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 菱 圖 / 王家才
“梅、蘭、竹、菊” 分別以其傲、幽、堅、淡的品格,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征,被譽為文學“四君子”。在我國浩瀚的文學作品中,“四君子”的身影隨處可見,其中蘭可謂是“四君子”中的佼佼者。蘭,喜居崖壁、深谷幽香,不爭于世,孤芳自賞,世上賢達者也,但苦于蘭生幽谷無人識,來不相知去不留。文人詠頌的蘭通常為蘭科(Orchidaceae )蘭屬(Cymbidium)植物,例如春蘭(Cymbidium goeringii),蕙蘭(Cymbidium faberi)、建蘭(Cymbidium ensifolium)等。
經過多年來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中國共有蘭科植物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數量如此龐大的蘭科植物,不僅有物種種類較多的屬,廣為人知;也有物種種類較少的屬,鮮為人知。近日,洪雅縣國有林場就發現了鮮為人知的臺灣虎舌蘭(Epipogium taiwanense),為蘭科(Orchidaceae)虎舌蘭屬(Epipogium)植物。本次發現前該物種僅分布于中國臺灣、四川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云南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此次發現向北延伸了臺灣虎舌蘭的分布緯度帶,是目前為止臺灣虎舌蘭的最北端分布。
2022年10月,洪雅林場林業高級工程師王家才和團寶山管護站護林員在野生動植物調查途中發現了3株腐生草本。“因為我喜歡觀察動植物,所以當我路過這兒的時候,一下子就被1株結著淡黃色果實的植株吸引了,通過觀察并拍照后發現是蘭科植物,正當我感到失落只看到了結果的植株,走在我前面的護林員告訴我還有兩株正在開花的,”王家才高興地說道,“我走近一看果然是和剛才一樣的,距離大概有100m,開著白粉色花朵。當時發現它們時生長在高大喬木林下,土壤腐殖質肥沃,上層植被有中華木荷(Schima sinensis)、米心水青岡(Fagus engleriana)、扁刺錐(Castanopsis platyacantha)等。”
結合發現地生境特征和植株外形特征,首先確定為蘭科植物中的腐生植物。后經翻閱《中國植物志》初步判斷為虎舌蘭屬的裂唇虎舌蘭(Epipogium aphyllum),再仔細對比新發現植株細節和裂唇虎舌蘭植株細節的時候察覺有不一樣的地方。帶著疑惑繼續查閱文獻,通過多次對比文獻和植株形態特征,最終確認為2020年發表的新種——臺灣虎舌蘭。臺灣虎舌蘭與裂唇虎舌蘭的區別主要有幾個方面:在花色方面,臺灣虎舌蘭的花朵顏色是白色帶粉色斑點,裂唇虎舌蘭是花黃色帶粉紅色或淡紫色條帶;距的長度和形態不同,臺灣虎舌蘭的距大,纖細,先端強烈下彎并連接到中部裂片的底部,裂唇虎舌蘭的距較小,粗壯,先端直立或稍下彎;花瓣與萼片相對大小上也有區別,臺灣虎舌蘭的花瓣明顯寬于萼片,裂唇虎舌蘭則是花瓣與萼片相似,略寬于萼片。


臺灣虎舌蘭最早于2018年在臺灣發現,發布于《Illustrated Flora of Taiwan》,但文章中僅有簡單描述。彭培好團隊2020年在云南、四川進行野外調查時再次發現臺灣虎舌蘭,詳細描述其形態學特征、生境、物候學特征等,詳細對比了兩種虎舌蘭的區別,由此確認了臺灣虎舌蘭為虎舌蘭屬新種。
此次發現的臺灣虎舌蘭為腐生草本,18-20cm高。莖直立,圓柱狀,肉質,淺棕色,具少許膜質鞘。總狀花序頂生,具2朵花;花苞片長卵圓形;花下垂,花瓣白色帶粉色斑點;唇瓣3裂;具彎曲且下垂的距,長度約10mm。分布在海拔1660m的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混交林下,其上層植被有中華木荷、米心水青岡、扁刺錐等。發現地林下較為陰暗,降雨量多,土壤潮濕松軟,腐殖質厚。
腐生植物沒有綠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靠分解周圍環境中其他生物體(動物組織或枯萎的植物等)來獲得養分,因此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使它們對任何變化都高度敏感。這類植物對生境要求較高,通常被科學家們譽為“環境指示物種”。此次臺灣虎舌蘭的發現地洪雅縣國有林場正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雨量條件好,場內海拔落差大,植被帶垂直分層明顯,生境類型豐富,適宜腐生植物生存。
從2018年臺灣發現到2020年云南烏蒙山、四川馬邊大風頂,再到洪雅縣可以看出臺灣虎舌蘭的分布緯度在不停地向北擴散,這對后續深入研究臺灣虎舌蘭分布變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