕地公園內分布了一定量的珍稀瀕危物種,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植物高寒水韭和國家II級重點保護植物冬蟲夏草、紅花綠絨蒿分布,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7種,國家II級重點保護鳥類有13種,四川省重點保護鳥類5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獸類2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獸類7種。生態系統獨特性顯著。

白唇鹿

黑頸鶴
濕地豐富的古冰川遺跡、典型的青藏高原高寒濕地類型、獨特且珍稀的生物多樣性和典型的康巴藏族文化高度集中統一的生態復合體,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地處川西北高原的橫斷山區,是全球公認的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地區,也是長江上游源頭金沙江流域重要的水源補給地之一。在我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該區地處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之間的過渡區。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濕地公園所在區域屬于“生物多樣性維護型”重點生態功能區中的“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是我國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區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重點區域,生態區位極為重要。在此建立國家濕地公園,對于構建區域生態屏障和維護長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示范價值。
濕地公園自然、人文景觀的豐富性、愉悅度、完整度和奇異度等較高,并且蘊涵了深厚的康巴及游牧文化,將其與濕地資源融合,是極為理想的宣教場所。

四川白玉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
黨的十九大強調“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到“要讓濕地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意空間”。濕地公園是今后生態文明建設中自然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生態修復的重要依托和生態教育的重要平臺,我們將牢牢把握這一重要機遇,全面保護濕地資源,建立健全濕地保護機制,不斷提高濕地保護效果,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改善濕地生態功能,豐富濕地生物多樣性,使白玉縣的濕地生態環境呈現改善態勢,再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活動,幫助群眾走近濕地、了解濕地,共同參與濕地保護,形成全社會珍愛濕地、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結合康巴及游牧文化、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生態經濟產業,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